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李世民真實的晚年生活,為何武則天瞧不起他?你看他都幹了啥

蕭魏講歷史 發佈 2023-03-24T19:42:59.019584+00:00

晚年時,李世民的生活越來越奢華,不僅將百官的諫言拒之門外,還讓百姓都過上了苦日子。到底李世民晚年發生了什麼?

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被譽為「千古一帝」。他的帶領下唐朝的經濟繁榮、國力強大,他的功績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難以逾越的巔峰。

然而,唐太宗李世民也不是完美無缺的。

晚年時,李世民的生活越來越奢華,不僅將百官的諫言拒之門外,還讓百姓都過上了苦日子。

到底李世民晚年發生了什麼?連武則天都對他當時的做法嗤之以鼻

拒諫與驕逸之風興起

唐王朝開國以後,李世民身邊有不少大臣敢於直言,其中最出名的是魏徵。他為李世民寫了十多萬字的意見書,提出了200多件事務的建議,李世民起初是從諫如流,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尊重。

但後來,魏徵明顯感覺到皇帝變了,「漸惡直言」。

公元636年,魏徵上疏,批評太宗李世民的拒諫和驕逸之風。

魏徵說,李世民統治下的大唐帝國雖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道德並沒有得到加強,仁義也沒有更加廣泛。原因在於李世民對待下屬的情感未能完全體現誠信,雖然有善始之勤,但未見克終之美。

在貞觀政治的早期,李世民還能夠接納直言勸諫,但漸漸地卻變得厭惡直言,雖然有時還勉強容忍,但已不如之前豁達。

馬周在公元637年上疏,針對李世民營建宮殿的勞民行為提出批評,他認為李世民應該減少百姓的負擔,以使他們能夠休息。

在公元639年,太宗李世民因「崇飾宮宇、游賞池台」而令百姓勞役日漸沉重,一些朝臣進行了勸諫,但李世民卻回答說「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引起了魏徵的不安,他於是呈上了一道著名的《十漸疏》批評李世民在十個方面日漸暴露出來的缺點。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李世民對待百姓的態度,他認為李世民的言論恐怕不是興邦之至言

李世民在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表現出了奢縱和拒諫的習氣。一次,房玄齡和高士廉遇到負責宮室營造的少府少監竇德素,隨口問了一句:「北門(玄武門)近來在營造什麼?」李世民聽說後,非常生氣,立即叫來房玄齡和高士廉訓話,說他們只需要管好南衙的事情,不需要管北門的小工程。

見皇帝的反應,房玄齡和高士廉非常害怕,連忙謝罪

魏徵則不解,表示房玄齡和高士廉是李世民的重要助手,對朝野上下的事情了解應該。如果北門的工程應該興建,他們應該輔佐李世民完成;如果不應該建,就請李世民停工。他們向主管部門詢問是理所當然的,不知李世民為何責備他們,更不知道他們有何罪而謝罪。

面對魏徵的話,李世民愧疚地沒有說話。這件小事說明,貞觀後期的李世民不如以前那麼出色,作風也已經發生了變化。

大興土木,搜羅美女

歷史上,最耗費民脂民膏的事情莫過於大規模的土木工程和不斷的連年戰爭。如果不得已而為之,全力以赴地征戰也就情有可原了。

然而,為了一個人的享樂,大興土木,卻是一種貪婪暴虐的行為。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悶熱,便在臨潼驪山頂上花費重金修建了翠微宮。但是,三個月之後,李世民又指責宮室太小氣,辱沒了大唐威儀,便開始重修玉華宮。

如此奢侈揮霍,讓百姓心生不滿,卻讓李世民樂此不疲,一意孤行。

而且,李世民親自抓著基建事宜,在長安、洛陽等地,營造規模宏大的宮殿,花費了數以億計的白銀。

位於東都的「洛陽宮」原本是隋煬帝為了加強隋朝南北統治而建立的,後來卻成為隋煬帝的吃喝玩樂之所。

李世民接管之後,又不斷進行著營造工程,公私勞費,殆不能堪。其中,包括「飛山宮」在內的龐大建築群,華美壯觀,極盡奢靡。整座工程,都是黃金白銀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積而成。

晚年的李世民不僅沉湎於建造豪華宮殿和花費巨資,更加無節制地沉迷於酒色之中

在貞觀十年六月(公元636年),李世民的賢內助長孫皇后病逝了,本該沉浸在悲痛中的李世民,卻一反常態,開始愈發放縱自己。

他經常命人四處搜羅樣貌嬌好的女子,以充內庭。即使是自己的弟媳婦,他也毫不猶豫伸手將其拿下。

當時,年僅14歲的武媚娘也被召進了後宮。由於她貌美乖巧,很快被冊封為才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在李元吉齊王死後,他的弟媳婦楊氏迅速成為李世民的枕邊人。

而當廬江王被殺後,他的愛姬也被迫成為皇帝的內宮之人。

當然這種無節制的生活最終掏空了李世民的身體,加劇了他健康狀況的惡化。

而且貞觀後期,李世民經常遊獵巡幸,沉迷於花天酒地之中,已經到了怨聲載道的地步。他的行為不僅引起了人們的不滿和反感,還對國家的治理和穩定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貞觀十五年,羽林軍譁變,衛兵們「夜射行宮,矢及寢庭者五」,他們希望李世民別再游幸了,最終,這些衛兵都被以「大逆罪」處死。

