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主持南極最高會議,我國被請出會議室,代表含淚立誓今已成真

孔甲丙 發佈 2024-03-24T21:51:50.907210+00:00

南極是位於地球最南端的極寒之地,是人類最後探索發現的大陸。這裡由於環境惡劣、溫度極低,因此也是七大洲中唯一一處沒有土著居民居住的大洲。

南極是位於地球最南端的極寒之地,是人類最後探索發現的大陸。


這裡由於環境惡劣、溫度極低,因此也是七大洲中唯一一處沒有土著居民居住的大洲。


由於其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所以自從南極洲被人類發現,各國有關於它歸屬與開發的紛爭就接連不斷地產生。


後來為了緩和各國之間的矛盾,更好地協同合作以對南極的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以英美等為首的國家們舉辦了南極國際會議。


但是在中國參加的第一次南極會議中,中國代表團們卻在會議表決投票時頻頻被請出會議室。


那麼他們為什麼不讓中國代表們參與會議表決呢,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南極會議上的中國代表


1955年,在當時已經開始對南極進行科考的國家們以及南極周邊鄰國的共同提議下,第一次南極會議在巴黎召開。


此次會議主要針對南極地區的主權歸屬問題,經過商討後,各國達成了共同勘察南極的共識,暫且都放棄了對南極領土的私有主張。


1959年,在美國、英國的共同主導下,與之相關的十二個相關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南極條約》,這是目前國際上有關於南極問題的最高約束條約。



該條約也在南極的開發利用和治理管控等問題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憲法」作用。


《南極條約》的出台平息了各國之間的紛爭,起到一個平衡各國利益、促進國際共同合作的作用。


條約中明確規定,南極洲的領土所有權不歸屬於任何國家;簽約各國應將南極洲用於科學考察活動,並僅用於和平目的的國際考察合作;嚴令禁止在此地區進行任何有關軍事的活動;嚴禁簽約各國污染南極環境,在此處理廢棄工業污染物。


同時,條約明確表示,只要是想在南極進行科考的國家都可加入條約成為條約締約國。



1983年,中國政府向美國遞交了申請文書,並於同年九月受澳大利亞方邀約,第一次派代表團出席了在坎培拉舉辦的《南極條約》第12次南極協商國會議。


中國代表團由十二名專家組成,其中團長是由時任中國南極考察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的郭琨擔任。


這次會議對於當時的中國意義重大,參與國際事務的聯合合作和對南極地區的開發探索可以彰顯我國實力,也會使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更加立體,掌握更大的話語權。


參會期間,雖然《南極條約》中只是提到了締約國和協議國的職責和義務不同,沒有明確指出具體的差異,但是會議現場的安排卻將這種地位之差展現得淋漓盡致。



首先在到達會議室時眾人發現,協議國的代表們圍坐會議發言中心,而締約國的代表們只能坐在協議國代表們的周圍,無法接近核心發言區。


並且在主辦方分發參會資料時,發給協議國代表們的文件是給締約國代表們的好幾倍,甚至資料的詳細程度可以精確到經緯度。


反觀締約國代表們到手的資料,只有薄薄的幾張紙記錄了會議的大概流程,關於核心具體問題只有寥寥幾句便匆忙帶過。


但是即便受到如此對待,中國代表團們依舊積極參與討論會議提出的各種有關南極的建設性問題,為南極科考的研究開發進言獻策。


中國代表們的精彩發言獲得了陣陣掌聲,就在郭琨等人以為可以進一步參與南極核心事務建設的協商和表決時,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郭琨十幾年後回憶起來依舊淚流滿面、無語凝噎。



在經過幾天的詳細研討後,主辦方決定進行第一輪投票表決,對《南極條約》的首要問題做出決定。


但是此時,會議的執行主席卻一敲大槌,宣布請中國等締約國的代表們離開現場,前往大廳稍作休息,等待投票結果。


甚至主辦方還說道,雖然締約國可以參與《南極條約》的研討協商會議,但是對於最終結果,締約國並沒有投票表決權。


郭琨等人知曉締約國和協議國本質上的不同,但是卻不知道居然還要遭受請離現場的這種離奇要求,無奈之下,中國代表團們只能含淚離開會場。


郭琨等人這才明白為何一開始就遭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原來要想成為擁有決議權的協議國,還需要證明該國家已經在南極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即在南極建有可進行科學考察的考察站。



