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書法脫掉「俗」氣,應該這樣做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6T18:12:30+00:00

學字要才、學、識。「才」,是自己的本能,指天資,但單純靠此不能成功;「學」,是學問,「學」的時間最長,三五年,幾十年,在古人裡面鑽;軀殼脫掉,寫出自己的面貌來要「識」,增長自己的胸境。境界就是書卷的流露,書讀多了就有了。書法與舊文學是分不開的。能鑽進去就好了,不要只看翻譯才懂。

學字要才、學、識。「才」,是自己的本能,指天資,但單純靠此不能成功;「學」,是學問,「學」的時間最長,三五年,幾十年,在古人裡面鑽;軀殼脫掉,寫出自己的面貌來要「識」,增長自己的胸境。境界就是書卷的流露,書讀多了就有了。

書法與舊文學是分不開的。能鑽進去就好了,不要只看翻譯才懂。這是個很高的修養。所謂書卷氣,就是書讀多了,不是學成的,而是養成的。

謹防學成「書匠」。書法最難的脫不出俗氣。鄧石如這樣的功夫,在書苑中也脫不了個俗。他讀書少,在北京待不住。功力深,但不是四體都好,他的隸書寫得好,其他也不怎樣。


林散之行書四言聯 1980年作

來自《林散之書畫集》(文物出版社)


書法要寫得不俗就不簡單,一般人寫到形式美就不簡單了。  

書法跟人走,人俗字也俗。

「俗」,千百萬人脫不掉。

不讀書,越工越俗。不讀書,再寫總是個「書匠」。

俗字講不出來,只有你自己理會才行。古人說不俗、仙骨,真是難如登天,可嘆。

光學寫字,不讀書,字寫得再好,不過字匠而已,寫出來的字缺少書卷氣。

寫快了會滑,要滯澀些好。滯澀不能像清道人那樣抖。可謂之俗。字宜剛而柔,乃稱名手。最怕俗。

寫字要有功夫,要寫字,要讀書,要有書卷氣,否則是匠氣。  

字有百病,唯俗病難醫,多讀書方能醫俗。


林散之《酒逢禮愛五言聯句》

紙本 1980年作


無論書法作畫,總宜多讀點書,才有氣味。不然,徒事弄筆弄墨,終歸有俗氣。這個俗氣實在難除。書最難讀,非一朝一夕之功,遊歷還屬於第二階段。書讀不好,遊歷也是枉然。古人說入寶山空回,一無所得。山川的氣象不能盡心寫下來。

全中國莫有深通書畫的人,也就是莫有能讀破萬卷之人,所以下筆粗俗難堪。如民國年間還有些讀書的人,都流寓香港了。

這個關不得過。什麼關?就是俗字這個關。要讀書,古讀萬卷才能不俗。

變換氣質才能不俗。

高二適先生說:「光寫字不讀書是書匠。」其實連字匠也夠不上!  

凡病可醫,唯俗病難醫。醫治有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多則積理富,氣質換;遊歷廣,則眼界明,胸襟廣,俗病可除也。

僅僅把讀書當作提高藝術水平的捷徑是不夠的。讀書為了改變自己的氣質,提高精神境界。藝術創作除了讀書及前人作品外,還要社會與大自然這兩卷活書,它的篇幅無限,每天都在延長、拓深。

書,是前人彼時彼地感受的結晶,不盡與此時此地的我相同,可以參記,不能照搬。照搬,不是創造。

把氣捺入紙中,生命溶入筆墨之中,體現生命的躍動,則不會甜俗。  

要踏實,不要好高騖遠,要多讀書。


林散之《生天成佛》1989年10月

圖片來自《林散之書畫集》(文物出版社)


