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明朝大移民,洪洞大槐樹下的真相,成為800個姓氏尋根之地

蕭魏講歷史 發佈 2023-05-28T18:41:32.079766+00:00

從古至今,中國人對故鄉有著非同尋常的眷戀之情。但在廣大以農耕為主的中原地區,田地往往就是百姓所有收入的來源,田地要每日精心照料,所以大部分人一生可能都不會出一次遠門。

前言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從古至今,中國人對故鄉有著非同尋常的眷戀之情。

這與中國古代和農耕文明和宗族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比如遊牧民族,就很少有故鄉這一概念。

但在廣大以農耕為主的中原地區,田地往往就是百姓所有收入的來源,田地要每日精心照料,所以大部分人一生可能都不會出一次遠門。

而在這一經濟基礎上,形成了以家族為紐帶的宗族文化,這一文化更是加重了人們對故鄉的依戀。就連死亡,都有「落葉歸根」的說法。

所以,除了極少數特殊情況,如讀書人出外謀取功名,或者商人遠行謀求生計,其餘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是安穩呆在故鄉的。

那麼,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移民,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究竟是為何?本文將帶你深入揭秘這個問題,點個關注一起來看吧。

天災人禍下的無奈之舉

縱觀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移民,其實都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它們都是一定程度上的無奈之舉。

西晉永嘉之亂,匈奴攻占京師洛陽,大肆燒殺擄掠。政權衰弱、經濟凋零、社會矛盾尖銳。在這一背景下,北方民眾開始大規模南遷。

唐朝安史之亂,安祿山攻破潼關、圍攻長安,唐朝人口驟減三千萬,由盛唐逐漸走向衰亡,百姓被迫遷移。

北宋靖康之變,金軍南下攻宋,皇室幾乎悉數被俘,男子淪為奴僕,嬪妃婦女淪為娼妓。北宋由此滅亡,百姓也只能往南方逃竄。

歷史總是相似的,百年如一日,周而復始。

今天要說的明初洪洞大規模移民,和前面幾次移民,也有著類似的原因。

首先當年移民是從山西洪洞縣遷往中原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山東等地。這些地方都屬於黃泛區,如遇災年,黃河水很容易泛濫成災。

根據《元史·王行志》記載,元末因為社會動盪,26年沒有疏通堤壩,導致黃河水多處決堤。

當時中原大部分地區便遭受了嚴重的洪澇災害,糧食產量驟減,百姓居無定所。

屋漏偏逢連夜雨,禍不單行的是,元末不斷有大大小小的戰爭發生,而這些戰爭,恰好也主要發生在上述地界

大災之後往往有大疫,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這些地區還不時爆發出嚴重的瘟疫。

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死的死,逃的逃,中原地區「積骸成丘,居民鮮少」。

而當時的山西,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位於群山包圍之中,既無洪水之憂,起義軍也很難打過來,很多人便紛紛來到山西避難。

而明朝初建之際,百廢待興,急需恢復生產,移民便成了無奈下的必然之舉。

為何叫大槐樹移民?

那麼,為什麼把山西洪洞縣百姓的移民稱為「大槐樹」移民呢?這跟當時的遷移政策相關。

前面也說過,中國人是最重視故鄉和宗族的,故土難離,而且朱元璋當時的移民政策,並不是讓全家人一起移民。

為了公平起見,他是讓每家按人口抽選一定比例進行移民,這對於當時的人來說,無異於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大家自然不會願意。

據民國六年版本的《洪洞縣誌》卷七《輿地誌·古蹟》中記載,大槐樹在洪洞縣城北廣濟寺左側。

大槐樹當年是作為明初大規模移民的官方中轉站存在的,因為大多數人並不願意移民,負責此事的官員便將人召集到大槐樹下。

然後把不願意走的人綁起來,押送到目的地。這也導致了一個典故「解手」的產生。

因為大家路上有排泄需求,只能向官兵請求說,「把我手解開吧」,次數多了,就簡化為了解手。後來在中原地區,解手就等於上廁所。

由此也可以看出來,這項政策,雖然頒布之初說是自願,但最後大多數人都是被迫過去的。

也難怪他們難忘故土,實際上,直到今天,這些地區的部分老人還會時常掛念,「我們的根在大槐樹。」

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升華

為什麼筆者上文參引的是民國版本的《洪洞縣誌》呢?這就是另一個有意思的點了。

如此大規模的大槐樹移民,在民國之前各種版本的《洪洞縣誌》中,均未有記載。

民國六年,即1917年,修訂版本的《洪洞縣誌》中,新增了大槐樹移民的相關記錄。

這究竟是為何呢?

北京大學歷史學教授趙世瑜在《說不盡的大槐樹》一文中指出,這主要是因為民國特殊的歷史背景。

清末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從原來的「中心大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族肆虐,華夏衰微。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民眾急需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賀椿壽在《古碑保障說》中也有類似說法:「槐樹之古蹟,其關乎民族紀念。」

大槐樹不僅僅是山西移民難忘的故土,更是全體中華兒女團結一致、抵禦外敵的象徵,代表著民族符號和民族話語。

小結

其實直到今日,中國人也有著強烈的故土觀念。筆者認為,這也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來源之一: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五千年源遠流長,五千年薪火傳承,在今天,中國人依然可以自豪的說上一句:「我是華夏兒女,我是中華民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