這就是說,是否在南極洲擁有本國的科考站,是參與南極會議並享有投票權的一張門票,但這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恰恰也是攔住中國參與南極核心決策的一道門檻。


在接下來參會的日程中,此類情況仍發生了很多次。


每次會議討論到關鍵階段,需要進行表決投票時,中國都會被請出現場,並美曰其名「喝咖啡休息片刻」。



就這樣,中國代表團就這樣幾乎毫無參與感地結束了第一次南極商談會議。


中國當時雖處於百廢待興之時,但是仍是泱泱大國,並且還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面對此等對待代表團成員們倍感委屈。


回國後的郭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甚至哽咽道:「當時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在討論南極問題的時候,其他四國說中國在南極事務上沒有表決權,就是因為沒有考察站!」


後來,郭琨更是和隊友們立下誓言:「不在南極建成我們自己的考察站,我絕不會再參加這樣的會議。」


為了打破西方國家對於南極地區科學考察事務的壟斷管理,爭取到中國政府在南極國家事務上的絕對表決權,在郭琨的倡議下,中國政府於1984年派出了第一支由五百九十一人組成的南極考察隊,從上海出發奔赴南極觀測地點並建設考察站。



長城站的建設


由於南極地區氣候條件惡劣,並且伴有連續的極晝和極夜現象,風速最大可以達到90m/s,是地球上溫度最低、風暴最頻發的地區。


因此,留給中國在南極建站的時間只有11月底到次年的3月底這短短四個月左右的暖季。


南極考察隊為節省時間,當即便帶著眾多建設人員乘坐兩艘破冰船出發,於11月20日踏上了前往南極的征程。


但是出發不久後,考察編隊就遇上了肆虐的颱風。



即便乘坐的「J121號」破冰船裝有頂級的防風系統依舊受到重創,出現明顯的故障,發動機中1號缸冷卻管的支架發生了斷裂。


為了不浪費時間,不使原定計劃拖延,考察編隊決定將破損汽缸封死,依靠其他缸體提供的動力繼續前行。


此計劃十分冒險,一旦再次遭遇大型颱風整艘船都會因為動力不足而沉沒,但是為了按預期完成考察任務,大家還是決定拼命一試。


好在後續航程中一切順利,考察編隊幾乎是斜穿了整個太平洋,到達了世界最南端的國家—阿根廷的烏斯懷亞,並於12月25日進入南極海域。



稍作補給之後考察隊伍再次出發,在12月30日登上南極喬治王島,第一次將中國國旗插在了南極洲的土地。


在經過一番考察後,中國南極考察隊最終在喬治王島的菲爾德斯半島南部地區找到了最適合建設考察站的地址。


1985年1月20日,考察站主體工程開始施工,此時留給大家建設的時間只有兩個月左右。


只要是天氣好沒有暴風雪,郭琨就會在早晨四五點鐘將大家叫起來幹活,大家連軸干,平時每天基本工作的時間都在十六七個小時,並且大家都會搶著完成施工任務。


甚至有時外國科研人員來觀摩中國施工隊的進程,都會感慨中國人真是在拿命幹活,還問他們這麼拼命幹活一天能掙多少錢。



郭琨說,為了中國來南極建站不要錢也要干,但是要是給你們幹活的話,一天給一萬也不會幹。


建站期間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隊員居住的帳篷內每日積雪都達到一尺來厚,營地也沒有洗澡的地方,登上喬治王島後所有人都沒有用過熱水洗臉刷牙,都是用雪水洗臉漱口。


