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與死亡占比均近全球半數!東亞地區消化系統腫瘤的流行病學分析

醫脈通腫瘤科 發佈 2024-04-27T07:20:26.424156+00:00

在全球所有癌症中,消化系統腫瘤的發病率約占25%,死亡率約占35%。儘管目前結直腸癌的腫瘤篩查工作已取得較大進展,但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等其他消化系統腫瘤確診時多已為晚期,預後依然較差。

在全球所有癌症中,消化系統腫瘤的發病率約占25%,死亡率約占35%。儘管目前結直腸癌的腫瘤篩查工作已取得較大進展,但胃癌、肝癌和食管癌等其他消化系統腫瘤確診時多已為晚期,預後依然較差。東亞地區的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20%,由於人口增長、老齡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等因素,東亞地區的消化系統腫瘤負擔正與日俱增,腫瘤發病人群的年輕化形勢也逐漸嚴峻。鑑於以上情況,研究人員統計了東亞地區結直腸癌、胃癌、肝癌、食管癌、胰腺癌和膽囊癌等主要消化系統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數據,並與西方國家的數據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發表於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73.082),醫脈通整理如下。

01 發病及死亡數據

根據Global Cancer Observatory,2020年東亞地區主要消化系統腫瘤總體發病例數為2488742例,占全球消化系統腫瘤發病例數的48.4%。其中結直腸癌757849例,胃癌656349例,肝癌491687例,食管癌357779例,胰腺癌181450例,膽囊癌43628例。中國的主要消化系統腫瘤總體發病例數為1922362例,其中結直腸癌、胃癌、肝癌、食管癌、胰腺癌和膽囊癌分別為555477例、478508例、410038例、324422例、124994例和28923例,如圖1所示。

圖1 東亞地區及中國主要消化系統腫瘤發病情況

針對發病情況的年齡標準化率(ASR)分析顯示,東亞地區消化系統腫瘤的發病ASR為85.7/10萬,其中中國為83.0/10萬。東亞地區男性和女性的消化系統腫瘤發病ASR分別為117.1/10萬和56.2/10萬,中國男性和女性則分別為112.6/10萬和54.6/10萬,男性發病率遠高於女性。

2020年東亞地區消化系統腫瘤總體死亡例數為1778161例,占全球消化系統腫瘤死亡例數的49.0%。其中結直腸癌368072例,胃癌435211例,肝癌449534例,食管癌319118例,胰腺癌173212例,膽囊癌33014例。中國的消化系統腫瘤總體死亡例數為1497388例,其中結直腸癌、胃癌、肝癌、食管癌、胰腺癌和膽囊癌分別為286162例、373789例、391152例、301135例、121853例和23297例,如圖2所示。

圖2 東亞地區及中國主要消化系統腫瘤死亡情況

東亞地區消化系統腫瘤的死亡ASR為59.8/10萬,其中中國為63.8/10萬。東亞地區男性和女性的消化系統腫瘤死亡ASR分別為83.7/10萬和37.5/10萬,中國男性和女性則分別為88.8/10萬和40.2/10萬,男性死亡率遠高於女性。

02 東亞地區與其他地區的數據對比

在消化系統腫瘤總體發病率和死亡率上,東亞地區的數據(85.7/10萬和59.8/10萬)比歐洲(55.5/10萬和32.5/10萬)、大洋洲(52.4/10萬和25.5/10萬)和北美洲表現更差,其中東亞地區胃癌、肝癌、食管癌和膽囊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更高。不過,東亞地區的結直腸癌(25.9/10萬)和胰腺癌發病率(5.9/10萬)比歐洲(30.4/10萬和7.8/10萬)、大洋洲(29.8/10萬和6.6/10萬)和北美洲(26.2/10萬和8.0/10萬)更低,更多對比數據如圖3所示。

圖3 東亞地區與其他地區消化系統腫瘤發病率對比

死亡率-發病率比(MIR)被定義為死亡ASR與發病ASR的比值,是評估癌症診療和生存差異的常用指標。分析顯示,東亞地區消化系統腫瘤的總體MIR為0.689,高於大洋洲(0.487)、北美(0.491)和歐洲。東亞地區胰腺癌MIR最高,為0.949,其次分別為肝癌、食管癌、膽囊癌、胃癌和結直腸癌,如圖4所示。

