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無疆之山東行:齊魯大地,孔孟之風(十)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9T19:59:41+00:00

春節將至,蓮心自在祝朋友們新春快樂,闔家幸福,平安喜樂,虎年大吉!上期回顧齊魯大地,孔孟之風。孔林又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有墳冢10萬餘座,與孔府、孔廟統稱「三孔」。

關注「結緣蓮心堂」,共賞中華文化。

春節將至,蓮心自在祝朋友們新春快樂,闔家幸福,平安喜樂,虎年大吉!感謝您一年半來的關注和支持,我將盡力奉獻更多精彩文章。今天拜謁三孔的最後一孔——孔林。

上期回顧(點擊可瀏覽往期文章)齊魯大地,孔孟之風(九)

接上文……

由於還要拜謁孔林,我們沒有遊覽孔廟東西兩路。孔林又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有墳冢10萬餘座,與孔府、孔廟統稱「三孔」。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弟子們把他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現在的孔林所在地)。

孔林神道長1000米,兩側蒼松翠柏夾道侍立,龍干虬枝,多為宋、元時期所植。萬古長春坊位於神道中段,石質結構,六柱五間五樓,坊上雕有龍鳳等圖案,「萬古長春」四字筆勢沉厚,字體端莊,令人頓生肅穆。

神道兩側皆為生意門臉,經營紀念品和土特產,盡頭是一座木質、四柱三間三樓、綠瓦頂牌坊,上雕「至聖林」三字,這裡是孔林的入口。牌坊建於明代永樂年間,坊前有崇禎年間雕鐫的石獅一對。

二林門為一座城堡式的建築,亦稱「觀樓」。 門前有石獅一對,門上方刻「至聖林」三字,四周築牆,牆高4米,周長達7000餘米。穿過觀樓,一條東西橫貫孔林的小河映入眼帘,這就是人們熟知的洙水河。洙水是周代為排洪護城而興修的人工小河,因流經孔子墓前,被後世譽為聖水。

洙水橋是通往孔子墓必經之處,橋寬6.6米,長25.24米,橋面呈拱形,遮住了人們北望視線,以示孔子墓深藏於內。橋南建有石碑坊,上刻「洙水橋」三字據說乃嚴嵩所書。

洙水橋北有綠瓦三楹的高台大門——「檔墓門」,也叫「擋官門」,皇帝祭孔的時候,百官都要在此等候,只有皇帝和祭祀官可以入內。入門有兩個小院,「思堂」是皇帝沐浴更衣的地方,「神庖」是祭祀時宰殺牲畜的地方。

通往孔子墓的甬道上有四對巨型石雕,第一對石雕名「望柱」,是進入天門的標誌,它不同於華表,華表中間有雲朵,而望柱沒有。第二對石雕名「文豹」,文豹是傳說中的瑞獸,外形像豹子,腋下能噴火,性情溫順善良,傳說孔子讀書時,文豹在旁作陪、服侍。第三對石雕名「甪(lù)端」,傳說它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幽遠之事,懂八方之言,孔子周遊列國時,由它來拉車,充當孔子的謀士和翻譯。第四對石雕是一對石人,名叫「翁仲」,阮翁仲本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員武將,身長一丈三尺,他出征匈奴,所向披靡,威震邊塞。這一對翁仲一文一武,文者持笏(hù)板,武者佩劍。翁仲像後面的紅色大殿是享殿,是祭祀時排擺香壇和祭祀禮器、宣讀祭文的地方。

「子貢手植楷」碑由康熙皇帝手書,其中「植」字少了一橫。據說當年孔子去世時,子貢在南方販牛,孔子臨死前,一直叫著子貢的名字,少的這一橫就是因為孔子臨終時少了子貢來送終。後來子貢拄著一根哭喪棒前來弔喪,把哭喪棒插在地里,淚水和著雨水竟然把它澆活了。不幸這棵楷樹在康熙年間被雷劈死,碑後亭中就是它的遺骸。石碑也叫「流淚石」,每當陰天下雨時,碑上會滲出水珠,人們說那是子貢在哭他的老師。

石碑以北、孔子墓道東側的高台上,南北整齊排列著三個古亭,這是三位帝王來孔林祭祀時臨時停留的地方,稱為「駐蹕亭」。從南至北依次為乾隆、康熙、宋真宗駐蹕亭。

孔子墓前是其孫孔伋(jí)墓,墓前石碑兩通,前面大碑上書「沂國述聖公墓」,後面小碑篆書「三世祖墓」。孔伋既是孔子的孫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被稱為「述聖」,孟子是其再傳弟子。

