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雕塑家去世,用實力詮釋大器晚成

iweekly 發佈 2024-03-25T12:18:22.506785+00:00

當擁有熱愛,年齡就不再是障礙——英國雕塑家菲利達·巴洛完美詮釋了這句話的涵義。她出生於1944年,擔任美術學院教授20年,在65歲退休後才以雕塑家的身份亮相藝術界,67歲獲得「皇家學會院士」稱號,77歲獲得大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

當擁有熱愛,年齡就不再是障礙——英國雕塑家菲利達·巴洛(Dame Phyllida Barlow)完美詮釋了這句話的涵義。她出生於1944年,擔任美術學院教授20年,在65歲退休後才以雕塑家的身份亮相藝術界,67歲獲得「皇家學會院士」稱號,77歲獲得大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談及大器晚成,巴洛顯得毫不在乎而又坦率,「一切剛剛好。我準備好了,準備實現對所熱愛工作的各種抱負」。3月12日,菲利達·巴洛去世,享年78歲。


迷戀不完美建築

巴洛的家族背景赫赫有名,她的母親是英國作家,父親是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曾孫,從事醫學工作。正值二戰,巴洛的童年是在炸彈摧毀建築的驚嚇中度過的,她創作的大部分靈感來源於破爛不堪的倫敦,「我保存了很多關於摧毀、修復和再生的雕塑資料,一座倒塌或者損壞的雕塑與展現完美形態的雕塑同樣令人興奮,因為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所見證的日常——看到倫敦變成廢墟,大部分建築被重建,然後再次被摧毀」。

巴洛曾就讀於切爾西藝術學院和斯萊德美術學院,畢業後開始了長達40年的教學生涯,先後在英國藝術大學和斯萊德美術學院任教。任教期間,她學習了傳統的雕塑技術,並對黏土、紙板、聚苯乙烯、水泥、稀鬆布等日常材料如何創作抽象的作品產生了濃厚興趣,她同時發現藝術學院過分強調成為藝術家的特定「模型」而忽視學生們的自由創造能力,巴洛因此決定退休專注於創建自我藝術,希望作品可以引起觀眾的反思並主動探索創作作品的過程與材料——儘管當時她已經65歲了。

2010年,巴洛的展覽首次在倫敦蛇形畫廊展出,同她的作品一起展出的還有德國視覺藝術家奈里·巴格拉米安(Nairy Baghramian)的作品,巴洛破爛不堪的藝術作品與巴格拉米安的極簡主義作品形成鮮明對比,給予觀眾強烈視覺衝擊。從2018年開始,巴洛憑藉藝術實力一舉成為約克郡國際雕塑(Yorkshire Sculpture international)的「挑釁者」,這是每年夏天在約克郡博物館周邊舉辦的一系列展覽活動,包括約克郡雕塑公園及市中心等戶外空間。在巴洛看來,雕塑是一門挑釁的藝術與學科,它鼓勵人們不斷質疑自己、突破自己的極限。類似約克郡國際雕塑等活動的存在讓人們不斷思考雕塑是什麼、為何存在。「問題越是具有對抗性、令人驚訝和發人深省,就越好。」巴洛說道。


「混亂而繁榮」的建築風格

巴洛喜歡創造龐大而高聳的建築,她使用膠合板、硬紙板、石膏、水泥、織物和油漆等廉價材料來創作引人注目的雕塑。憑藉對周圍環境中熟悉物體的記憶,巴洛的實踐基於一種反紀念碑式的傳統,她通過分層、積累和並置的過程對材料進行了物理改造。簡而言之,就是將這些功能性材料堆疊或縫合,塗上鮮艷的色彩,造就氣勢磅礴的雕塑。「巴洛的大型雕塑作品具有赤裸的侵略性,經常被放置在複雜裝置中,質量與體積與周圍空間格格不入。它們支配著參觀者的感官,又讓參觀者無法從這些作品上移開視線。」《衛報》如此評論巴洛的風格。

巴洛本人也承認道,之所以喜歡用一次性的材料製作雕塑,是因為這些材料通常都是「沒有人要的垃圾,我可以隨意擺弄它們,用它們創作出英勇、具有氣概的大型雕塑」。巴洛還開玩笑說道:「既喜愛又具有冷酷無情的專制,這就是我與雕塑的關係。」2014年,巴洛在泰特不列顛美術館展出的藝術作品《碼頭》,由七種巨大的造船材料製成,幾乎占據了整個畫廊,呈現出混亂和不成比例的視覺效果。

巴洛有時也會思考自己是否「對美的認識不夠徹底」。「時間、重量、平衡、節奏,我對這些抽象概念非常好奇,當我觀察某物可能處於的狀態,我會思考:它是增長還是收縮,是上升還是下降,是摺疊還是展開。」巴洛告訴《衛報》的記者。她還認為藝術本身沒有邏輯也沒有迷人之處,「當人們把我當成知名藝術家談論我時,就好像在談論一個我不認識的人,但藝術界中有許多默默無聞的人,他們保持著對藝術的衝動,沒有邏輯,我也無法提供任何解釋」。

大流行讓巴洛十八個月沒有新展出,再次出現在公眾面前,她有許多感慨:「對於博物館和畫廊來說,大流行是一段非常可怕和人心惶惶的時期;但對於藝術家來說,它給了我們一些時間和空間來思考藝術究竟會走向何方。當大流行結束後,一些默默無聞的藝術家和他們的創意會被看到還是依舊無人理解?這是我特別好奇的問題。」

新聞與圖片來源:衛報、獨立報,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