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行業跌入冰點,如何成為其中的倖存者?

中外管理雜誌 發佈 2020-04-28T03:27:41+00:00

作者:李惠琳編輯:譚璐來源:21世紀商業評論Andy在深圳的工廠呆了好幾天,客戶已經多次催出貨,但工廠經歷了2月份國內疫情的衝擊,產能才剛剛恢復,物料、人力還跟不上,沒法縮短交貨期。

多數企業的自救之路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加大內銷,二是轉做防疫物資。


作者:李惠琳 編輯:譚璐

來源:21世紀商業評論(ID:weixin21cbr)



Andy在深圳的工廠呆了好幾天,客戶已經多次催出貨,但工廠經歷了2月份國內疫情的衝擊,產能才剛剛恢復,物料、人力還跟不上,沒法縮短交貨期。

「不延誤就不錯了,現在基本上都有一周左右的延誤。」Andy是深圳一家外貿企業的供應鏈負責人,她所在的公司主要經營電子和汽車配件產品,在國內代工生產,再通過國外運營商直接銷售到美國等地區的沃爾瑪、Costco等超市。


儘管3月份全球爆發的疫情使多數線下零售停擺,但超市仍然正常營業,Andy的公司訂單沒有減少,反而客戶催貨比往常更著急。

「我們的產品多屬於生活日用品,比如電腦充電器,因為現在歐美也是在家辦公,這類產品的需求量反而上漲。」Andy告訴《21CBR》記者,公司雖然也有部分海外訂單因疫情而被突然取消,但影響不算太大。

相比Andy的公司,國內大多數的外貿企業就沒那麼幸運了。全球疫情蔓延下,多個國家採取了嚴格的防控措施,需求受到抑制,一系列連鎖反應傳導至國內,使剛剛從國內疫情陰影中走出來的外貿企業,再次遭遇衝擊,從上游生產端到下游零售端,多數企業面臨訂單驟降、運費上漲、資金緊張等難題。

4月14日,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國內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6.57萬億元,同比下降6.4%;出口3.33萬億元,同比下降11.4%。其中,機電產品出口下降11.5%,紡織服裝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同比下降15.3%。


生死大考前,外貿企業如何尋找出路?

1

訂單銳減,運費上漲


沈麗是北京一家外貿企業的業務員,她所在的公司主營逆變器、太陽能板、電池等電氣類產品,一部分由自家工廠生產,一部分從浙江、湖南的工廠採購,產品主要出口到布吉納法索、埃及等非洲和中東市場,每年銷售額約數百萬美元。

2月份國內疫情爆發後,由於對接的工廠復工延遲,訂單交期受影響,已經有一部分意向客戶選擇推遲訂單。到了3月,情況變得更加糟糕,隨著歐美地區疫情爆發,公司接到的新訂單寥寥無幾。


「公司把現有的訂單完成之後,很少有新的訂單,現在客戶所在國基本都處於封閉狀態,工廠也都關門,即使有些客戶在家辦公,但在這個時候下單的少之又少。」沈麗說,相比年前,來詢盤的客戶少了一半,有一些客戶本有希望下單的也因為疫情而擱淺,「有一個埃及客戶每年年初都會下約15萬美金的訂單,歐美疫情發生後,這個客戶的訂貨計劃也暫停了。」

訂單下滑嚴重,也與電氣產品採購的屬性有關。沈麗公司的客戶多屬於大型經銷商或者代理商,採購量較大,一般是通過各種線下展會獲取聯繫,在線下溝通很久才下單。而當下全球各地的疫情不適合開展線下聚集活動,新客獲取通道幾乎斷裂,只能維護一些老客戶的生意。

不過,即便現在有新單子,沈麗覺得也賺不到多少錢,由於物流費用大幅上漲,產品成本增加,利潤就縮水了。

她唯一慶幸的是,公司並不是純外貿型的公司,內銷大概占公司四成的銷售額,國內疫情得到控制以後,內銷訂單有所恢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公司緊張的現金流。

沈麗認為,在國外疫情拐點到來之前,會有一部分外貿公司撐不下去或者裁員減薪,「我們公司也處在異常艱難的時期,收支嚴重不平衡,現在還沒有裁員、減薪的現象,但是時間長了會出現什麼狀況,誰也不知道。」

