疫情當前,怕是人之常情,但請關註:心動不如行動

徐徐話健康 發佈 2020-02-02T03:11:40+00:00

怕疫情泛濫,怕每天上班時會攜帶病菌回家,怕影響父母、愛人,怕傷害年僅2歲的孩子。面對疫情,怕是人之常情,但心動不如行動,請心平氣和的做好防控工作!

疫情當前你怕嗎?

前兩天,一位患者問我:「徐大夫,怎麼能消除心裡恐慌呢?人精神是有極限的,(疫情)這麼長時間了,什麼方法能讓大家放鬆呢?」

疫情當前你怕嗎?我怕!儘管我是醫生,但我同樣害怕。怕疫情泛濫,怕每天上班時會攜帶病菌回家,怕影響父母、愛人,怕傷害年僅2歲的孩子。也怕,萬一有一天,自己走上了不歸路,留下的是怎樣的感傷。


恐慌來自哪?

我不是心理醫生,但中醫與心理密不可分。

恐慌來自於哪裡?就來自於我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心理學上稱之為「死亡焦慮」。

每個人都會有死亡焦慮,這是很正常的,如果有人說不怕死,那我可能會懷疑他是傻子。

我們每天看著手機上不斷增加的「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更關注著「死亡病例」的數字。看著黑色的數字由「1」變成了「10」,又變成了「100」,又上到了「300」,誰能沒點想法呢?就算是醫生也不能例外。

似乎一切都籠罩在悲壯的氣氛里。


快從牛角尖里爬出來吧!

這兩天,我看到了黑色的「300」以外的一組綠色的數字,它在醫務人員的努力下,認真的趕超著代表著「死亡」的黑色。那就是「治癒病例」。截止我撰寫此文的此時此刻,綠色的數字已經穩穩的壓過黑色的數字一頭。

事實上,當我們進入了「死亡焦慮」,我們關注的焦點就更傾向於「惡性」事件和「負面」影響。這會導致我們在牛角尖里越鑽越死,難以呼吸。此時我們不妨換個視角來看看:

新冠狀病毒感染≠死亡

這兩者之間還有這很多步!


心動帶來的是抵抗力下降

心裡始終惶惶不安,能帶給我們什麼呢?

從中醫角度來講,人的各種情緒都會導致人體氣機紊亂、氣血不和。所謂「七情致病」。恐怕新冠狀病毒還沒有來到眼前,很多人就先要病到了。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一個簡單的感冒,把自己嚇得瑟瑟發抖,亂七八糟的藥物一頓亂吃,結果本來7天能好的病,一直拖拖拉拉不能痊癒。

人體氣機、氣血失衡,就如同排列整齊的鋼絲網被扭曲變形,反而導致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邪侵襲。一旦患病,更代表著不能阻止有效的反擊,使得病情遷延難遇。


鎮定!心動不如行動!

與其惶惶不知天日,不如腳踏實地,從行動上做好防控工作!

若論隔離,中醫做的遠遠不及西醫。戴口罩、戴帽子、勤洗手、常通風、及時清潔衣物、認真居家隔離。這些簡單的詞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也不難,只要您「肯」。

若論增強抵抗力,西醫與中醫尚有差距。中醫所謂的養生,其實就是最好的增強抵抗力的方法。養生要做到哪些方面?

規律的作息(立春將至,早睡早起);

合理的飲食(定時、定量,拒絕辛辣如羊肉、韭菜、辣椒,拒絕生冷如冷飲、寒性食物、生的蔬菜水果、蘇打水等);

適當的運動(不一定要戶外,室內做操、打拳、八段錦、甚至踏步走都有效);

多親近陽光(太陽是生命的源泉,即便不出門也要在室內陽光充足的地方曬曬);

平和的心態(堅定防控信念,不恐慌、不焦慮)。

這五方面的重點,請自覺遵守。


放鬆一下行不行?

疫情如同戰場,分秒必爭,錙銖必較。這個時候放鬆,恐怕暫時是做不到的。至少在防控疫情這件事上,我們一刻也不能放鬆。

思想上要重視,但是心態要放平和。利用難得的居家時間,做做修身養性的事情,我想也是不錯的。

前兩天看見一位同事,在家的時候寫寫毛筆字,逗逗小貓咪,曬曬午後陽光,感覺也是一種不錯的放鬆。

這幾天愛人在家,沒事泡泡茶,追追免費的賀歲片,也是不錯的選擇。

面對疫情,怕是人之常情,但心動不如行動,請心平氣和的做好防控工作!

@頭條號@健康真相官@清風計劃@頭條健康情報局@頭條健康#關注新型肺炎##清風計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