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起兵時,蕭何名望更高,為何眾人卻擁戴劉邦當老大?

飛魚說史 發佈 2020-04-21T11:37:18+00:00

文|飛魚說史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秦始皇費盡心思想要維護的萬世江山,到了秦二世手裡已經脆弱不堪。或許秦始皇怎麼也想不到,生前那麼穩固的社稷,怎麼自己一死就轟然倒塌了呢,其實秦朝這座大廈的倒塌,在秦始皇統治時期已經有了徵兆。只不過秦始皇認為,只要統治的手段足夠強硬、足夠高壓,即使民眾

文|飛魚說史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秦始皇費盡心思想要維護的萬世江山,到了秦二世手裡已經脆弱不堪。

或許秦始皇怎麼也想不到,生前那麼穩固的社稷,怎麼自己一死就轟然倒塌了呢,其實秦朝這座大廈的倒塌,在秦始皇統治時期已經有了徵兆。

只不過秦始皇認為,只要統治的手段足夠強硬、足夠高壓,即使民眾有反叛的心理也不敢反抗,秦始皇確實做到了這點,但是遺憾的是,秦二世不是秦始皇,秦始皇能做到的事情,秦二世也做不到。

所以秦始皇駕崩的消息一經傳出,各方勢力就已經暗流涌動了,不過秦二世作為一個毛頭小子他看不到,實際上掌權的趙高一心只想要權力,或許也看不到,他即使看到了,也選擇了忽視。

秦帝國被這兩個人所掌控,崩塌已成必然趨勢,兩人都不是治國的人才,看不到暗流涌動也就罷了,偏偏還變本加厲剝削和壓榨民力,最終引得各路勢力揭竿而起。

而在這些勢力中,有一方勢力很「秀」,因為這組勢力最初的領導者並不是秦朝所滅的六國遺貴,而是地地道道的平民,不過就是這組勢力,最終建立起了漢王朝。

想必您已經猜到了,這組勢力就是以「混混」劉邦為首的沛縣起義軍。

可不要小瞧了這組勢力,因為這裡面的人,幾乎都成了西漢的開國元勛,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有盧綰、樊噲、夏侯嬰、曹參、周勃,當然還有蕭何。

不過當初起兵時,蕭何無論官職、地位還是名望都要比劉邦高,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何眾人卻擁戴劉邦當老大呢?

關於此事,我們還得從起兵前劉邦和蕭何的地位說起。

劉邦和蕭何起事前後官職地位對比。

蕭相國何者,沛豐人也。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掾。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史記·蕭相國世家》

蕭何和劉邦是老鄉,兩人關係很好,不過這兩人卻是截然不同的兩類人,劉邦是個地地道道的混混,而蕭何是沛縣的吏掾,也就是負責起草文書之類的文官。

不過在蕭何當官的時候,劉邦還只是一個平民,並且蕭何還仗著自己的身份數次保護劉邦,或許劉邦正是有了蕭何在背後撐腰,才更加「胡作非為」。

等劉邦做了亭長,蕭何還是處處幫助劉邦,可以說蕭何在劉邦發跡前,就是劉邦的後台,由此可見,在劉邦起事前無論是官職還是地位都是無法和蕭何相比的。

後來被逼的急了,沛縣決定起事了,這時候劉邦其實還不是領頭人,因為這時候沛縣還有縣令,不過誰知縣令決定起事之後又害怕了,還想把蕭何等人給送官,這下好了,蕭何本來都已經給劉邦帶去了信號,沒成想卻被縣令給擺了一刀,不得已只有殺了縣令。

縣令一死,沛縣起義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但是起義就得有個領頭人,按理來說此時的蕭何,地位、官職都要比劉邦更勝任這個領頭人。

但是很意外,起事之後劉邦做了老大,而蕭何並沒有不開心,反而也擁護劉邦。

及高祖起為沛公,何常為丞督事。——《史記·蕭相國世家》

正如上述引用記載,說的就是沛縣的起義大旗拉起來之後,劉邦成了沛公,成為了起義軍的一把手,而蕭何則成為了劉邦的助手,還是心甘情願的助手。

眾人為何擁戴劉邦當老大?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要分成兩個問題來回答,其一是眾人為何不擁戴蕭何,其二是劉邦為何會成為起義軍最合適的老大,對此,我們繼續拿蕭何和劉邦來說明。

  • 先說其一。

蕭何其實只是一個舞文弄墨的文官,滿腹經綸和才華橫溢是他的優點,但是這樣的人往往自帶書生意氣,這樣的人在和平時期很吃香,比如說封建王朝的那些盛世,那都是文官的天下。

但是在亂世,這樣的人雖然也有用武之地,不過只能在幕後,真讓當起義軍的老大,蕭何還真做不來,為何這麼說呢,因為亂世需要打仗,而打仗需要士兵,士兵會跟隨將軍出生入死,而不會聽從一個文弱書生的指揮。

此外,起義有風險,蕭何不管怎麼的,也大大小小是個縣級以上的官員,如果起義失敗,蕭何付出的代價可就高了,雖然身在亂世,但至少吃喝不愁,讓自己不管不夠當老大,蕭何也是有所顧忌,畢竟這可是誅滅九族的事情。

這點在《史記》中也有所交代,即:

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

蕭何作為一個聰明人,對於這點自然看得極為清楚,所以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疊加下,蕭何也就只能成劉邦背後的人。

  • 再說其二。

劉邦是個混混不錯,但卻是極其講義氣的混混,這樣的人或許各個方面能力都不突出,但是身邊無論什麼時候都會簇擁一大群人,因為在那個亂世,義氣有時候還真能當飯吃。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這就是壯年時候的劉邦,等到他當了亭長之後,朝廷中的那些官吏,劉邦混得的都很熟,平日裡也是一起喝酒吃肉,生活好不快樂,而且劉邦還有一個讓身邊的人很服氣的優點,就是劉邦很大度,這樣的人即便是放在現在,周圍也會有一幫朋友。

在劉邦起義之前,整日裡跟著劉邦的人就有很多,雖然劉邦的官小,但是周圍的人卻都聽他的,比如說官職比他高的蕭何,比如說力氣比他大的樊噲,再比如說武藝比他好的周勃等等,這些人日後都成為了劉邦的左膀右臂,並且甘心為劉邦打天下。

而劉邦當了皇帝之後,對這些人也極為好,這些最早跟隨他起義的老鄉,直到劉邦去世他們依然都是位高權重。

相比較後來投靠劉邦,又被封為異姓王,隨後被剷除的那些「大才」,很明顯,這群老鄉才是劉邦真正的心腹,或許劉邦一直記得自己起義時,就是這群人所擁戴的,這份感情也讓劉邦所珍惜,自然也認為他們不會有任何謀反之心。

飛魚說:

由此可見,沛縣起兵時,蕭何官職、地位和名望雖高,卻並不是起義軍理想的帶頭人,而講義氣的劉邦才是眾人所擁戴的人物,才是亂世中被眾人認可的無可爭議的老大。

或許從劉邦手下隨便挑出一個,在各自的「專業」方面都比劉邦要強,不過劉邦卻有一點是其他人無法相比的,那就是馭人,這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劉邦掌握了它,也就掌握了打開新天地的鑰匙,所以漢朝也只能姓「劉」,這或許就是劉邦的個人魅力。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高祖本紀》、《史記·蕭相國列傳》、《史記·秦本紀》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