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態:重塑「教育作業系統」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佈 2020-05-08T22:01:57+00:00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教育變革步伐,「停課不停學」的在線學習,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限制,為跨區域學習、遠距離交流、個性化教學提供了便利,同時也為農村和偏遠地區學生提供了學習機會,促進了教育公平。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教育變革步伐,「停課不停學」的在線學習,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限制,為跨區域學習、遠距離交流、個性化教學提供了便利,同時也為農村和偏遠地區學生提供了學習機會,促進了教育公平。然而,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停留在改變教學方式上,那麼我們則無法突破傳統教育生態系統的思維模式,會出現在線教育的學習效率不高、學生的專注度不夠、情感互動交流受限、學習場景感缺乏、育人功能不能更好發揮等問題。

那麼,我們應如何以此次疫情為契機,在逐步復學時期重塑「教育作業系統」呢?

我們知道,現在的學生是在數字世界中成長起來的數字原住民,他們特別在乎網際網路構建的虛擬平台和生態系統。在他們生活的世界裡,包括所擁有的社交、創造和合作能力都與過去大不相同。他們所學到的知識、獲得的能力,其實有很多不是在課堂經過教師講授學會的,而是自己在實際生活中探索獲得的。如此,傳統學校教育生態如果不發生改變,則越來越難以滿足個體學習的發展需求。

因此,未來教育需要重新布局,構建一個像計算機那樣能滿足數字原住民需要的學校新生態「教育作業系統」,將學生、教師、家長、社會更好地聯繫起來,將線上線下的各自優勢和育人功能整合起來。通過對學校教育體系的重新架構,從被動的「教學模式」轉向積極的「學習模式」,讓學校成為創造力和創新思維的沃土,我們才能在變化中積極、主動適應。

未來學校新生態「教育作業系統」建構,不只是把網際網路視為一種工具,而是利用學習研究成果,創造更多滿足個性化特質學習的體驗。正如蘋果公司教育副總裁約翰·庫奇在《學習的升級》中所說,「數字原住民根本沒有將技術視為一種工具,而是認為技術本來就是生活環境中自然存在的一部分」。因此,在重建新生態「教育作業系統」時,校長首先要思考如何跨越原來的社會組織機構邊界,在網際網路與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學流程、教學管理、教學評價、課程形態、課程活動之間建立一種共生關係,運用網際網路改變學習的整個生態環境,而不僅僅只是改變一種教與學的表現形式。

未來學校新生態「教育作業系統」,應更加注重網絡的開放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相互交流的空間和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師生因興趣和自主學習發展需求,隨時組成社群、微班級、微團隊、微學校。在開放的學習空間裡,學生不再只是學習內容的攝取者,而是可以自己利用資源完成知識獲取,並逐漸成為知識的協同創造者,在實踐中貢獻自己的智慧。

未來學校新生態「教育作業系統」,以網際網路整合全社會資源。我們要意識到學生和家長都是教學的力量,各行各業精英都可以成為教師,他們共同服務學習者。一個好教師能在課堂抓住要點提綱挈領,對學生及時反饋,把自我融入到學生交往的場域中,增進與學生的多方面交流,實現生命相互融通與彼此激勵,以生命激揚生命。

未來學校新生態「教育作業系統」,打破原有學校教育的圍牆,更好地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以網際網路的時空靈活性、資源共享性、供給多樣性、信息眾籌性和關係網絡性特點,形成物理空間、社會關係空間和網際網路空間「三空間」共同支撐的教育模式、教育管理體制和教育組織體系,使教育在新生態「教育作業系統」下,更加滿足學習者個體特質需要和適應時代發展。

(作者系廣東省廣州中學黨委書記、執行校長)

《中國教師報》2020年05月06日第12版

作者:彭建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