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告訴你:扁鵲為什麼能靠寒溫判人生死?

答摩健康 發佈 2020-01-09T19:14:50+00:00

本期 導 讀 : 古人用遊行和出入兩大特徵描述生命。遊行指內部的循環輸布,如血液和水液的循環,出入指內外的交換,包括呼吸、飲食、排泄等。這就是《硬核傷寒論》課程中要講的——「恆熱在里」。

本 期 導 讀 :

古人用遊行和出入兩大特徵描述生命。遊行指內部的循環輸布,如血液和水液的循環,出入指內外的交換,包括呼吸、飲食、排泄等。是什麼在維持遊行出入的正常進行呢?這就是《硬核傷寒論》課程中要講的——「恆熱在里」。



中醫為什麼特別看重寒熱


為什麼寒熱是中醫的首要概念?因為人體的生命機制,始終要通過體溫的維持去實現。


比如,飲食消化需要熱能。中醫把消化過程叫做「腐熟水谷」,所謂腐熟,相當於發酵,發酵需要微生物參與,必須有一定的溫度。


酶作為參與消化、分解、合成營養物質的介質,需要一個穩定的溫度。


體內溫度不足,會引起消化不良,這是一般人都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里寒胃寒,胃中冷,或者吃冷的東西就擱裡面消化不良,甚至腹脹、腹瀉。


古代中醫已經了解人體內部有產生熱能的機制,產熱和營養都來自飲食消化,所以熱量來自里位(把胃叫做里位);同時,飲食消化也需要消耗熱能。


因為熱能的持續產生和消耗,必須通過飲食的補充。如此才能實現正常的生命功能——遊行出入。遊行出入客觀上與體溫維持的機制是等效的。


因此,古中醫把這個熱量稱為「陽氣者,若天與日」,就像太陽那麼重要。這個熱能除了幫助消化和循環、攝入和排泄,同時也實現免疫抗病抵禦外邪的能力,也就是衛外和營養兩大功能。


衛外也是通過體溫的調節去實現的。但衛氣不只有防禦的功能,也有營養作用;營血不單是營養,溫煦同樣需要通過血液循環來實現。


也就是說,溫煦和營養,二者是協同完成的,不能分別對應。


中醫為什麼特別看重胃氣?


津血是體內遊行乃至出入的重要載體,沒有津血就無法實現遊行出入,無法實現體溫的穩定溫煦,更會失去營養。


所以,體溫與營養是通過津血運行來完成,以保證呼吸、脈搏、飲食、二便,睡眠、神志的正常運行,表現出精神面貌。


遊行出入的要素是津液,那麼津液的產生和運行,以及津液所攜帶的熱量和營養,都來自胃。


中醫把生命的根本支持和動力,都叫做胃氣,氣在這裡指的是現象和功能。好比痰氣指的是有痰這種現象,胃氣的意思指的是正常的生理功能,包括遊行出入的所有現象。


津液化生與運行,糟粕的排泄功能,統稱胃氣。所以,心臟搏動的循環功能,也叫作胃氣。


用胃氣來代表所有臟腑功能,這些功能表現為:脈搏、呼吸、飲食、二便、睡眠、意識、精神等,都是胃氣的表現,歸納為遊行出入。


中醫內治法、經方理論,實際上是從生命的由來和運行機制開始的,最後落實到津液和胃氣的物質與功能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又共有一個要素,即需要能量。


能量最直觀的表現,就是身體的溫度。即用寒熱的概念來描述能量的問題。


也就是說,寒熱可以表現津液與胃氣的狀態。寒熱是生命現象的一個大的指標,通過寒熱是否異常,我們可以去了解生命的狀態。


恆熱在里:人與冷血動物的區別


前面已經提到,營養和熱量都是從飲食而來,並通過轉化為津液來輸送運行。為什麼說寒熱可以表現津液和胃氣的狀態呢?