待人以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驕戒躁。  

與朋友交必能盡言,揚善改過,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與同惡也。

學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麼樣的人,就寫什麼樣的字,學會做人,字也容易寫好。

學問不問大小,要學點東西,不要作假,要在實踐中體會,到了一定階段就會有體會,受益。

做學問要踏實,不為虛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於應酬,要學點真東西。

不要學名於一時,要能站得住,要站幾百年不朽才行。若徒慕虛名,功夫一點沒有,虛名幾十年雲煙過去了。

搞藝術是為了做學人,學做人。  

做人著重立品,無人品不可能有藝品。  

做學人,其目的在於運用和利人。

學人的心要沉浸於知識的深淵,保持恆溫,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怒海嘯於側而不變聲。有創見,不動搖,不趨時髦,不求藝外之物。別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談藝術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學人還是為了做真人。  

藝術家必須是專同假、丑、惡作對的真人,離開真、善、美便是水月鏡花。



林散之《題畫詩一首》紙本 


臨古人精神,不是軀殼。

要脫俗氣,脫自己的殼。自己的匠氣脫不掉,想脫離古人,就要多讀書,養氣,有些書要讀。吳讓之是讀書人,有書卷氣。

要和有學問的人多接觸,能得到許多知識,有幫助。

浮名乃虛花浪蕊,毫無用處。必回頭,苦幹廿年,痛下功夫。人不知鬼不曉,如呆子一樣,把漢人主要碑刻一一摩下。不求人知,只求自己有點領會就行了。要在五更後起身寫字,懸腕一百個分書寫下來,兩膊酸麻不止,內人在床上不知。

寫字抒寫性情,求者過多,作者成書奴,作品全是敷衍,何來靈氣?

做人是學不完的。我到九十多歲,依然是個白髮小蒙童,天天在學。越學越感受到自己無知。身外名利,天外浮名,時間用於治學尚嫌不足,哪有工夫管浮名微利?不超脫也得超脫。



林散之《中日友誼詩》欣賞


《林散之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簡稱《中日友誼詩》,被稱為「林散之第一草書」。是林散之先生於1975年為會見日本書法代表團精心創作的草書「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之命名;「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分別為《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筱之版),指林筱之兩次題跋的手卷;第二是《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仲華版),指寫有「仲華碩婷」名字的手卷;第三是《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漢章版);其中「筱之版『被公認為是最好的一幅,被稱為「神品」、「國寶」,後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2010年4月,林散之研究會、文物出版社和林散之的後人聯合將這幅手卷出版成書在全國發行。



林散之為中日書法友誼專門賦詩四首,詩曰:

黃河之水遠接天,赤縣扶桑兩地連。

千數百年唐盛日,早通通寶開元錢。

紅白櫻花爛漫開,盈盈一水送春來。

願祝此花香不散,千秋百代好同栽。

好風吹面至東瀛,兩岸幽情日日深。

有筆如花花似錦,願從蘭芷薦春心。

喜接嘉賓顏笑開,煙光如海望蓬萊。

遙期桂子秋登日,八月金黃君再來。



林散老《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筱之版),行筆如雲出岫,纏綿似蠶吐絲;沉實中風飛動,剛健處寓婀娜;匡以錐畫沙,又見屋漏痕。以偏為正,筆筆頓挫;筋搖骨竦,渾若天成。



草書線條的最高境界就是「屋漏痕」、「折釵股」、「錐畫沙」、「蟲蛀紋」等。這些形象化的比喻是書法者耳熟能詳的筆法,更是一生奮鬥的目標。可是,幾百年來,能寫出這些筆法來的書法家卻是寥若晨星,少之又少。然而,當我們看到林散之的《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筱之版)時,就會驚奇地發現,這是詮釋古人「屋漏痕」、「折釵股」、「錐畫沙」、「蟲蛀紋」等筆法的典範。

林散之老先生的草書,在愛古學古、變古超古的基礎上,獨創林家草書,人稱「當代草聖」,絕非過譽之詞。《中日友誼詩書法手卷》是林老書技、詩藝、意境頂峰時期的最佳結合的典範,堪稱「逸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