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張純如

相遇悅讀 發佈 2022-12-04T13:39:11.118507+00:00

2004年11月9日美藉華裔作家,歷史學家,《南京大屠殺》的作者張純如在私家車內,飲彈自盡,生命定格在36歲。

「南京大屠殺關我什麼事!」2004年11月9日美藉華裔作家,歷史學家,《南京大屠殺》的作者張純如在私家車內,飲彈自盡,生命定格在36歲。


風華正茂的年華,怎會嘎然而止了呢?


張純如,純如出自《論語》,意為純正和諧。祖藉江蘇淮安,1968年3月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二代華裔,祖父張鐵軍是抗日名將,父親是美國知名物理學者,母親從事生物化學研究。


張純如從小就經常聽父母給她講1937年曾發生在南京日軍侵略戰爭,以及祖父抗擊日軍的故事。因沒找到記載資料,書藉,她曾認為是父輩編造出來的。


直到1994年,身為記者的張純如在舊金山一個展覽上,幾張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黑白照片,讓她震撼,血肉模糊的場面讓她憤怒得無法呼吸。原來南京大屠殺確實存在過,那為什麼西方人並不知曉呢?寫作就是傳播社會良知,身為作家的她意識到,真相是不可毀滅的,必須把它保護好,傳承下去。


張純如為了收集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資料,查閱了大量的照片,信函,報告,以及東京戰犯審判記錄稿,還寫信與日本二戰中有良知的老兵了解真相。


在耶魯大學藏書館找到了沉睡多年的《拉貝日記》和《魏特琳日記》。兩位國際友人將自己在南京親身經歷的侵華日軍的滔天罪行,寫進日記,提供寶貴的史料。


張純如隨後來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調查。1995年7月,張純如親自到南京,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她頂著烈日奔波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採訪倖存者,求證暴刑的實施地點。


她工作很認真,聽不懂方言就錄好音,有些問題會打破砂鍋問到底,然後讓翻譯一個字一個字講清楚,取證的資料還要跟美國資料核對,不畏艱苦,帶病堅持,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


魯迅曾說:真正的勇士,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張純如每天獨自面對的又何止是鮮血,她要把收集來的43張珍貴照片整理,並用文字寫出背後慘痛故事,施暴者扭曲的惡劣人性,經常氣得她發抖,受難者的悲慘命運讓她放聲大哭。


長期處在這種煎熬中,張純如的身體也出現了狀況,失眠,噩夢,消瘦,大把地脫髮,但她仍然勇敢地堅持著。


1997年12月張純如耗時近3年,終於完成嘔心瀝血之作——《南京大屠殺》。這本號稱爆刑百科全書,被遺忘的二戰浩劫,出版後引起轟動,連續14周穩居《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至今已再版10多次,印刷近100萬冊。


那段被遺忘60年的歷史重見天日,不僅喚醒了華人的記憶,還讓全世界人民知道:在人類同胞相殘的行徑中,不只有納粹屠殺人類,不只有奧斯維辛集中營,還有中國的30多萬亡靈,在40多天時間裡,曾被割頭,挖心,活焚,活埋……12至80歲的女性慘遭欺凌達2萬次。


更可恨的是大屠殺的始作俑者,不僅沒有站出來為此事負責,還巫蔑:描述不真實!他們不僅篡改歷史,淡化戰爭,還以受害者的身份寫進教科書,企圖遺忘史實。


張純如勇敢為30萬亡靈吶喊,就是要讓日本人承認歷史,給中國人道歉。但對於沒有擔當的日本右翼分子,就無疑是挑釁。


他們開始恐嚇,用她的家人來威脅張純如,打騷擾電話,用匿名信寄子彈,匕首和動物屍體。即使頻繁搬家,換號碼,也無濟於事,讓張純如一直處於恐怖之中。


2007年張純如籌備第四本書的寫作,當收集到二戰中美國戰俘慘遭日軍虐待的血腥資料時,讓她再次回到那段痛苦記憶里,引發憂鬱症。


2004年11月9日,張純如留下遺言:她感覺被什麼組織盯上了,應對不了今後的生活。然後絕決地離開了她熱愛的世界。


網友曾評論:張純如的離開,是日本人以另一種方式的屠殺。


張純如離開讓人痛心,230家媒體向她致敬。她以筆為劍,仗劍走天涯。她的勇氣與強烈的正義感,樹立了華人在美國的形象,成為青年華人的楷模。


《南京大屠殺》陸續拍成電視劇,電影。《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也被相繼出版,並被譯成中,英,日等多國文字,呈現在世人面前,也被收藏在德,美,日,中等國的國家檔案館,成為人類研究南京大屠殺的鐵證。


如今,張純如的雕塑矗立在古淮河北岸的張純如紀念館門口。那個勇於說真話,並努力讓別人相信事實的人,憑一己之力,讓南京大屠殺從被遺忘到被關注,再到成為人類記憶。她與那段歷史都是不能忘卻的歷史。


我們可以放下仇恨,但絕不可忘記歷史。


忘記歷史就是背叛歷史,不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張純如,偉大的戰士,我們永遠懷念您!

作者:遇見

資料來源:

不能被遺忘的創傷---讀張純如《南京大屠殺》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