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杜甫隴右詩看東柯草堂的實際位置和狀況

山海經考述李銘 發佈 2022-04-14T04:38:06.391984+00:00

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淹留地,處處有草堂」,杜甫一家於公元759年秋來秦州淹留三個月,在秦州城和東柯谷都有暫居地。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和他的一家度過了長達十餘年的流寓生涯。 「杜甫淹留地,處處有草堂」,杜甫一家於公元759年秋來秦州(今甘肅天水市)淹留三個月,在秦州城(今天水市秦州區)和東柯谷(今天水市麥積區街子鎮一帶)都有暫居地。在秦州城的居處已很難考證了,我們只能從其隴右詩中看到「所居秋草靜,正閉小蓬門」(《秦州雜詩》之十二)的點滴記述。在他們移居東柯谷以後,他是一直居住在侄兒杜佐家,還是擇地另居呢?本文就此問題從杜甫在淹留秦州期間的詩作中尋求答案,尋找出杜甫東柯草堂的實際位置所在,並再現當年草堂的實際景觀。

一、 杜甫隴右詩中的寫實性

「詩仙」李白是一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詩聖」杜甫是一個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公元759年是杜甫詩歌創作上重要的年份,是年春夏,他將親眼見到的事實,寫成了著名的「三吏」(《潼關吏》《新安吏》《石壕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入秦州以後,又寫下了大量的秦州雜詩、懷寄友詩、詠物詩、遣興抒懷詩、山水紀行詩等。其中的雜詩和山水詩往往是據實創作的。如《赤谷西崦人家》、《秦州雜詩》之:「秦州城北寺,勝跡隗囂宮」 、 「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 及《山寺》等,天水人一看便知是杜甫寫那裡的山水田園古寺遺宮,而且寫的傳神,真可謂「一地一詩,一山一詩,一詩一景的風光山色」。這些山水詩(含部分詠物詩)的地理狀況是可以被指認或考證的。此外,一些詠懷詩也是觸景生情或移景入情的。這些寫景的句子,也可以幫助我們從中梳理出杜甫草堂的位置和環境。退一步說,古人所說的「詩無達詁」主要針對詩歌的抒情層面,而就詩歌寫作的時空及物質實體來說,往往是可以被確認的。這就是筆者寫作此文的一個理論認識和解詩根基。

二 、現在流傳的東柯谷杜甫居處

所謂杜甫草堂,在嚴格意義上是指杜甫及家人所寓居的地方,不是杜甫一個人暫居之地。有人將西枝贊公土室也視為杜甫草堂,那是不對的。根據文獻記載和街子一帶的民間傳說,杜甫在東柯谷有兩處居地。一是八槐村,元《一統志》:「東柯草堂,在街子鎮,少陵棄官至秦,寓於侄佐之居,其南有白水澗,即子美泉也。」《杜詩鏡銓》註:「《通志》:東柯谷在秦州東南五十里,杜甫有祠於此。宋栗亭令王彰記雲,『工部棄官寓於東柯侄佐之居』」。鄧之誠《骨董瑣記》:「子美舊居在秦州東柯谷,今為壽山,下有木,今呼子美樹。」據光緒《秦州直隸州新志》卷二記載:「由馬跑泉東行十里為東柯谷,有唐杜甫草堂遺址,泉名子美泉。」街子民間說「九股松、八股槐、白水澗、硯窩台,杜甫淹留地,處處有草堂」,其中的八股槐(即子美樹)、白水澗和硯窩台就在今八槐村(又名柳家河,子美村),北宋紹聖年間(1094—1098),建杜甫祠堂於此,後在清乾隆年間被毀,舊址今為子美小學。現在有人在子美小學旁邊重修杜甫草堂。另一處是街子鎮。九股松遺址在距八槐村以南約二三里的街子鎮南口。街子鎮緊依改龍山,在改龍山頭的崇福寺半山有「杜夫子書台房子」遺址。杜甫一家在八槐村和街子鎮兩村都可能淹留過,我們可以從杜甫隴右詩里可以做出辨析。