圖4 東亞地區與其他地區消化系統腫瘤的MIR對比

03 發病及死亡趨勢分析

根據全球疾病負擔(GBD)研究的數據,1990-2019年間,東亞地區結直腸癌和胰腺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如圖5所示。

圖5 東亞地區與其他地區消化系統腫瘤的發病趨勢

東亞地區結直腸癌發病率的大幅增加可能與城市化等導致的環境和生活方式改變相關,而西方國家結直腸癌發病率的下降可能與結直腸癌篩查的大規模實施相關。胰腺癌的發病率在全球範圍內均呈上升趨勢,這可能與飲酒行為、不健康飲食習慣以及代謝性疾病的日益增多相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胰腺癌診斷情況的改善。

東亞地區的肝癌、食管癌、胃癌和膽囊癌的發病率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值得注意的是,東亞地區年輕人群結直腸癌、胰腺癌和膽囊癌的發病率表現出較為迅猛的上升趨勢,如圖6所示。

圖6 東亞地區與其他地區年輕群體消化系統腫瘤的發病趨勢

這一上升趨勢的原因目前尚未明確,可能與肥胖、代謝綜合徵等危險因素的發生率增加相關。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表明,1975年全球兒童的肥胖發生率僅有4%,而2016年已上升為18%。一項納入1400多萬樣本的全球性分析顯示,對於年齡<40歲的年輕人,代謝綜合徵患病率已從1991-1995年間的8%升高至2011-2015年間的17%,上升幅度遠高於老年人群(33%上升至35%)。

針對死亡率變化趨勢的分析顯示,東亞地區消化系統腫瘤的死亡率總體呈下降趨勢,然而結直腸癌和胰腺癌死亡率呈上升趨勢,如圖7所示。

圖7 東亞地區與其他地區消化系統腫瘤的死亡趨勢

04 常見的可控患病風險因素

消化系統腫瘤的發病與多種風險因素相關,這些風險因素可細分為不可控風險因素和可控風險因素兩類,常見的不可控風險因素包括種族、年齡、性別和家族健康史等,常見的可控風險因素包括以下幾類。

>>>>

吸菸

在東亞地區,吸菸是導致消化系統腫瘤發病的常見生活方式風險因素。在中國,約8.4%的男性結直腸癌發病和死亡可歸因於吸菸,東亞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報告。無論是胃癌、肝癌、食管癌、胰腺癌還是膽囊癌,吸菸者的患病風險均高於不吸菸者。東亞地區1990-2019年間的吸菸趨勢總體趨於穩定,而西方國家則表現出降低的趨勢,如圖8左上所示。

圖8 東亞地區消化系統腫瘤常見的可改變風險因素分析

>>>>

飲酒

飲酒是東亞地區消化系統腫瘤負擔的另一個常見生活方式風險因素,會導致結直腸癌、胃癌、食管癌和膽囊癌的患病風險增加。在1990-2005年間,東亞地區的飲酒趨勢穩定,但在2005年後上升趨勢顯著,如圖8右上所示。

>>>>

飲食

飲食是東亞地區消化系統腫瘤的重要危險因素。東亞地區的不健康飲食風險因素主要包括乳製品和全穀物的攝入量較低,而鹽、醃製食品和超加工食品的攝入量較高。東亞地區的紅肉或加工肉類攝入量與結直腸癌風險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而醃肉、醃製蔬菜的攝入與胃癌和膽囊癌患病風險增加相關。在過去的30年間,東亞地區的紅肉攝入量持續上升,如圖8左中所示。

>>>>

體育運動

一項納入中國72451名女性和60037名男性的隊列研究發現,鍛鍊和體育活動與男性胰腺癌的發病風險降低相關。另一項針對50萬例中國受試者的隊列研究表明,高強度的體育活動,尤其是職業性的體育活動與膽囊癌的發病風險呈負相關。1990-2019年間,東亞地區的體育運動量保持穩定,但總體水平較低,如圖8右中所示。