首先,恆溫動物需要維持一個相對恆定的體溫範圍,這是通過消化、循環、排泄等各種複雜的系統功能,消耗能量來實現的。


能量來自飲食消化,而飲食消化也需要能量。


寒熱偏差會影響消化,比如里寒,胃裡面寒,就會不消化;胃熱,就可能口乾多飲,並且還會影響到寒熱感受的異常,歸納為寒熱的體溫問題。


「胃」是「里」的代名詞。能量通過裡面胃的功能,飲食消化而來,所以,把熱能在裡面維持的這個機制,叫做「恆熱在里」,同時有一個調節溫度保持相對穩定的機制在裡面。


里位的熱能,要輸送到體表維持恆溫,是通過津血循環,從裡面把熱量帶到表位,並通過津液的增減來調節體表的溫度。


比如,環境氣溫降低,人會感覺冷,需要加衣服。如果沒有加上,就會起雞皮疙瘩,「肉上粟起」,就像小米的顆粒,甚至寒顫。


氣溫高呢?就會產熱、升溫、出汗,汗帶走熱量來降溫。


然而,人體的寒溫平衡受到外界影響,但外界因素並不是決定性的,決定性的是可生存範圍內恆溫機制的存在。



恆溫機制是機體自身的,而不是外界的因素決定,這是恆溫動物和冷血動物不同的地方。


冷血動物到了氣溫降低到一定程度,無法維持身體運動和精神正常的時候,因為沒有恆溫機制,熱量出不去,到不了肢體和頭部,運動能力和反應能力都降低。


這對於在野外生存的野生動物來講是非常危險的,需要避險。


最好的辦法就是躲在安全的地方睡覺、冬眠,等到氣溫恢復,再醒來活動。


恆溫動物和冷血動物的區別在於恆溫維持的機制,這個機制表現出不同的適應能力和活動範圍,以及自由度。


所以,生機的要害在於恆溫機制,它需要能量,能量的異常表現為寒熱。


疾病的寒熱


人體的體溫波動在一定範圍,可以自我調節,通過出汗散熱,或者收縮毛孔肌肉來產熱。


比如冷顫,冷得打抖可以產熱,補充體溫。


超出人體自我糾正的範圍,寒熱就成了疾病的表現,需要治療來糾正。


比如外感,感冒,一般的表現是惡寒怕冷,或者發熱、發燒。這是表位寒熱的異常症狀,在《傷寒論》中對應太陽病,由風寒引起,性質是表寒


里位的寒可以引起不消化、尿頻、便稀,屬於太陰病,性質是里寒


里位的熱可以引起口乾口渴,性質是里熱,屬於陽明病


對於寒熱的表現必須分表里兩類,因為表現不同:


表寒收引,肉上粟起或毛聳或惡寒惡風,從而產生津液聚表的表證,或發熱或不發熱,惡寒或疼痛,或不痛而腫重之類;


里寒則食不消,可影響里熱的輸出而表現出表寒,嚴重情況是水飲趨下,尿頻便數。


里熱相反,消水消食,嚴重的會便秘,上火,口乾口苦,甚至生瘡。


從生理到病理,寒熱都是非常重要的觀察指標,並且都遵循恆溫機制。


通過排泄損失熱量,比如出汗、二便的排泄可以降溫,通過津液把里位的熱量帶到表位可以升溫,升溫和降溫機制,都是通過津液參與的從內向外實現調節,具有同向性。


人體並沒有特殊的所謂寒涼之氣來降溫,所以使用「陰陽」的概念解釋並不妥當。


古人把寒熱作為疾病的重要指標,有充分的依據。在極端的、特殊的情況下,寒熱甚至可以作為判斷生死的指標。



比如扁鵲治療虢太子屍厥的故事。版本很多,主要情節是說扁鵲路過某地,遇到暴病而死的案例。


經過談話了解,扁鵲對管事說,你先去摸一下他大腿內側的根部,如果還有溫度,就還可以救活。管事趕緊去摸了一下,果然有溫度,就把扁鵲請進去,針灸湯熨,喝藥按摩,活過來了。


這是休克,還沒死,觀察腹股溝這裡的動脈部位,雖然脈搏很微弱已經摸不到,但還有溫度,還是活的。


可見,溫度可以作為判斷是否死亡的標準。


藥物的寒熱


藥物的寒熱,叫做「性」,是《本草經》藥物定義的一個最重要的指標。


藥性的確定,是通過觀察吃下去以後參與代謝而表現出對於體溫的影響。可以祛寒的藥物,是溫性、熱性;可以清熱的藥物,是寒性、涼性;偏性不明顯的,叫做平性。


藥物使用,除了依據藥物屬性的寒熱,還有藥味的歸納。


味主要指的是辛酸咸苦甘淡。


藥味最早是用舌頭去嘗,後來是用效果來歸類,也就是說,吃起來可能沒有那個味道,但是有某種作用,也寫作有某種味道。


藥性寒熱是藥物最主要的性質,與疾病寒熱的表現定義統一。


藥味辛酸甘淡咸苦的歸納,其意義是藥物參與代謝的不同作用方向。


比如辛味走表出汗,苦味走里燥濕,甘味補津液,淡味利小便,鹹味軟堅散結,酸味涌泄清熱。酸苦鹹味都有涌泄的作用,涌泄指的是通過排出津液祛邪,包括涌吐和清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