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被處死後,蕭何看著他的遺體仰天長嘆,說出一句肺腑之言

百曉生侃中國史 發佈 2020-02-09T17:43:38+00:00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在封建社會時期,皇帝是最高掌權者,幾乎掌握一切人的生殺大權,對於帝王,人們往往是敬而遠之。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在封建社會時期,皇帝是最高掌權者,幾乎掌握一切人的生殺大權,對於帝王,人們往往是敬而遠之。古人認為君王喜怒無常陪伴君王如同陪伴老虎一樣,隨時都可能有殺身之禍。對於帝王身邊的人,最忌諱的一詞便是「功高蓋主」,若是碌碌無為之人,自然難以得到帝王的賞識,可若是太過於強大,往往會給自己帶來禍端。在中國歷史上,因為功高蓋主而遭到皇帝猜忌致死的人不在少數,為穩固皇權,帝王不得不如此。

在封建社會時期,許多開國皇帝都會除掉開國功臣或是奪其兵權,為保證皇權不受到任何威脅,即便是曾經並肩作戰的功臣,若是無意挑戰皇權,也難逃一死。自古帝王可共患難,卻不可同富貴。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權制度後,便已經規定皇權是不可逾越的,任何挑戰皇帝權威的人,都不可能留。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以劣勢而贏得天下,他深感天下來之不易,而底下的文臣武將皆有大功。天下若不安定,則他們會是幫助自己打天下的基業;若天下安定,則成為禍患的根源。他們有輔佐劉邦為帝王的能力,必定有能力輔佐另外一個劉邦,這也是皇帝所擔憂的事情。劉邦知人善任,有著超強的識人能力。

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的回答都沒有到點子上。劉邦於是說:「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張良、蕭何和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可他們的結局卻並不美好。

漢朝建立後,張良選擇跟隨赤松子云游四海,絲毫不留戀權位,他也深知與帝王不可同富貴的道理。至於蕭何,計殺韓信後,蕭何更加得到劉邦的信任,經過高人點撥後,蕭何主動辭封邑,並拿出家財充國庫,如此才保得周全。韓信作為軍事上的強者,自然更為劉邦所猜忌,最終一步一步將其逼上絕路,並處死韓信。

韓信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軍事思想「兵權謀家」,他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最初,韓信並未得到劉邦的賞識,經過蕭何的保證後封為大將。此後,韓信一路連勝,為劉邦制定漢中對策,大破楚軍、平定魏國、北伐一舉定代國、背水一戰大勝趙國、派人降服燕國、濰水一戰全殲龍且20萬大軍、會師垓下圍殲楚軍。韓信的軍事才能讓人嘆為觀止,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軍事天才。

西楚霸王項羽死後,劉邦便再無強勁的對手,也就是說已經不再需要韓信。於是,劉邦在項羽死後不久便解除韓信的兵權,徙為楚王。不久之後,因有人誣告韓信謀反,無論傳言來自何處,對於劉邦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劉邦有理由再次削弱韓信的實力,於是貶其為淮陰侯。韓信功高而被擒,功成而被貶。

漢十年(公元前197年),劉邦部將陳豨在代地起兵造反,劉邦親自率兵前往平叛,韓信則託病沒有跟隨。在陳豨造反前,韓信便與其約定裡應外合,一舉奪得天下,可是計劃泄露,有人將此事告知呂后。呂后得知此事後非常擔心,於是打算將韓信召到宮中,可有害怕韓信不肯就範,於是找來蕭何謀劃。蕭何對韓信有知遇之恩,於是蕭何假傳消息令韓信入宮,韓信認為蕭何對自己有恩,於是前往宮中。入宮後,韓信被早已埋伏好的武士捆綁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被處死。韓信被處死後,其三族都被誅殺。

韓信被誘殺後,蕭何看著他的遺體仰天長嘆,說出一句肺腑之言:「我蕭何計殺韓信,終不負天下蒼生!」蕭何作為謀臣,他也明白一個道理,韓信只適合戰亂時期,如今天下已經安定,他已經沒有任何利用的價值。如今天下初定,不能讓韓信再次發起戰爭,否則天下定會大亂,後果不堪設想,於是感嘆「終不負天下蒼生」,世人故稱「成也蕭何,敗蕭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