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賽飛痛批戲曲界現狀,古老的豫劇給出了標準答案

閒蛋黃 發佈 2023-05-27T23:02:19.101472+00:00

戲劇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表演形式載歌載舞,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戲劇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表演形式載歌載舞,在世界戲劇史上獨樹一幟。中國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

中國戲劇台上風光無限,在台下卻面臨著生存危機。5月21日的《戲聚高平·擂響中華—中國梆子大會》上,一位來自山西呂梁的晉劇演員張軍波表演了《清風亭》,精湛的藝術表現力獲得了觀眾和評委的肯定。

主持人白燕升介紹了張軍波的現狀:在省團當了五年臨時工,月工資1500元,三個孩子和妻子在老家,為了補貼家用,張軍波演戲之外還要開網約車和送外賣補貼家用,生病時也堅持上台,妻子幾度試探提出離婚。

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何賽飛聽後哭著說,自己能感受到張軍波是真的從骨子裡熱愛戲劇……接著何賽飛一邊擦眼淚一邊怒斥:「你們口口聲聲梅花獎、文化獎,幾百萬幾千萬,花那麼多錢拍一台戲得了獎以後,放在倉庫裡面,老百姓也看不到,戲呢!錢呢!到哪裡去了!」

中國曲藝家協會被網友們拉出來頂雷,雖然相聲沒少跟戲曲學習,可戲曲界和曲藝界完全是兩個不同的行業。相聲小品評彈評書,幾個名腕名角就可以撐住場子,但戲曲界不行,行頭、布景和道具花費不菲,靠的是集體創作表演。

曲協一年經費預算有上千萬不假,但放在戲曲界可能排一部大戲都不夠,而曲協還要把錢去搞青少年曲藝大賽、牡丹獎、地方曲藝扶持、曲藝老前輩關懷以及曲藝學科建設等一堆項目,根本不夠花。戲曲界也有自己的協會,叫中國戲劇協會,但面對行業的系統性衰退,一樣是弱小可憐又無助。

豫劇,唯一不用國家補貼就可以養活自己的劇種

京劇形成於清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間(1840-1860),在徽戲、秦腔和漢調合流的基礎上,吸收借鑑了崑曲,京腔的特長,贏得了中國「國劇」的稱號,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外國友人對中國的深刻印象之一。

京劇有1000多個劇目,常演的有三四百個以上,演出內容主要是歷史故事,文化性較高。若不具備一定的文化學識,不了解歷史故事,觀眾們在旋律婉轉悠長的京劇演出面前可能會一頭霧水,坐了半天連說的是什麼內容都沒明白,「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什麼?」

由於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國各省份除了西藏和海南都設有京劇院,其中也包括台灣。但如果國家真的取消了對京劇的補貼,各地京劇團是否能存在都是一個問題。大連京劇院院長楊赤在紀錄片《京劇·八答蒼》中說:「國內沒有任何一個京劇團能自己養活自己。」

當別的地方戲發愁後繼無人時,豫劇舞台卻從不缺年輕演員。全國範圍內,豫劇有200多個專業院團,2000多個民營院團,從業者不下10萬人之眾,成為中國戲曲界的一大奇觀。

豫劇起源於明朝中後期,發源於河南開封,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創新而來。河南建國後簡稱「豫」,河南梆子就改叫豫劇。豫劇和黃梅戲吐字清晰,不帶字幕基本也能聽懂。豫劇對初學者也很友好,沒京劇那麼多的表演形式,一點天分,再加後天稍許努力,平日裡就可以哼出幾句。折子戲與整本戲,彩扮與清唱,專業院團與民營院團,地頭與劇場,在除了麥忙和秋忙的河南大地上,豫劇演出隨處可見。

豫劇既有秦腔的豪放粗獷,又有黃梅戲越劇的委婉動聽,既可以唱帝王將相,又可以唱才子佳人。既有高亢悠揚的包公戲,又有婉轉悠揚的小清新。既有民族大義,又有家國情懷。歡天喜地的有《抬花轎》;哀嘆悲涼的有《大祭樁》;大快人心的有《鍘美案》;不畏強權的有《七品芝麻官》;歌頌愛情的有《淚灑相思地》;保家衛國的有《花木蘭》;弘揚主旋律的有《焦裕祿》《朝陽溝》……

