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權重對比(學習、思考、行動和改變)

一隻勵志的兔子 發佈 2022-09-06T03:14:15.802471+00:00

《認知覺醒》上說「對於學習成長而言,成長權重對比是每個人都應該首先認識的,它揭示了「學習、思考、行動和改變」在成長過程中的關係:對於學習而言,學習之後的思考、思考之後的行動、行動之後的改變更為重要,如果不盯住內層的改變量,那麼在表層投入再多的學習量也會事倍功半;因此,從權重上看,


《認知覺醒》上說「對於學習成長而言,成長權重對比是每個人都應該首先認識的,它揭示了「學習、思考、行動和改變」在成長過程中的關係:對於學習而言,學習之後的思考、思考之後的行動、行動之後的改變更為重要,如果不盯住內層的改變量,那麼在表層投入再多的學習量也會事倍功半;因此,從權重上看,改變量>行動量>思考量>學習量。」

這本書雖然讀了兩遍,也寫過好幾篇文章,但今天再次翻看的時候發現這個重要的知識點,我是一點印象都沒有,不禁質疑我到底有沒有認真讀這本書。答案是有的,只不過忘記了,這也是我為什麼會感嘆好書要反覆閱讀,就是因為讀一遍壓根就記不住多少,不過書上說最好的方式是讀了一本書之後發生改變,改變是永久的。

幾個月前,我意識到雖然我每天讀書,聽課,看起來很努力,但收效甚微,原因在於我讀完或聽完並沒有產生什麼行動。於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成長,我開始了寫作。

雖然通過寫作讓我獲得比之前多得多的成長,但隱約地意識到,這樣還不算高效的學習。後來讀了《榨書》,知道了「踐行筆記——把讀完想要去踐行的行動記在筆記上,然後去踐行」這個概念,明白讀書之後的行動才是最重要的,於是開始做踐行筆記。

我讀了兩年多的書,才意識到之前的讀書只是在表層,看起來很努力,1周2本,1個月8本,1年100本左右,這個閱讀量很不錯,可實際收穫呢?並不多,不對,應該說很少,很多書讀完可能連書名都不記得了,有時候偶然看到才會想起我讀過這本書,但內容是一點都記不起來了。這樣讀書只能用來感動自己。

最近我發現我的讀書方式正在朝著書上說的進行:

首先是學習量,簡單的閱讀,跟做任務一樣,讀完一本換下一本,一周讀2本,一個月讀8本,一年讀100本。

接著是思考量,閱讀之後的寫作,寫作需要思考,我覺得我之所以寫作,是因為讀了幾年的書,潛意識意識到這樣讀書效率不高,想要換一種讀書效率更高的方式。

然後是行動量,寫作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還有更高效的學習方式——讀書之後的行動。於是更換了讀書方式,使用潛意識閱讀,不再精讀每一本書,而是速讀一本書,碰到有觸動的地方慢下來精讀,復讀,然後踐行。

最後是改變量,我還沒到這個層次,因為改變需要積累,我積累的還不夠。

我本來以為我用了幾年的時間才從學習量到行動量,期間浪費了很多的時間,要是能早點意識到我能獲得比現在多的成長,可書上告訴我,這是人的天性——避難趨易,因為相比較於思考、行動和改變,在表層的學習量是最簡單的。

現在我覺得,如果沒有這幾年的閱讀,就不會意識到我閱讀之低效,也就不會想著改變,這是積累的結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