孔子墓東是其子孔鯉墓,墓前石碑兩通,前面大碑上書「泗水侯墓」,後面小碑篆書「二世祖墓」。孔鯉是孔子唯一的兒子,因其誕生時魯昭公賜孔子一尾鯉魚而得名。孔鯉先孔子而亡,育有一子孔伋。

孔子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墓,這種墓葬布局名為攜子抱孫。孔子墓封土東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墓前石碑二通,前碑篆書「大成至聖文宣王墓」,為明代書法家黃養正所書;後碑篆書「宣聖墓」,為元代書法家高翿(dào)所書。

孔子墓稍西有房屋三間,屋前有「子貢廬墓處」石碑一通。孔子死後,眾弟子為其守墓三年,唯獨子貢守墓六年,來彌補老師臨終時不在身邊的愧疚和報答老師的教誨之恩。

孔林里還有幾處知名的墓葬。孔子76代孫孔令貽之墓位於孔林東北角,墓前石碑篆書「襲封衍聖公燕庭先生之墓」。碑文由民國總理孫寶琦題寫,孫寶琦乃孔令貽夫人孫氏之弟。

沿環林路東行,在孔林東北方向,過一石坊後,路旁立一巨碑,上寫「奉直大夫戶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此乃清初著名劇作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之墓。

于氏坊墓前高大的木製牌坊上書「容音褒德」。乾隆曾認大學士于敏中的女兒為義女,于氏以公主的身份嫁給孔子第72代嫡孫孔憲培為妻。

「三孔」之行,心中升起一絲感慨。中國歷史上,一個王朝的傳承不超過三百年,即便最堅挺的周朝也只是八百年江山。然而一個讀書人的家族,卻可以綿延兩千五百多年從不斷絕,無論政權如何更迭,孔家總被奉為上賓,原因何在?我想,這既反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道的傳統,更是由於儒家思想的偉大和對後世的非凡影響。也許還有一個不被人重視的原因,那就是中國人對家族和血脈的看重。

如今全世界孔子的後人已經繁衍了82代,人數達到300萬,可謂人才輩出,其中不乏我們耳熟能詳的知名人物。由於見識所限,我只列舉我熟知的:第20代孫,「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第64代孫,戲劇《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第73代孫,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第74代孫,優秀共產黨員孔繁森;第75代孫,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兼財政部長孔祥熙;第75代孫女,當代著名圍棋女棋手孔祥明;第76代孫,桌球男子單打「大滿貫」得主孔令輝;第76代孫,三屆圍棋世界冠軍得主孔(令)傑……

一個民族的繁衍壯大,首先需要每個家族的傳承。現代人越來越淡漠了家族的意義和血脈的延續。獨生子女政策導致家族血脈難以持久,生活壓力倍增導致不婚不育族出現(寫這篇文章時,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了2021年人口數據:比2020年減少156萬。照此發展,今年人口就會出現負增長),只求一世所得、不問後代如何……所有這一切讓我唏噓困惑。誠然,我也只有一個兒子。當二孩、三孩政策放開時,對我來說有點晚了。但我會竭盡所能,讓孩子受最好的教育,知書達理、感恩包容、陽光快樂、擔當有為。因為這是我們每一代人的責任,無論是對家族,還是對民族。我現在還清晰地記得,兒子小學得過一次演講冠軍,演講的題目是《我的家族史》。我還記得,2018年冬,我帶孩子尋根山西洪洞大槐樹,爺倆焚香追思先輩的情景(詳見遊記《人說山西好風光》)。老吳家不是名門望族,到兒子這輩已是三代單傳,往上溯源,我也只知道我高祖的姓名,僅此而已。但我始終以家族為榮,立志為家族增光。如果有能力,如果兒子願意,我會鼓勵他多生,然後把孫輩、重孫輩撫養好、教育好,我會毫無保留地付出一切。當然,這也許只是一廂情願,但我心依舊!

《水調歌頭·家族》

先師去已遠,感歲月滄桑。八十後輩綿延,嘆地老天荒。欞星奎星高照,金聲玉振傳道,師表萬代彰。儒道已大成,笑臥洙水旁。

家族事,血脈情,不敢忘。年已半百,雙親老邁兩鬢蒼。傳承重任在肩,願兒孫當自強,能富國安邦。求蒼天眷顧,續後代榮光。

未完待續,下篇《齊魯大地,孔孟之風(11)》將帶您遊覽嶗山,尋訪神仙……

本文節選自遊記《齊魯大地,孔孟之風——2018年夏山東自駕游》,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文中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素材,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