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科普」「五穀之王」話苦蕎

遼瀋晚報遼陽時刻 發佈 2020-06-14T09:48:42+00:00

這不,在家各種廚藝大比拼,拼完了,卻發現高脂、高油、高糖的「三高」食物著實不少,該怎麼辦?而苦蕎,瘦果較小,稜角不是很明顯,有浪狀凹凸,表面比較粗糙,兩棱間有深凹線,殼厚,果實發苦。



「每逢佳節胖三斤。」隨著春節假期的結束,也正應景了這句坊間小笑話。這不,在家各種廚藝大比拼,拼完了,卻發現高脂、高油、高糖的「三高」食物著實不少,該怎麼辦?別著急,讓我們一起走進苦蕎,來共同感受苦蕎的飲食魅力。


之前,我給大家介紹了蕎麥中的甜蕎,那麼,甜蕎與苦蕎二者又有什麼區別呢?簡單來講:甜蕎瘦果相對較大,呈三棱形狀,表面與邊緣都很光滑,品質好。而苦蕎,瘦果較小,稜角不是很明顯,有浪狀凹凸,表面比較粗糙,兩棱間有深凹線,殼厚,果實發苦。


不過,苦蕎與甜蕎相比,比甜蕎即蕎麥的營養價值高出很多,不用說生物類黃酮、維生素B2、各種胺基酸等等這些營養元素,就苦蕎麵粉膳食纖維而言,就遠遠高於甜蕎麵粉60%,甚至達到小麥的1.7倍,大米的3.5倍。所以,由此可見,苦蕎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高於甜蕎。


在我國,苦蕎麥的種植歷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在公元前5世紀的《神農書》曾有零星記載蕎麥的片斷。1975年,考古學家在咸陽漢墓中,意外發掘出隨葬的蕎麥籽。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代表了早在漢朝時期關中地區就已經開始有人工種植苦蕎麥。早在《本草綱目》《千金要方》《中藥大辭典》,以及相關文獻中,對苦蕎也都有記載,認為苦蕎具有安神、強心、止咳、抗炎、減肥、美容等功效。


甚至在民間,還有很多關於苦蕎的傳說:有發生在宋朝期間,雁北地區老百姓拿出特產苦蕎「救皇糧」的歷史故事,有相傳在古晉朝時,掌管天庭司藥的神農氏撒下苦蕎仙麥解民間之疾苦,使得瘟疾不治而愈,百姓得以安康的民間故事。種種故事流傳至今,總是給我們呈現出一幅幅苦蕎的歷史畫卷。


苦蕎即苦蕎麥,學名韃靼蕎麥(韃靼,讀音dádá,是對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它不屬禾本科,而屬蓼科,一年生草本,主要產於我國高寒山區、雲貴高原,以及山西雁北地區,都是種植優質苦蕎的重要區域。苦蕎不僅僅在中國種植,種植苦蕎的國家還包括美國、加拿大和法國等國家。


苦蕎,富含維生素、硒和胺基酸等,被譽為「五穀之王」。同時,苦蕎也是唯一一種可以當糧食食用的蓼科植物,與何首烏、大黃等都是廖科的親兄弟。在俄羅斯和波蘭等國家的傳統特色菜餚中,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醫學領域,人們一直在努力尋找一種既有藥用價值,又沒有藥物的副作用,還兼顧食用價值的作物來應用於臨床。終於,通過找尋和篩選找到了苦蕎麥,而且發現苦蕎對於降壓、降糖和降脂有特效,所以,也稱之為「三降食品」。因此,居家生活可以吃一些苦蕎製品,或者備一些苦蕎茶在飯後沖泡一壺,慢慢享用吧。


溫馨提示:苦蕎是蕎麥的一種,它味甘,性涼,一次不宜多食,胃寒以及以消化不良者少用、慎用。少部分人食用後有過敏症狀,所以有蕎麥過敏史的人群慎用。苦蕎再好,切記不能暴飲暴食。

來源:健康時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