三、《秦州雜詩》裡的八槐村

杜甫在進入東柯谷之前,就聽說了這個地方,他根據他人的敘述寫了一首詩,即《秦州雜詩》第十三首,「傳道東柯谷,深藏數十家。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船人近相報,但恐失桃花。」東柯谷是一個狹長的河谷,是秦漢以來古秦州渭河以南的交通要地,上邽縣一度設立在該谷地,有大量秦漢以來的文物出土,必是人口繁勝之地。詩中「深藏數十家」無疑是指杜佐所居比較偏僻的村落。此地背山臨水、竹林相繞,為數不多的農舍掩映在樹林之中。從詩里可以讀到杜佐家居山南坡、水北岸。按地圖,東柯谷山水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只有在街子村至毛集寨之間,東柯河呈東南——西北走向,才具備居山南水北的地理條件。而八槐村杜甫草堂就具備這種地理特徵。據乾隆《直隸秦州新志》記載:「東柯草堂,東南五十里,杜甫侄佐居此,甫從結廬焉,有示佐詩,又有西枝村,崖竇玲瓏,有杉漆之利。」八槐村莊北面原來立有碑石一通,記載杜甫在此處生活的事。民諺中的壽山,就是八槐村東面的低緩山脈。此草堂背壽山、臨河水、環村樹,一派川區農村景象。所以,我們可以判斷,《秦州雜詩》第十三首是寫八槐舊地。另外,《寄張十二山人彪三十韻》中「將恐曾防寇,深潛托所親。寧聞倚門夕,盡力潔飧晨;耕岩非谷口,結草即河濱。肘後符應驗,囊中藥未陳」也應當是寫八槐居處的。他們不是直接入住杜佐家,而是在他家附近臨河地方「結草」為屋,暫時居住。這和八槐草堂位置相符。這應該是杜甫在東柯谷的第一個臨時居處。

元《一統志》所說:「東柯草堂,……其南有白水澗,即子美泉也。」我們知道泉或指泉水或指泉眼,澗是「山間流水的溝」,子美泉不應和白水澗同義。《日暮》:「日落風亦起,城頭烏尾訛。黃雲高未動,白水已興波。」詩中白水應是條小河,如果只是條小泉水,就很難「興波」了。澗水即白水澗水無疑。澗水侵籬,可見杜佐居處臨近小河。杜詩《示侄佐》:「滿谷山雲起,侵籬澗水懸。」《佐還山後寄三首》:「澗寒人慾到,林黑鳥應棲」、「幾道泉澆圃,交橫幔落坡。」坐落在壽山陽坡的菜園子又被幾道泉水自流澆灌著。實地考察一下,八槐草堂就在的河邊漫坡上,雖然隨著水文的變化,幾道泉水已經不見了,一旦北坡有水,完全可以自流灌溉。白水澗應是東柯河。因此,我們說,杜佐草堂面臨的是南澗北泉的環境,白水澗即子美泉的說法,顯然屬於民間誤傳。

四、《秦州雜詩》裡的改龍山崖

《秦州雜詩》第十六首,同樣是寫東柯谷的,但是地理環境已經和第十三首大不相同。全詩為:「東柯好崖谷,不與眾峰群。落日邀雙鳥,晴天卷片雲。野人矜險絕,水竹會平分。採藥吾將老,兒童未遣聞。」詩中突出了一個「崖」字,東柯崖的特點是:孤兀、險要。首先是從谷里看,東柯崖是孤立的山,「不與眾峰群」即不依附於其他的山或遠遠高出其他山頭。其次,是「險絕」,險得少見。凡是到過街子鎮的人,都會看出,東柯河和南河從改龍山東、南兩側流出,交匯於鎮西,整川谷只有一處非常險絕的山崖,那就是改龍山崖。「茲山始自仙嚴,伏脈綿延逶迤,若游龍出峽,以蟠結於斯。及知古號改龍,有由來矣。」(引自清代街子鄉《重修崇福寺碑記》)。山崖臨南河,東邊山頭就是崇福寺。街子東西兩山都很緩平,為什麼改龍山頭就突然高兀起來?這還得從當地的地質環境說起,街子所處的位置在北緯37度東經106度點上,屬於西秦嶺山系,在地質年代,這一帶地殼活動劇烈,形成了連續的南北向褶皺山系,在褶皺的背斜上,多出露剝蝕沉積岩以後的岩漿岩、火成岩山體,如石門風景區諸石峰;在褶皺的向斜區域則堆積了較厚的黃土,街子小盆地就處在了一個向斜區域,在街子村以北的東西兩山是土山。而改龍山山體,實際上是從向斜向背斜過渡的地帶,傾斜的沉積岩層拔地而起,向南伸展。在此背斜的中心帶上,又出露灰白的堅硬岩石,在流水等外力的作用下,這些岩石被下切、侵蝕,這就形成了黃家峽的「石蓮谷」景觀。地熱沿著岩石縫隙向上運動,形成了溫家峽的溫泉。改龍山頭西部所覆蓋的黃土受到石質山體的保護,沒有被河水沖走,只有西南一角被逼近山腳的古南河河水沖刷去了一片,這就形成了一個險峻的崖面。這個崖面引發了杜甫當年的詩性,給我們留下了一首絕美的山水詩作。

