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坐視印度獲得戰略勝利,三次印巴戰爭因何而起?

歷史微鑑 發佈 2024-01-10T15:38:18.288266+00:00

1976年5月,已病入膏肓的毛主席不僅無法行走,說話也很困難。可是在得知有位客人即將訪問中國時,他強撐病體,進行了生前最後一次會見外賓。


1976年5月,已病入膏肓的毛主席不僅無法行走,說話也很困難

可是在得知有位客人即將訪問中國時,他強撐病體,進行了生前最後一次會見外賓

這位尊貴的客人,便是時任巴基斯坦總理布托,這一次會面,為日後中巴兩國的「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埋下了伏筆

然而,兩國能走到這一步,卻與印度一次巨大的戰略勝利不無關係

英國撤離與印巴分治

在緊鄰中國的南亞次大陸上,除了巴基斯坦與印度這對死對頭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鮮為人知的國家——孟加拉國

這個年輕的國家,在半個世紀前有另外一個名字——「東巴基斯坦」

雖然孟加拉國貧窮且狹小,但人口數量極多,如果仍與「西巴基斯坦」同屬一國

那其人口總數將高達3.43億,超越美國,位居世界第三

然而在半世紀前的一場戰爭,最終令兩地分道揚鑣

這場戰爭名為「第三次印巴戰爭」,而戰爭的開始還從「英屬印度」的獨立講起

實際上,印度與巴基斯坦作為完整國家的歷史,遠比大家想像的短,在歷史上,印度長期處於分裂的狀態

而西巴基斯坦則因位於印度次大陸與中亞地區的交界處,長期作為大國邊境存在

這兩個國家能在現代奇蹟般地出現,還要歸屬於「英屬印度」這一地理概念

英屬印度是指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次大陸,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英國在17世紀末期開始進駐印度

在長達兩個世紀的殖民征服後,英國人最終建立起了東抵泰國西鄰伊朗的龐大殖民帝國

可隨著次二次世界大戰後掀起的獨立浪潮,英屬印度內部開始出現了獨立運動,不同宗教與種族的被殖民者,都要求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然而,因「英屬印度」這一地理概念,其幅員實在太過遼闊,隨著獨立運動的推進,反抗者們的宗教矛盾和分歧也逐漸浮現出來

在南亞次大陸上,宗教矛盾的尖銳程度遠高於階級與民族矛盾,而在這片大陸上生活的人群,印度教教徒與伊斯蘭教徒又占到了人口的絕大多數

當英國終於決定退出印度時,各方野心家為了爭奪新國家的權力,不僅不試圖消弭宗教矛盾,反而希望通過煽風點火以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

雖然印度的國大黨希望印度保持整體統一,然而實際上占人口少數的穆斯林聯盟則要求印度被分裂成兩個獨立國家

這兩個國家,便是由印度教徒主導的印度,與由穆斯林主導的巴基斯坦

在這一過程中,唯恐天下不亂的英國政府,最終通過「蒙巴頓方案」支持穆斯林聯盟的要求,印度與巴基斯坦於1947年同時成立,這一過程在後世就被稱為「印巴分治

可是穆斯林與印度教徒在南亞次大陸的分布並非「涇渭分明」

雖然穆斯林人口主要分布在英印西端的旁遮普地區與東端的孟加拉地區然而過去的幾百年間的人口遷徙早就讓印巴兩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這種結局造成「印巴分治」之後雙方都對邊境線感到不滿,因此,衝突無法避免

點燃戰爭導火索的克什米爾衝突

1947年8月15日,象徵英國統治的米字旗在次大陸緩緩落下,然而就在同一瞬間,新生的印巴兩國立即開始刀兵相見

這次衝突在後來被稱為「第一次印巴戰爭」,其原因就在於英國所謂的「蒙巴頓方案」雖然同意了印巴分別建國

但對於兩國間最重要的克什米爾地區歸屬問題,卻只留下了一句模糊的「由當地人自行決定」

既然是自行決定,那在印巴兩國眼裡就是先到先得。印度人首先發難,獨立當月,克什米爾地區的印度王公,就指使當地印度教徒掀起對穆斯林的迫害

這一行為果然引起巴基斯坦的不滿,巴方立即組建「克什米爾解放軍」進入這一地區,希望藉此機會搶在印度之前控制克什米爾

那些曾對穆斯林大打出手的克什米爾王公則向新德里緊急求援,而這正是印度求之不得的戰爭藉口

第一次印巴戰爭最終以印度的小勝作結,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印巴雙方都獲得了克什米爾的一部分土地

