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國古今夢,怒濤朝夕風,分析伍子胥滅楚的合理性

司右史 發佈 2023-12-02T16:35:46.765768+00:00

此劇講述了逃出楚國,被東皋公和皇甫訥相救,混過昭關,前往吳國借兵的故事,展現了伍子胥的忠孝、勇敢、智謀、剛正等品質。

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擊右上方「關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京劇經典名目《文昭關》因其動人心魄的故事和獨特魅力備受聽者喜愛。

其中的主人公就是因叛國滅楚而聞名後世的伍子胥

此劇講述了逃出楚國,被東皋公和皇甫訥相救,混過昭關,前往吳國借兵的故事,展現了伍子胥的忠孝、勇敢、智謀、剛正等品質

也展現了東皋公和皇甫訥的義氣、友情、仁心等品質。

但對於伍子胥的是非功過,歷代的評價有正有負

一種觀點認為他的亡楚之舉不顧國家大義,使楚國百姓遭受災難,是極端的個人主義行為,不合道理,於是把他看作復仇狂的形象。

另一種觀點認為他「舍小義,雪大恥,名留於後世」,把他看作烈士的形象。

但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伍子胥的行為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有其道理,合乎情理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背井離鄉

伍子胥,名員,乃春秋時期楚國人。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曾被楚平王任為太傅,但楚平王這個君王是一個好色之徒,枉顧倫理道德,實非明主。

有一次,平王派人前往秦國為太子建娶妻,這時候正好是費無忌當少傅,他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奸臣,喜歡用讒言討好楚平王。

「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為太子取婦。」《史記·伍子胥列傳》

平王聽信讒言,加上本就好色,竟然自己娶了太子的妻子,隨便安排了一位齊國女子為太子建妻,可謂是荒唐至極。

少傅費無忌擔心若有一日太子繼位,自己很可能有性命之憂,於是日夜在平王面前讒毀太子。

他向楚平王進言,聲稱太子建正在策劃反叛,若不加以制止,平王將會死無葬身之地。

楚平王聽了勃然大怒,心道太子竟然包藏禍心,實在是留他不得。

於是先是將太傅伍奢關押了起來,再派人前去捉拿太子建,太子建聞風而動,不想坐以待斃,便連夜出逃宋國,僥倖留得一命。

費無忌為了斬草除根,向平王進讒言要伍奢將兩個兒子召來一起殺掉。

伍奢知道這是要陷害自己的家人,便提醒平王,若小兒子伍子胥在世,定會為父報仇,他願意用一家人來證明其忠君之心。

可他沒有想到,伍子胥並不像他一樣愚忠,平王如此行為讓子胥對其心灰意冷,逃跑之心早已十分堅定。

果然,當平王的使者找到伍子胥和伍尚時,伍子胥非常理智,對伍尚說:「楚王召喚我們兄弟前去只是為了將我們一網打盡。

若是我們和父親都被楚王殺害,就沒有人能夠為我們報仇了,就算這樣我們也依然要前去嗎?」

「爾適吳.我將歸死。吾知不逮,我能死.爾能報。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親戚為戮,不可以莫之報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擇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棄,名不可廢,爾其勉之!相從為愈。」《左傳·昭公二十年》

伍尚則回答道:「父子情深,我只是想去見父親一面。你胸懷文韜武略,定能報父兄之仇,你逃走吧。

於是兄弟異途,子胥逃走,一路輾轉逃奔吳國,而伍尚與其父伍奢一起被殺害了。

伍子胥的逃亡並非怯懦之舉。

伍子胥選擇忍辱偷生,是為了追求大義,策劃復仇計劃,最終成為大孝之名。

真正的勇者不必為了名節而捨生取義,伍子胥的選擇具有值得肯定的價值。

若是因為一時的魯莽,成全了費無忌的心願,只能令親者痛仇者快。

留待有用之身,徐徐圖之,才是伍子胥真正厲害的地方。為了復仇,一路顛沛流離都沒能拖垮他的身軀。

伍子胥家恨之深、性格之烈,可見一斑,這也為其後復仇滅楚埋下了伏筆。

引吳滅楚

伍子胥和太子勝來到吳國,時值吳王僚執政,對伍子胥青眼相加,也了解到他想要吳國出兵為他報仇。

但公子光另有圖謀,擔心子胥與吳王僚關係親密妨害了自己的計劃,便勸吳王僚不要聽從。

子胥知道報仇的機會還不成熟,便拒絕吳王僚的挽留,到民間暫時做了一個草民,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伍子胥為了幫助公子光刺殺吳王,向其推薦了勇士專諸。

不久,吳王僚趁楚平王去世之機,派自己的兩個弟弟蓋餘和燭傭前去攻打楚國,這給了公子光絕佳機會。

公子光聽從伍子胥的話,邀請了吳王僚參加宴會並事先設伏,他讓專諸將魚腸短劍預先放在烤魚中,並在宴會上獻魚時出其不意刺殺吳王。

計劃進展得很順利,吳王僚根本沒有想到有這樣的刺殺,被專諸一擊必殺。

然而專諸也被吳國的守衛團團圍住,在與守衛的搏鬥中被擊殺身亡。

吳王僚死後,公子光自立為君,這就是春秋史上有名的吳王闔閭,至此,伍子胥向自己的復仇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此後伍子胥一路幫吳王穩定王位,為掃清吳王心腹大患盡心盡力,又向吳王闔閭推薦孫武用兵打仗。