五、從杜詩看街子草堂的位置

杜甫一家剛到東柯谷時,首先寄居在侄兒杜佐家所在的村子,今八槐村,這從其詩「將恐曾防寇,深潛托所親」(《 寄張十二山人彪三十韻》)可以看出。他一家所託之「親」即杜佐,除他之外的人,象阮生、贊公等,都是朋友。但是他沒有在八槐草堂住下去,卜居養老始終是他內心的迫切願望。所以他曾多方打聽、探察卜居之地。「近聞西枝西,有谷杉漆稠。亭午頗和暖,石田又足收」是為此、「晨光稍朦朧,更越西南頂」也是為此,「何當(一作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是如此、「何當宅下流,餘潤通藥圃」也是如此。但是由於天寒,更因為杜甫當時患有瘧疾、糖尿病(長卿病)、偏頭痛,一直希望買一塊向陽的地方住,「要求陽岡暖」(《夜宿贊公土室二首》之一)、「重岡北面起,竟日陽光留。茅屋買兼土,斯焉心所求」(《寄贊上人》)。到後來,他在贊公的幫助下,在南山選了一塊並不理想的地方住了下來,「一昨陪錫杖,卜鄰南山幽。年侵腰腳衰,未便陰崖秋。 當期塞雨干,宿昔齒疾瘳。徘徊虎穴上,西勢龍泓頭」(《寄贊上人》)。南山,不是八槐村背倚的壽山,壽山是北山, 就東柯谷來說,南河谷口兩岸的山都可稱為南山,考察當地情況,有「陰崖」的南山只能是改龍山。「虎穴」,《杜詩鏡銓》注說在「成縣西」,顯然是不對的,在街子村東有一個小地方叫「老虎窩」,當是杜詩中的虎穴。從老虎窩向西抬頭看,眼前就是改龍山,所以,我們推斷「龍泓頭」就是改龍山頭。

杜甫一家曾住在改龍山上,我們還可以作進一步的求證。第一,杜詩中有許多表明山居的詩句,如:「地僻秋將盡,山高客未歸」(《秦州雜詩》之十八)、「山晚黃雲合,歸時恐路迷」(《佐還山後寄三首》之一)、「要求陽岡暖,苦涉陰嶺冱」(《夜宿贊公土室二首》之一)、「檐雨亂淋幔,山雲低度牆」(《 秦州雜詩》之十七)等。

第二,杜詩表明所居在一個寺院附近。「亂後碧井廢,時清瑤殿深」(《銅瓶》),瑤殿的殿,不是指帝王之家所住的宮殿就是指佛寺殿堂,而在僻遠的東柯谷,顯然是沒有帝王的宮殿和行宮的。依照推理,瑤殿應是佛寺殿堂無疑。而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一詩中感嘆說:「豈異神仙宅?俱兼山水鄉。竹齋燒藥灶,花嶼讀書堂。」這裡的神仙宅就是道觀佛寺之類的建築。他接著說自己在這裡的竹齋設灶煎藥,在象島嶼一樣的書堂里讀書。我們從街子當地的傳說中知道在改龍山的半山有「杜夫子書台房子」遺址,而且遺址就在杏林觀和崇福寺下。崇福寺始建年代在當地有漢代、唐初和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三種說法。而最晚的時間683年,見於大佛殿梁記。此年早於杜甫淹留此地76年。所以,杜甫詩中的瑤殿、神仙宅就是指崇福寺。