即便想在預定時間完成建站任務是困難重重,可是外界顯然是低估了中國人的堅強意志,所有人無論是科學家、技術人員還是普通人員都參與到了建站的實際工作中。


他們說,這件事事關國家的榮譽、民族的尊嚴,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把此站建成。



就這樣,在眾人夜以繼日地不斷努力下,第一次來到南極的中國人們僅用了二十七天的時間,就創造出了各國在南極建站的最快速度,要知道當時波蘭建設他們的考察站可是用了整整三年的時間。


1985年2月20日,中國第一座南極科考站—長城站舉行落成典禮,宣布正式建成,郭琨也被任命為長城站站長。


大家敲鑼打鼓歡慶此盛舉,面對長城站,郭琨再次流下了眼淚,但這次卻是因為國家有所建設的喜極而泣。


中國終於在南極科考研究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徹底打破了極地科考領域的壁壘,使中國從此進入了獨立自主的南極考察階段。



更讓人揚眉吐氣的是,在長城站建好後的第八個月,郭琨再次代表中國受邀帶隊出席世界第13次南極條約協商國會議,但是這次再也沒有出現第一次所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此次會議上二十六個協議國一致同意中國加入南極協議國。


此後的十餘年間,郭琨七赴南極,又親自率隊在1989年指揮建設中山站。


並且2014年泰山站上南極飛機跑道的建設完工,為中國到南極的內陸運輸和空中探測提供了極大的幫助,這也使中國極地計劃徹底進入「航空時代」。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從對南極資源的利用與開發逐漸拓展到對天文學、冰川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南極科考的內容。



當今時代的南極科考


自1985年至今,距離長城站建立已歷經三十八年,目前我國在南極也已經擁有了四座科考站,第五座考察站的建設也接近尾聲。


面對國際上對南極潛在利益爭奪進一步升溫的態勢,我國除在政策、法規和科研等領域加強對極地的深度研究之外,非常有必要進一步加強我國的極地考察平台建設,全面提升目前主要依賴於站基的南極考察能力。


2017年11月,中國南極科考隊從上海出發,前往南極對第五個南極考察站建設的前期工作進行考察。



2018年2月7日,中國羅斯海新建站選址奠基儀式在恩科斯堡島舉行。


這裡有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也擁有著地球上最大的冰架,是南極冰蓋和南大洋相互作用最活躍的地區。


這裡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最為敏感,全球系統也最脆弱,但是同樣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治理意義,是開展科學考察的重要區域。


目前考察站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站區建築、站區配套設施、站區道路交通及工程機械裝備、雪橇板式飛機冰雪起降跑道及航空保障系統、碼頭設施等相關科考觀測設施設備。


據了解,新建考察站的功能,將具備在本區域開展地質、氣象、隕石、海洋、生物、大氣、冰川、地震、地磁、遙感、空間物理等科學調查的保障條件,輻射科考範圍在300—500公里。



為了有效拓展極地考察的空間地理範圍和考察時間尺度,科考隊乘坐破冰船進行了多次南極考察之旅。


2022年10月26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從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啟航,正式開啟了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之行。


2022年12月25日,科考隊在南極半島周邊海域開展了大洋作業,利用多波束測深系統,通過對海底布設近等間距的測線來進行犁地式的全覆蓋測量,最終繪製出了高精度三維海底地形圖。


通過對大洋海底地形地貌調查工作的開展,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海底地形地貌數據資源。


一代又一代的南極科考人員們將青春和汗水揮灑在了南極這片潔白的土地,即便他們已成為了過去,但是這為國家、為科研事業奉獻一生的精神永遠不會都不會消磨殆盡。



參考資料:


[1]劉嶢. 李航:南極科考的700個日夜[N].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08-18(009).DOI:10.28656/n.cnki.nrmrh.2022.002544.


[2]楊頻萍. 細說南極科考神奇之旅[N]. 新華日報,2022-01-12(015).DOI:10.28872/n.cnki.nxhrb.2022.000234.


[3]張青松.中國記憶:南極科考強國之路[J].知識就是力量,2020(12):6-9.


[4]蔣彥.1985年2月20日:我國首座南極科考站落成的那一刻[J].百科知識,2019(13):12-13.


-END-


作者:理理


編輯:墨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