最終,吳王任命孫武為將軍,開始攻打楚國。

當吳王僚的兩個逃亡在外的弟弟蓋餘和燭傭被殺死後,吳王闔閭的心中大患已經被一一清除乾淨,伍子胥的滅楚之路再無阻攔

春秋戰國時期,君臣關係複雜,君王一方面可以任意任免,甚至處決不合乎心意的臣子,然而另一方面也會傾聽臣子的建議,重視他們的意見。

並在政治上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而如果其中一方背叛了對方,那麼關係就會破裂。

孔子曾說:「君子不器。」君臣不應該將對方視為自己的工具或器具,如果君王昏庸無道,那臣子也難以輔佐君王。

可見,楚平王的所作所為無法讓伍子胥以禮相待,在當時的背景下,伍子胥選擇復仇也情有可原了。

而伍子胥來到吳國後,先後效忠吳王闔閭和夫差,忠心耿耿,即使最後被夫差賜死也能坦然面對,前後的差別之大,如判若兩人。

這正說明了伍子胥絕非不忠之人,只是在家仇面前,楚平王顯然不再值得讓他效忠。

大仇得報

吳王闔閭九年,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白喜的率領下攻打楚國,連戰連勝,幾乎滅亡楚國,伍子胥報復楚國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

對於過去的伍子胥來說,他需要的正是一個可以施展自己才能,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而吳國顯然是他一展拳腳的地方。

在伍子胥投奔到吳國後,他不僅致力於吳國的國家建設,還把吳國的軍事實力拔高了一大截,最後藉助吳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完成了自己的復仇。

從這個角度來說,伍子胥引吳滅楚無疑是十分正確而且精彩的一步棋,這也是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伍子胥踏入楚國舊地之時,楚平王早已過世,這讓他多年來心中的滿腔仇恨無處發泄,於是他幹了一件十分瘋狂的事,那就是鞭屍楚平王。

「於是,吳乘勝而前,五戰,遂至郢。己卯,楚昭王出奔。庚辰,吳王入郢。昭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史記·伍子胥鞭屍楚平王》

伍子胥在將士面前挖出了楚平王的屍體並狠狠地鞭笞他,足足打了三百多下,不是滔天的怨恨是做不出這樣的事來的,伍子胥也因為此事備受後人爭議。

其友申包胥指責伍子胥殘暴無道,但伍子胥聽了申包胥的話,卻回覆說:「我復仇的時間不多了,這就像太陽馬上就要下山,路途卻還遙遠,所以我只顧復仇管不了那麼多了,只能倒行逆施,顧不上情理了。」

伍子胥的回答表明了他對復仇的執著和決心。

他曾經歷過太多的磨難和屈辱,他的父親和兄弟都被害死了,他只有復仇才能讓自己得到解脫。

雖然這種方式可能有些殘忍,但是伍子胥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

倒行逆施一詞正是出自這裡。在父仇高於對君主忠誠的時代,伍子胥顯然沒有選擇的餘地。

其實伍子胥在受到申包胥詰問時,他一定也在受到自己內心的拷問,但他心中深沉似海的仇恨不是言語所能夠表達清楚的。

因為父兄被害,伍子胥的人生被徹底改變了,故國拋棄了他,他只能逼迫自己憑藉一個人的力量來對付他曾經熱愛過的故國。

哪裡是他的家?何處是他的國?

他只能在黑暗中獨行,在孤獨中走向窒息,或許,這就是他無法改變的宿命。

結語

毫無疑問,伍子胥是一個非常複雜、極具爭議性的特殊人物。對楚國而言,他背君叛國、雇兇殺王;對吳國而言,他又忠心不二。

他與吳敗楚、怒鞭王屍,又對夫差忠心耿耿、以死效忠。

有人說他是小人,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固執守舊,不懂靈活變通;有人說他牢騷鬱憤,以致喪失理智。

對他的經歷和遭遇,人們多報之以同情嘆惋;對他執著復仇的精神,有的肯定讚美,有的批評指責。

然而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看,伍子胥「叛國」滅楚的行為並非無法理解,反而是符合先秦分封時代的價值觀念,具有其合理性的

伍子胥身上體現出的強韌的意志力、堅韌不屈的精神才是更加為後人所讚嘆的東西。

他能舍小義,成大名,其意志非一般人可比。

後人對伍子胥評價為何褒多於貶,離不開他自身的命運悲劇,也離不開歷史時代。

伍子胥的復仇過程就像是一部活生生的人性故事,內容既豐富,又滄桑,結局既揚眉吐氣,又辛酸悲涼。


  • 作者:水漾波
  • 編輯:二爻
  • 參考資料:
  • 馬平安.忠臣伍子胥[J].同舟共進.2021(12.
  • 張華麗."司馬遷對《左傳》復仇故事的再書寫——以伍子胥復仇故事為例."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王勝柃."《左傳》《國語》《史記》中伍子胥形象的比較." 文學教育(上) .06(2020).

本文由「司右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與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