由於經營狀況不佳,公司員工的情緒都非常低落,但沒人敢輕易換工作。「除非是醫療行業或者生活必需品行業,我覺得整個外貿行業換工作會比較艱難。」沈麗說,近期公司加大了培訓力度,閒下來的員工只能藉此機會「充電」學習,為外貿形勢好轉做準備。


海外疫情的影響也傳導至下游零售商。蘇珊是深圳一家銷售家居、美容、母嬰、3C、汽配等產品的電子商務公司,在亞馬遜、eBay、Wish、速賣通、Shopify,Lazada等主流跨境電商平台均開設了店鋪。


今年2月開始,由於國內合作工廠停工,蘇珊公司的部分產品嚴重缺貨,採購成本、物流費用也都上漲了,但對業務量的整體影響不大。好不容易熬到3月復工,貨補夠了,卻又賣不動了。

「因為疫情,國外購物基本降了8成左右。」 蘇珊說,公司主要面向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三個主要市場,以及義大利、法國、德國等小語種國家,由於很多航班停飛,一些國家無法發貨,義大利、西班牙、美國這幾個疫情嚴重的國家雖然能發貨,但需要等物流排期,發貨延遲比較嚴重。


2

轉做防疫品,自救不易


面對前所未有的糟糕局面,外貿企業沒有坐以待斃,普遍積極嘗試自救,目前多數企業的自救之路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加大內銷,二是轉做防疫物資。


在內銷方面,3月以來,京東、拼多多、阿里等國內電商平台均出台支持外貿工廠轉內銷的政策,其中,據淘寶特價版方面透露,目前已有超過2萬家外貿工廠新入駐。

羅琦是深圳一家手錶定製加工企業的業務員,他所在的公司於2005年成立,自產自銷,60%的收入來自歐美市場的出口業務。自2月底復工以來,公司的出口訂單大幅減少,倉庫里已積壓了上百萬美元的庫存。


為了清理庫存,公司近期積極加大C端以及國內市場的銷售,同時嘗試從國內尋找防疫相關產品銷售至歐洲,緩解營收壓力。

然而,種種嘗試帶來的收入依舊是杯水車薪。「國內市場還沒復甦,手錶又不屬於生活必需品,現在整個行業的狀況都不太好,有的大廠計劃放假到今年9月。」羅琦說,公司老闆正在想辦法貸款,度過當前的難關。


將口罩等防疫用品視作業績突破口的,還有廣東中山的一家生產背包產品的外貿工廠。

「4月初,我們公司把兩個車間改裝成無塵車間,代工一次性醫用口罩,20多個員工三班倒,每天產量超過20萬個,生產完成後全部出口。」據公司內部員工透露,公司的常規訂單大多來自歐洲和亞太地區,海外疫情爆發後,來自法國、美國市場的訂單均已暫停,現在承接防疫用品訂單,可以給公司補充一些新收入。

然而,防疫用品由於自身的特殊性,出口受到多方限制和監管。4月13日,因產品質量問題,中國商務部叫停了兩家防疫用品企業的出口。

蘇珊供職的公司,一直都有銷售防疫用品,只是以往銷量少,不被重視,全球疫情爆發後,該品類需求猛增,公司便加大了市場投放力度,專門成立了一個項目組負責開發相關商品。

「義大利是小站點,原本銷量貢獻就比較少,疫情爆發後,口罩需求劇增。而在美國市場銷量最突出的是廁紙,因為一開始美國就不能上架賣口罩,所以爆款商品是廁紙。」蘇珊說,最初防疫相關產品常常賣斷貨,後來eBay平台調整了政策,針對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德國等多個站點,包括口罩、額溫槍、消毒液、紙巾、尿不濕等在內的防疫相關產品已全面禁止銷售。


其實,除了eBay,目前幾乎所有主流跨境電商平台均針對防疫用品的銷售調整了規則,以打擊哄抬物價行為。


其中,Shopee禁止賣家上架和售賣所有類型口罩商品,亞馬遜則屏蔽口罩、洗手液等與新冠病毒相關產品的新品上架。

蘇珊說,電商平台政策和物流價格仍在不斷變動中,出口防疫物品能否成為外貿企業自救之路還充滿不確定性,「現在就是盼著國外可以控制住,早日回歸正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