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fever)-4 退熱藥物的作用機制和常見副作用

01守正用奇 發佈 2024-04-27T06:18:45.493725+00:00

在前一章節「發熱-3 機制和經過」中詳細概述了發熱的機制和經過,退熱藥物就是通過阻斷這個通路的某些環節,使得閉環調節通路中斷來發揮體溫調節作用.

生活啟示錄:看懂以下內容能幫助我們更淡定從容的自我處理日常發熱感冒,就醫時能更加透徹的理解醫生的退熱用藥決策,從而更好的配合醫生,建立良性和諧的醫患關係.


退熱藥物通過阻斷體溫調節通路的那一環節發揮體溫調節作用昵?

在前一章節「發熱(Fever)-3 機制和經過」中詳細概述了發熱的機制和經過,退熱藥物就是通過阻斷這個通路的某些環節,使得閉環調節通路中斷來發揮體溫調節作用.

退熱藥物的分類/作用機制/常見副作用/應用注意事項:

一是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如布洛芬、對乙醯氨基酚吲哚美辛複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等,其中以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使用最為廣泛;

作用機制為:抑制環氧化酶,減少中樞正調節介質前列腺素合成,通過阻斷體溫調節通路中的單一位點達到退熱作用;

常見副作用:

--消化道不良反應如會明顯刺激胃黏膜,有時大量應用會造成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會出現一系列消化道不良反應,噁心、嘔吐、腹脹、腹痛、反酸、燒心等;

--其他不良反應包括可能會造成心腦血管不良反應加重,如出現不同程度的出汗,造成離子紊亂,加重心臟的負擔,引起心悸、胸悶、氣短、心前區不適和室性早搏等症狀;

--與其他抗凝藥合用,增加出血風險;

應用的注意事項:

--藥物用完出汗後要及時補充足夠的水和電解質;

--短期用藥,不可頻繁使用,通常應用間期為藥物半衰期4-6小時;

--不應將兩種非甾體抗炎劑同時使用,因為這樣療效並不增加,而副作用卻倍增;

--為減少對胃腸道損害特別是有胃病如胃潰瘍或者胃炎患者宜首選環氧合酶抑制劑,前體藥物和各種緩釋劑、腸溶片、栓劑等,常飯後服用,避免空腹口服,並且聯合應用胃黏膜保護劑;

--對腎功能欠佳者,可選用短半衰期藥物,對腎血流量影響較小的藥物,如氯芬酸丙酸類;

--為減少對肝功能的影響可選用結構簡單,不含氮的藥物,避免使用吲哚美辛阿司匹林;


二是激素類藥物比如各種類型的糖皮質激素,在第一類藥物失效或者某些特定原因如免疫因素引起的發熱時才用;

作用機制為:廣泛抑制各種炎症因子包括內生致熱源和中樞調節介質而在多位點阻斷通路達到降低體溫的作用,其作用效果強於第一類藥物;

常見副作用:

--激素的副作用多且嚴重,但主要見於長期使用激素者,短期內應用通常不會出現也不會有殘留影響,因此短期應用的影響是有限的,可控的;

--長期使用的副作用有:身體發胖;骨質疏鬆,引發股骨頭壞死;身體的抵抗力下降,血糖升高、消化道潰瘍電解質紊亂;影響小兒發育,激素和免疫抑制劑都對性功能有一定的影響,長時間大劑量使用強的松等皮質激素,會加重性功能的障礙程度.

應用注意事項:非退熱的首選藥物,醫生會根據病情需要決定是否使用激素.


三是冬眠合劑,當患者存在顱腦外傷,有難以控制的高體溫,如中暑時體溫持續升高,超過40.0攝氏度,可以嘗試使用冬眠合劑治療,其中較為常用的為氯丙嗪異丙嗪哌替啶組成;

作用機制為:氯丙嗪可抑制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調節失靈,機體體溫可隨環境溫度變化而變化,在低溫環境下體溫下降至正常以下,在炎熱天氣,氯丙嗪使體溫升高,這是其干擾了機體正常散熱的結果。這與解熱鎮痛藥不同,後者只降低發熱體溫而不降低正常體溫。臨床上用物理降溫(冰袋、冰浴)配合氯丙嗪可出現鎮靜、嗜睡、體溫降低至正常以下、基礎代謝率降低、器官功能活動減少、耗氧量減低而呈「人工冬眠」狀態,用於低溫麻醉,嚴重感染性休克、創傷性休克、高熱中暑及甲狀腺危象等的輔助治療.

應用注意事項:藥物受嚴格管控,高年資副高以上醫師才有處方權,特殊用藥只針對特殊情況,普通人根本接觸不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