第三,杜詩中反映出了街子的上邽古城。杜甫在《西枝村尋置草堂地,夜宿贊公土室二首》中寫道:「出郭眄細岑,披榛得微路。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屢渡。贊公湯休徒,好靜心跡素。」考察杜甫行蹤,應是從街子出發,望著西山嶺,順東谷小路,去西枝村贊公土室的。我們知道,郭是外城,有城才能有郭,在杜詩中城郭往往混用,比如其入川之後作,《卜居》:「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出郭》:「江城今夜客,還與舊烏啼。」街子鎮,早在兩漢,就是上邽縣治地,歷經了三國、兩晉,直到北魏占據隴右後才廢止。具體治地,民國修《天水縣誌》載:「上邽故城,在縣城(今天水市市區)東五十里。」而馬跑泉在秦州城東三十五里(據《甘肅通志.沿革.建置》載),馬跑泉東五里,是東柯河河口,向南十里即街子鎮。從馬跑泉向南越嶺到街子口也約十五里。所以,街子口應是古上邽縣治地。方志其他說法未必確切。另街子口有城址,據當代考察,城略呈方形,牆厚8米。有東南西北四城門。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3年)在城西門樓建「子美堂」來紀念杜甫。古代之所以在此設縣,主要是街子「雖屬我州偏隅,允推諸路要口」(《重修崇福寺碑記》),所以史稱街子口,為古代渭水陳倉道和隴蜀道的交通要口。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據考證,街子村自古就是人類居住區,出土過新石器時期的炭灰層、石斧、石鏟、陶器。當地有大量秦漢三國遺蹟遺物出土,如大型秦漢墓葬、青銅車馬、鎧甲、箭鏃以及祭祀用品。三國街亭戰場,人們一直以為在天水市張川回族自治縣的龍山鎮,但是,近來地方學者經過當時的交通狀況、行軍路線和街子鎮一帶遺存的戰爭古蹟,證明街亭之戰其實發生在街子鎮。杜甫「亂後碧井廢」中的戰亂或指此役。杜甫「掘劍知埋獄」,《銅壺》《番劍》兩詩中的雕龍壺和戰劍,必然也出此本地。

第四,改龍山杜甫草堂可以得到清代詩作的印證。清代詩人阿金有《少陵祠》詩:感時懷古雨茫茫,誰繼開元舊樂章。少異緣江青石路,略同背郭白茅堂。懸崖古柏林逾靜,門偃虬松跡未荒。今日登臨拜遺像,風塵回道問穹蒼。順著366階石板路攀上崇福寺,崖邊松柏隱密,其中一棵松樹枝幹盤曲,恰似杜甫當年所詠「惆悵老大藤,沈吟屈蟠樹」。阿金此詩,無疑是記述改龍山杜甫書房台子的「少陵祠」。另外,馮惟訁內有《尋杜公廢祠》:捫蘿出東谷,錫策度西枝。幽討自今日,阽危異昔時。風雲傳秀句,丘壑緬遺姿。陶謝非余及,空嗟後爾期。詩中作者從西枝村翻過低矮的山脊,沿著東谷進入東柯河谷,在一個危岩(丘壑)上的杜甫廢祠里緬懷杜甫。顯然,這不是八槐草堂而是改龍山杜甫廢祠,即杜甫書房台子。