然而這場戰爭與其說解決了印巴兩國間的矛盾,不如說徹底撕爛了兩國之間的紐帶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這次戰爭幾乎完全可以看作上一次克什米爾衝突的延續

可是印巴兩國軍隊本身實力差距不大,加上聯合國及時調停,短短五個月的衝突當中,兩國除了各付出數千人傷亡的代價外,根本沒能改變克什米爾地區的現狀

這對於兩國國內已經沸騰的民意而言,無異於火上澆油

於是在第二次印巴戰爭停戰的一瞬間,第三次衝突就勢在必行,然而巴基斯坦人怎麼也不會想到,下一次衝突中,他們將遭遇難以回首的失敗

第三次印巴戰爭肢解巴基斯坦

兩次克什米爾衝突讓印巴兩國之間的關係由多有矛盾升級成了水火不容,在新德里眼中,巴基斯坦已經從有些矛盾的鄰國變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敵,於是,印度人準備在下一次衝突中對巴基斯坦「下死手」

但是在二戰後,想武力吞併一個國家、尤其是巴基斯坦這樣的大國已不現實,那麼印度要怎樣對巴基斯坦下死手呢?這一次,印度瞄準了東巴基斯坦

我在剛剛講過,在南亞次大陸上,宗教矛盾的尖銳程度遠高於階級與民族矛盾,然而同樣是在南亞次大陸上,一旦沒有了宗教矛盾,階級與民族矛盾一樣可以撕裂整個國家

時至今日,因為階級與民族上的認同差異,印度國內還存在許多分裂組織,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分屬旁遮普與孟加拉兩地的東西巴基斯坦之間不存在矛盾,是非常不現實的事情

東巴基斯坦與西巴基斯坦的人口幾乎相當,然而在國家內部,西巴基斯坦不僅在經濟上壓制東巴基斯坦

在文化上,也大力推行西巴基斯坦使用的烏爾都語,而非東巴基斯坦使用的孟加拉語

雖然在巴基斯坦內部看來,兩地分治對國家管理大有不便,但是在印度看來,東巴與西巴若團結一致,那麼從地理上就對印度造成了兩面夾擊的態勢

因此,印度一直對東巴煽風點火,告訴他們正在遭受西巴的壓迫,應該通過獨立來保護自己

印度人的努力終於在1970年收穫結果,在這一年的巴基斯坦大選中,主張東巴自治的人民聯盟主席穆吉布·拉赫曼贏得大選,他立即提出《六點綱領》倡議東巴基斯坦自治

這一提議立即被仍然掌握政權的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否定,葉海亞·汗·同時否定大選結果,並派出軍隊鎮壓東巴獨立勢力

東西巴矛盾的激化給了印度千載難逢的機會,時任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幾乎難掩內心的狂喜

對於印度而言,東巴如果能順利獨立,不僅可以從戰略上改變印度兩面受敵的態勢,還可以直接將巴基斯坦削弱到不能作為印度對手的水平

考慮到這可能是這個世紀中印度最大的戰略機會,英迪拉·甘地認為此事必須做到萬無一失

1971年3月,印度政府與執政黨同時通過了支持東巴獨立的決議,統一內部意見之後,印度立即開始在外交上爭取支持

作為冷戰期間少有的美蘇雙方都竭力爭取的對象,印度在促成東巴獨立中的外交博弈極其精彩

1971年的國際形勢已與三年前大不相同,在過去的三年間中美蘇三國的外交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

