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汽、比亞迪聯手發聲:想活下去?我勸你別降價!

汽車扒一扒 發佈 2023-06-11T01:09:52.438594+00:00

電動化轉型這個難題擺在所有人的面前,如何才能讓產品更具有吸引力,還能夠保證企業的盈利能力,這是一個看似難以調和的矛盾。

降價,沒利潤,不降價,沒銷量。

電動化轉型這個難題擺在所有人的面前,如何才能讓產品更具有吸引力,還能夠保證企業的盈利能力,這是一個看似難以調和的矛盾。

相比於燃油時代,電動化的升級帶來了兩個巨大的改變。

一個是,車輛單車價格驟增,以比亞迪為例,其燃油車平均單價只有可憐的8萬元,但電動化升級之後的單車均價飆升到了18萬,溢價能力達到恐怖的250%。

價格高對企業來說是一種機會,但對於用戶來說卻是一種災難,因為購車預算不會隨著電動化的轉型而提升,相反工薪階層在10萬級市場的選擇少了很多。

另一個是, 電動化轉型讓用車生活更加新穎,不少用戶追求電動化產品,電機帶來的加速、平順和經濟性能吸引力很足,同時智能化作業系統更加豐富。

對於此前預算相對充足的用戶群體來說,電動化的轉型填補了此前消費短板的空白,鍛打了此前羸弱的合資產品市場,將真正的高價值用車生活歸還給市場。

從生產成本上來看,電動化產品的生產成本的確更高,但還沒有高到讓人無法接受的地步,在生產方式不變的基礎上,投入了新的電池、電機、車機模組,但需要知道的是造車的巨大成本稅收,在這一投入不變的基礎上,電動車定價體系其實是加入了很多溢價的。

雖然造車成本高了,但定價也高了,企業為了守住利潤空間,降價自然是很困難的事情。

從用戶角度出發,當下的電動化產品價格太高, 當下電池、晶片成本已經到了價值窪地,尤其是混合動力車型的生產成本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但價格基本上翻倍。

混合動力車型一定還會有很大的降價空間,預計整體價格下調20%-30%依然大有可能。

從企業角度來看,電動化是超越外資品牌的唯一之路,只有利用電動、智能的兩大板塊優勢,將價格放在和合資產品同一高度,才能長期競爭外資選手。

比如說宋PLUS DM-i和CR-V之間的爭奪已經有了初步結果,電動化的轉型讓合資企業丟失了巨大的市場份額,同樣也損失了原本屬於自己的利潤空間。

這個利潤空間沒有消失,只是從合資品牌轉移到了自主品牌身上。

所以在重慶論壇上,廣汽、比亞迪紛紛挑頭聊價格戰,未來幾年的價格戰依然會有,因為電動化的轉型帶來了很多利潤空間,頭部企業為了保住地位、銷量,一定會主動發起價格戰搶奪市場份額。

只有銷量穩定,才能夯實核心品牌價值,讓企業在未來的發展中擁有無形的動能。

這是長澤和短澤之間的選擇,長澤的企業放棄當下的利潤空間換取以後的長線發展動能,短則的企業選擇堅持自己的利潤率。

市場的核心話語權其實在消費者手中,選擇更加優秀的產品才能讓企業生存下去,降價只是企業價值高度的一種手段,誰擁有優秀的基本生產能力以及不錯的技術儲備,誰就能夠在未來的市場中站穩腳步。

但價格戰,一定還是要打,畢竟後邊還跟著一個虎視眈眈的特斯拉,以及蓄勢待發的大眾、豐田、本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