六,街子杜甫草堂的狀況

第一,街子環境狀況。杜詩反映出東柯谷有城垣、處於塞門附近,還能聽到「北里」高樓的笛子聲。即「寧辭搗衣倦,一寄塞垣深」(《搗衣》);「塞門風落木,客舍雨連山… 東柯遂疏懶,休鑷鬢毛斑」(《秦州雜詩二十首》之十五);「北里富熏天,高樓夜吹笛」(《 遣興五首》之一)。杜詩中描寫的這些環境境況,以街子鎮的現實環境狀況來比較,二者是十分吻合的。那裡有上邽古城遺址,所以有城垣;那裡的東柯河峽是通往隴南、陝南和蜀中的「蜀隴道」的主要路徑。沿著這條路往南,依次有楊家坪千佛洞、仙人崖石窟、放馬灘秦漢墓群以及燕子關等。所以,街子口就是塞門;「北里」就是在改龍山以北的上邽縣城,杜詩「一縣葡萄熟」、「異縣逢舊友」、「贊公釋門老,放逐來上國」均指上邽縣(國在詩中押「依」韻,所以「上國」就是秦方言「上邽」的稱法)。該地至現在依然是商品集散地,鎮中的東街、西街有明清建築,可見古時的繁榮景象。杜詩是「詩史」,杜甫寫實的詩作風格,為我們領略當時街子的自然社會環境提供了可貴的「史料」,同時,我們進而推斷他詩中反映的居所情況也是其現實寫照。

第二,街子草堂的構建狀況及杜甫一家的生活狀況。杜詩有幾首反映出街子草堂的構建狀況。那裡的平地上有圍牆、有門,牆內是竹子搭建的亭堂,周圍用帷幔裹住,晚上可以隔著圍幔看到螢火蟲飛來飛去,房內沒有鋪設地面,在潮濕的亭堂地上,蚯蚓鑽了出來,促織還在床下叫個不停。取水還得到山崖底下的水井裡打,妻子洗衣就到山腳下的南河邊,就水搗衣。在這樣的艱苦環境裡,一家人在寒冷的深秋挨餓受凍,生活極為艱辛。反映這些情況的具體詩句是,「竹齋燒藥灶,花嶼讀書堂」(《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檐雨亂淋幔,山雲低度牆。鸕鶿窺淺井,蚯蚓上深堂」(《秦州雜詩》之十七);「曬藥能無婦?應門亦(一作幸)有兒」(《秦州雜詩》二十);「未足臨書卷,時能點客衣。隨風隔幔小,帶雨傍林微」(《螢火》);「草根吟不穩,床下意相親。久客得無淚?故妻難及晨」(《促織》);「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空囊》);「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況經長別心。寧辭搗衣倦,一寄塞垣深。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搗衣》)。可貴的是他就在這樣的環境下,一邊採藥,一邊讀書,「藏書聞禹穴,讀記憶仇池」、「花嶼讀書堂」。所以,這裡被稱為杜夫子書房台子是符合當時情景的。

杜甫在東柯谷,生活上雖然受到杜佐的照顧,並在八槐村的臨河漫坡上暫住過一段時間,但不是古人所說「少陵棄官至秦,寓於侄佐之居」的情況,而應該是在杜佐家附近建了草堂居住。由於已不為我們所知的原因,他還是選擇離杜佐較遠的地方去住。在老友贊公的協助下,他在改龍山結舍而居。他較多的秦州詩篇反映了他一家人在「神仙宅」邊生活的情景。這說明他在改龍山居住的時間較長、影響更為深刻。但是,他不滿陰山潮濕寒冷的地理環境,始終想再尋找到向陽暖和的地方。在山水都是南北走向的街子、甘泉一帶,這樣的地方是很難找到的。八槐草堂、街子草堂在民間傳說里是溫暖的唯美的,它們給流寓中的杜甫以暫時的一席之地,而杜甫卻把這裡的風光山色、人情世態神傳到中華文學的神聖殿堂里,這是對東柯谷、對秦州的極大回報,是天水文學史上最為輝煌的詩篇。隴右詩不朽!秦州雜詩不朽!杜甫的詩魂長存!杜甫身處困境卻心懷天下的愛國思想永存!


主要參考書目:

《杜詩鏡銓》《甘肅省天水縣地名資料彙編》《天水縣文物誌》《麥積旅遊文化研究(第二輯)》

2009-4-2完稿於家

附:街子尋杜公草堂後書二首(李銘習作)

《詠八槐村杜甫草堂》:

木屋靠路徑,荒跡惟樹嬌;

索詩非佐宅,寂然見台灶。

漫坡無廢畦,耕岩有水鳥;

所在向日暖,何更思結草?


《詠改龍山杜夫子書房台子》:

尋跡逾細嶺,行車至街邊;

穿市嘆古屋,登台瞻瑤殿。

虬松厭高風,懸崖逼河岸;

階草憶昔時,書聲未入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