五十年代以來中蘇聯合對抗美國的局面,此時因中蘇交惡與基辛格秘密訪華,已經慢慢向中美聯合對抗蘇聯轉變

印度清楚地認識到,要在爭取蘇聯支持的同時穩住中國,而不需過分考慮美國的意見,因為美國此時只有透過中國,才可以介入南亞局勢

於是1971年8月,印度先與蘇聯簽署了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蘇印和平友好合作條約》,將蘇聯徹底拉攏到自己的一邊

10月英迪拉·甘地又親自前往西方各國,打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底線

在確定美國並不會直接干涉孟加拉獨立之後,印度所面臨的唯一戰爭威脅就是中國是否會介入南亞局勢

1962年的慘敗至此時依然讓印度人記憶猶新,他們完全沒有信心戰勝中國,因此英迪拉·甘地決定繼續通過一些非軍事手段規避中國可能的干涉

她最終選定在1971年冬天通過一次迅速的進軍解決東巴問題,而這一時間點可以完美規避中國的介入

首先,冬季大雪封鎖喜馬拉雅山,中國很難在這一時間段內向南亞投送大量兵力;其次,此時正值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當口,北京不會貿然介入一場短期衝突

於是,問題的關鍵就轉變為,印度能否快速結束東巴方面的戰爭

中國的外交對策

而事實證明,印度軍隊在面臨除解放軍以外的對手時,都能爆發出相當可觀的戰鬥力

1971年11月21日,印度對巴基斯坦不宣而戰,準備充足的印度軍隊僅僅花費27天就在東線獲得全面勝利,9萬東巴守軍全數投降

次日,在西巴戰場大體占優的印度軍隊宣布單方面停火,第三次印巴戰爭在不到一個月時間中,即以印度的大獲全勝告終

為何沒有任何一個大國干涉印度肢解巴基斯坦?這還是因為1962年的中印戰爭不僅重塑了印度軍隊,也重塑了印度整個國家

在中印戰爭中,解放軍抓住古巴飛彈危機提供的窗口期,只用了一個月就在東西兩條戰線徹底擊潰印度軍隊

這次快進快出的戰爭對印度而言宛如當頭棒喝,讓印度明白想達成戰略目的,不僅需要在外交上做足準備,在戰場上也一定不能拖泥帶水

因此在中印衝突後,印度雖忿忿不平,可是卻從戰場的失敗上學習到中國人的決心與外交智慧

而他們最終將這份智慧用在了肢解巴基斯坦上

在巴基斯坦被成功肢解以後,南亞大陸上已經沒有任何能挑戰印度霸權的國家,雖然兩國自此以後,依然摩擦不斷,然而對於印度而言,被削弱的巴基斯坦已經不是能威脅到印度生存的對手

而對巴基斯坦而言,只剩下半壁江山的自己必須更加堅定地尋求外部勢力的支持

中國沒能阻止巴基斯坦被被肢解確實是放任印度獲得一個巨大的戰略勝利,然而這並不是我們的戰略失誤,在第三次印巴戰爭前,巴基斯坦本身不僅更加親美,而且其自身的強大實力,也讓他們不允許自己徹底倒向某個強國

可是隨著一場戰敗,巴基斯坦不得不放下自己的高傲,開始認真物色一個能在印度威脅下保護自己的「大哥」

最終,巴基斯坦下定了決心,選擇中國充當這一角色

就在戰爭結束次年,巴基斯坦總理布托便開始頻繁訪華,短短五年中,他三次親往北京,不僅與包括毛主席在內的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甚至還成為主席生前最後一次會見的外賓

自此以後中巴兩國關係迅速升溫,中國徹底取代了美國與蘇聯,成為巴基斯坦最重要的外交夥伴

實際上中國之所以放任印度肢解巴基斯坦,便是有意促成上述結果

因為被肢解的巴基斯坦既失去了同印度爭霸南亞的實力,但卻沒有消除印度對其造成的威脅,放任印度的戰略勝利,反而能令中國收穫一個在反印問題上的「鐵桿盟友」

而這無疑能大大減輕中國在南亞所受到的壓力

而這,才是中國並未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貿然出手的根本原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