這場譁變雖然被鎮壓了下來,但李世民在百姓口舌之中已經不是那個開明又公正的皇帝了。

年輕時期的李世民南征北戰多年,到晚年依舊戀戰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不聽勸諫,下詔進攻高麗,分水陸兩軍進兵,水軍由張亮率領,共4萬3千人、戰艦500餘艘,陸路由李勛率領,近10萬人。

唐軍進攻高麗受到頑強抵抗,損兵折將,不得不於當年十月撤兵。後來,李世民又改用輪番攻擾的辦法,試圖先疲憊高麗後大舉進攻,結果也沒有得到多少好處,反而激起鄰國的不滿,國內人民怨聲載道。

在貞觀二十二年東征高麗之後,因為「軍旅頻繁,宮室競相興建,百姓疲憊不堪」,連嬪妃徐惠都看不下去了上書規諫李世民:

我發現近年來,百姓們的力量不僅被用於勞役,還要同時承擔東征遼海和西征昆丘的戰鬥,士兵們已經疲憊不堪,穿著沉重的盔甲,舟車疲勞於長途運輸。

徵召士兵,他們的生死與去留,被風浪所阻,可能會失去生命和糧食。一個人辛苦耕種,也許只能收穫幾十年的糧食,但一艘損壞的船隻可能會導致數百石的糧食傾覆。

這就像運用無窮無盡的農業資源填補洶湧澎湃的大海,失去了未獲得的益處,卻已經造成了我們的軍隊的損失

雖然除去凶暴,有國家的常規,但是好戰的行為和玩弄軍隊,已經被古代先賢所警告……因此,廣袤的土地不是安定的方法,人的勞累是混亂的根源

北闕初建,南營翠微;曾未逾時,玉華創製。這不僅需要建築工人的勞動力,還需要很多的資金。

徐惠是李世民晚年最喜歡的嬪妃,她從小就聰明好學,精通經史,有「賢妃」之稱,與當年的長孫皇后有同樣的氣質。她的這篇奏疏不僅文辭優美,而且非常切中要害。李世民閱讀後非常欣賞她的言辭,雖然行動上並沒有什麼反思,只是「十分慷慨地獎賞了」上書的徐惠。

干預修史,媚娘不恥

貞觀之治,鑄成了唐朝的繁榮昌盛,而且李世民所在任期間是唐朝修史最為活躍的時期,在史官勤勤懇懇的共同努力下,先後完成了《南史》、《北史》、《隋書》等巨著的編撰

此時,身為大唐皇帝的李世民非常在意他生前和身後的榮譽。

在鼓勵史官修史的過程中,不僅注重「興替之鑑」還干涉史官整理和編撰的獨立性,李世民總是不經意間暗示他們要「秉筆直書」,這種行為讓當時在任史官驚訝不已又十分惶恐。

因為寫史書最忌諱的是主觀臆斷和歪曲歷史真相。

史書的作者必須具備客觀公正的態度尊重事實真相不隨意歪曲或編造歷史,也不能被自己的偏見所左右

同時,史書的作者還應該注重對史料的核實和研究,提高歷史研究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史書的可信度和歷史價值。

對此,北宋名臣司馬光對此深感憤怒,他認為心虛的李世民強行索要居注,開了個惡劣的先例,引發了唐朝後來的皇帝對歷史記錄的干預,史書失去了它的公正性。

當時,飽讀詩書的李世民會不清楚修史的客觀性原則嗎?他明知故犯,即使當時的武才人後來的成為武則天也對李世民此舉深感不滿,甚至都瞧不起李世民這麼自戀的做法。

當李世民的生命快到末期時,他大量求仙問藥,求來大量的「老當益壯」藥,都無法緩解病痛的折磨。

終於,這位開闢了盛世的皇帝走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

公元649年5月,在翠微宮度過夏天的唐太宗李世民病情惡化,非常痛苦。太子李治日夜守護在他身邊,數日來都沒有進食,憂心忡忡,連頭髮都變白了。李世民看著這個一直以來柔順孝順的兒子,淚水湧出雙眼,說:「你這麼孝順,我怎麼會有什麼遺憾呢?」

5月26日,李世民的精神稍微好轉。在這個重要的時刻,他再次召見長孫無忌和禇遂良進入寢殿,正式交代政治遺囑。遺囑草擬完畢,李世民輕輕地閉上了眼睛。

歷史上,貞觀之治就這樣落下了帷幕。

結語

雖然,晚年的李世民,日漸驕奢,廣制宮室,巡幸四方,造成賦稅繁重,使社會矛盾加劇。

但是,在李世民感到自己的壽命不多時,他花了時間撰寫一篇名為《帝范》的文章,通過研究歷史和總結自己的執政經驗,向太子李治傳授政治智慧。

李世民發表了一段富有分量的話語,既是他對太子李治的教誨,也是一次自我批評和總結:「益多損少,故人不怨;功大過微,故業不墮」這句話確實可以作為李世民一生的總結。

畢竟,沒有任何人是完美的,但李世民晚年能夠以如此清醒的態度審視自己的一生,並如此真誠地評價自己的功過,既不避諱自己的缺點,也不誇大自己的優點,這是非常難得和值得欽佩的。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