上世紀90年代,由於市場不景氣,「戲曲消亡論」,「夕陽藝術論」的提法沸沸揚揚;豫劇團發展也遭遇困境,戲曲演員轉業轉行,戲曲事業走入低迷狀態,戲曲的出路在哪裡?好在河南人從小耳聞目染,群眾基礎擺在那裡,豫劇是刻在河南人骨子裡的文化基因。豫劇團新編了許多新劇目,取材於人們的現實生活,反映人民生活中的所感所思所想。

大劇團靠政府資金養活,不溫不火。小劇團東奔西走,填不飽肚子。省級、市級的大劇團就跑到農村一線演出,名家名角帶著團里的年輕人送戲下鄉、下村,一方面劇團的演出機會多了,收入問題也能得到緩解。另一方面,給年輕人露臉的機會,解決人才斷檔的問題。

大眾傳播就是,你不過來那我過去

九十年代初,最耀眼的是山東衛視、貴州衛視、雲南衛視和浙江衛視,他們是最早上星的省級衛視。河南台的前身是是1969年9月15日開播的河南電視台第一套節目,直到1996年上星播出後才正式「變身」為河南衛視。

不僅比不上前輩,就連後輩很快被甩開,次年才上星的湖南衛視初出茅廬,便締造了《快樂大本營》、《玫瑰之約》等在青年群體中頗有影響力的節目,一時間開啟了國內電視行業的百花爭艷的局面。

《梨園春》開播於1994年,節目創始人周迪君是河南台的老牌編導,依託河南歷史悠久的豫劇文化,創辦了戲曲節目《梨園春》。最早的梨園春是戲曲晚會的形式播出,邀請各地戲曲名家登台獻藝,節目並不局限於完全是豫劇,京劇、曲劇、越調、梆子、黃梅戲都有展現。

1998年,《梨園春》就大膽採用了全國海選的形式,全民海選唱戲、競賽打擂,思維超前。到了1999年,節目組大膽創新,在原有節目形式基礎上,又增設了戲曲小品或相聲、戲曲MTV等節目形式。2018年6月《梨園春》迎來第 1000期節目,被吉尼斯認證為:世界上持續播出時間最長的中國電視戲曲欄目。

作為地方戲,豫劇演出並不局限於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而且每家都有帶頭人和看家劇目,豫劇是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知名演員李金慧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3月18日安徽阜陽臨泉縣范集社區演出,每場觀眾至少有一兩萬人。很多人提前帶著午飯、晚飯趕到現場占座,不少距離遠的戲迷組團拼車住旅社,只為看一場戲。

看似人山人海,年輕人卻沒幾個。進了城的年輕人,雖然也喜歡豫劇,但沒有可以看戲的地方。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李樹建在快手上有句經典言論:「專業院團作品要頂天立地,民營院團作品要鋪天蓋地。」豫劇要發展,2000多個民營院團的力量不可小覷。

既然年輕人都進城了,豫劇也不能落下。自2016年起,豫劇連續三年進京展演,贏得了業界的肯定和大量觀眾。文化部在全國劇種普查時,數據顯示全國共有348個劇種,豫劇的網絡點擊量排第一位。河南豫劇到北京的三次展演月,2016年網上的點擊總量是3.5億,2017年上升到4.5億,2018年則達到了7.3億,成績是越來越好。

如今豫劇已不用擔心生存問題了,官方花個幾萬幾十萬請得到,在農村搭台唱戲也有很多人聽,感興趣的還可以上抖音、去快手看直播。豫劇沒什麼架子,畢竟,戲曲要想傳承,首先得傳播出去。

演員的日子不好過,光靠奉獻精神是不夠的。回到一百年前,有本事的演員能成角兒,甚至開宗立派,再現戲曲盛況。沒本事的演員,就改行干別的去吧。用補貼去營造一個幻象,終究是哄人開心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