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辟穀談飲食習慣

邏輯中醫 發佈 2024-03-25T02:16:31.642855+00:00

https://mp.weixin.qq.com/s/lNm9MdztkM5lqoev4S4wEg原創 至真中醫 收錄於合集#養生家話養生115個辟穀最早的記載源自《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https://mp.weixin.qq.com/s/lNm9MdztkM5lqoev4S4wEg

原創 至真中醫 收錄於合集#養生家話養生115個

辟穀最早的記載源自《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

讀來令人神往,有沒有?

群里有小夥伴嘗試了辟穀7天,今天聽二哥由辟穀說開去。

辟穀其實有層次之別,但是我們現在進行的辟穀,實際上是改變並養成一個好的飲食習慣。

跟人健康最密切的,吃飯,睡覺,工作,心情,這些呢,隨時隨地都跟你的生命相伴在一起,所以,在這方面養成一個好習慣,就是正確的合道的習慣。跟健康最密切的,還包括夫妻間的性生活,這些都是伴隨一生的。

辟穀也不是只吃水果和蔬菜,要完全避掉穀物。

穀物其實是重要的,但是,我們平時吃下去的,不需要那麼多而已。如果辟完谷以後,你發現了這個秘密,那以後養成一個少吃的習慣。

很多健康的問題,說到底是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人是有貪慾的,會把他放大,就會變得更多,多則淫,這個才傷害身體。

有些人覺得多吃蔬菜少吃飯,有利於健康,其實,這個也不對。這個論點主要是覺得蔬菜能給維生素,實際上穀物當中的維生素是齊全的。

人吃蔬菜這個習慣養成得很晚,也就是這兩百年以內的事情。在此之前,是沒有蔬菜種植,也沒有現在這麼多蔬菜,這種種植的蔬菜。

過去人吃的就是野菜,就是我們現在哪個地方都能看到的野菜,實際上當時都是作為一種食物的調劑來吃的,而且野菜很多現在變成了中藥。

這種野生的菜,他的氣味跟吃的穀物差別挺大的,不是為了提供營養,而是為了糾偏。

但是現在把種植的蔬菜當作食物來吃,而且你看我們種植的蔬菜,基本上味道和野菜相比的話,都非常非常的平,非常的中性。這樣就沒有野菜的那種對食物的輔助和調配功能。

很多小孩,家長都頭痛說他不吃菜,只吃飯。小孩身體又沒有那麼多垃圾,他又比較中和,就是說虛實寒熱都是相對中和的,所以孩子本身不喜歡吃菜。

很多孩子在所有的菜裡面,他們會比較喜歡吃土豆、紅薯這一類。這說是菜,實際上是當作主食的,他吃的還是主食。


「饜」是吃得足夠飽的意思,孔子曾告訴學生「食不饜精,膾不饜細」,孔子崇尚的是周朝飲食規制,即飲食不可過於精細。

奢靡精細的飲食以及魚、肉類所占比例的增高,與人的生理特徵並不相配,長期如此,會導致人的胃腸運動功能下降,中間分解產物堆積而致身體衰弱。

現代社會裡,很多難以治癒的慢性病,比如腎病、肝病,都不宜吃肉蛋,就是因為肉類的中間分解產物會產生毒素堆積在體內,而且精米精面又減弱了胃腸排泄能力,疾病不易康復。

明朝開始有了航海和對外貿易,中國人栽培的食物和蔬菜種類開始豐富起來。本來人類的進步是為了向更高層次的進化,物質豐富之後,吃飯花樣增多,迎合人的貪慾,變成了商業,結果在這個裡面打轉,反而精神的升華停頓了。

唐朝宮廷里也是採摘野菜來補充一下,酒宴只有麵食和甜酒,沒什麼菜,但是文藝歌舞類非常發達,直到清朝才變成了現在這樣的暴飲暴食。

自夏商以來,中國人對飲食都承奉節儉之禮,直到盛唐都未曾改變。

唐朝皇家宴席會有一點點類似柿子這樣的水果,味道比現在差遠了。那時候的飲食,是非常簡樸的。皇上思念甜味,從嶺南進口點荔枝,還要被知識分子杜牧諷刺,可見當時飲食風氣之節制。但就是如此,麵食和一點點野菜和野生水果就撐起了大唐一片天地,放在今天我們可能會問,這個國家的營養夠嗎?

中國父母有克制自己滿足孩子最先獲得食物的習慣,這是一個文明程度非常高的文化現象,這種做法有利於後代和種族的生存,是人社會屬性對自然本能的超越。

凡事皆有度,過則為淫。

今天食物充足,如果還是錯誤地認為吃得越多越健壯,盡一切努力讓孩子多吃,那就有問題了,可以看做是失去飲食禮法的一種貪慾。

在餐桌上無節制的過度給與,看上去是愛,其實是害,不但不利於身體,無形中養成了不顧他人的性格,現在孩子身上的性格缺陷,其中就與飲食規矩丟失有關。

滿漢全席,是最無道的飲食,如同清朝政治。

滿漢全席毀了清朝,這種吃法歷史不長,會改變的。

吃得太多太精細的孩子往往精力不足,專注力下降,缺乏志氣,抵抗力下降,種種難帶,原因是食傷導致脾胃功能下降,脾為後天之本,脾胃受損,氣血供應不足,則精氣神不足。

高蛋白飲食分解之後產生的含氮類代謝產物,如果集聚在腸道被血循環重吸收,就是有害於身體的毒素,其原理類似於尿毒症的氮質血症,雖不足以致命但足以對大腦和全身其他組織產生慢性傷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