>>>>

肥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亞洲人群的肥胖被定義為BMI≥25 kg/m²,這與西方國家的定義(BMI≥30 kg/m²)不同。肥胖是東亞地區消化系統腫瘤的重要風險因素,中國一項基於1586例受試者的人群研究發現,整體肥胖和腹部肥胖與膽囊癌的患病風險增加相關。其他國家的研究也顯示,肥胖和高BMI是結直腸癌、早期胃癌、原發性肝癌和食管癌的重要發病風險因素。1990-2019年間,東亞地區的肥胖發生率總體呈上升趨勢,如圖8左下所示。

>>>>

代謝性疾病

有研究提示,東亞人群中,2型糖尿病和高血壓與結直腸癌的發病之間存在相關性。一項針對中國1954例受試者的研究顯示,胃癌患者的代謝綜合徵患病率高於健康對照組。其他國家的相關研究也表明,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與肝癌、食管癌、胰腺癌和膽囊癌的發病相關。1990-2019年間,東亞地區的代謝危險因素暴露水平總體上漲,如圖8右下所示。

05 東亞地區的特定患病風險因素

此外,研究者特別強調了東亞地區應著重關注的風險因素。

>>>>

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東亞地區胃癌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這與其他地區存在很大差異。東亞地區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較高,在韓國,幽門螺桿菌的血清總體陽性率為60%,中國和日本分別為44%和39%。一項納入512715例中國受試者的多中心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78.5%的非賁門癌和62.1%的賁門癌可歸因於幽門螺桿菌感染。此外,有研究提示幽門螺桿菌感染也與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增加有關,特別是在東亞人群中。

>>>>

肝吸蟲病

華支睪吸蟲病是東亞膽管癌、肝癌和膽囊癌的獨特風險因素。華支睪吸蟲是一種肝吸蟲,被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I類生物致癌物。據估計,中國約有1000萬人感染華支睪吸蟲病,每年約有5000例因華支睪吸蟲導致的膽管癌新發病例。在韓國,約10%的膽管癌由華支睪吸蟲感染引起。研究人員認為,有必要在東亞地區通過技術合作對肝吸蟲加以控制,並將這一策略納入國家衛生政策。

>>>>

病毒性肝炎

慢性B肝病毒(HBV)和C肝病毒(HCV)感染是東亞地區肝癌的重要風險因素。2015年,全球共有超過2.5億人感染HBV,其中亞洲和非洲地區占所有感染人口的70%左右。在日本,HCV是肝癌的重要風險因素,而東亞其他地區HBV的威脅更為巨大。

>>>>

攝入溫度較高的食物

經常食用/飲用非常熱的食物或液體可能會增加東亞人群食道鱗狀細胞癌的患病風險。一項meta分析表明,熱食物和飲料的攝入與食管癌的發病相關,且東亞人群中這一相關性更為顯著。

>>>>

膽管囊腫

膽總管囊腫和胰膽管合流異常與膽囊癌的發病相關,研究發現,2.5%-28%的膽道囊腫患者會發生膽囊癌症。先天性膽道囊腫在女性中比男性更為常見,在東亞人群中比其他人群更為常見,這兩個群體都有較高的膽囊癌風險。胰膽管合流異常在東亞人群中較西方人群更普遍,這也可能是東亞膽囊癌疾病負擔增加的原因。

06

結論

東亞地區消化系統腫瘤發病率較高,其中最常見的是結直腸癌,其次是胃癌和肝癌。東亞地區死亡率最高的消化系統腫瘤是肝癌,其次是胃癌和結直腸癌。東亞地區結直腸癌和胰腺癌的發病率持續上升,東亞年輕人群的結直腸癌、胰腺癌和膽囊癌發病率均呈上升趨勢。

吸菸、飲酒、飲食、體育運動、肥胖和代謝性疾病是東亞地區消化系統腫瘤的常見可控風險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肝吸蟲病、HBV和HCV感染、攝入溫度較高的食物和膽道囊腫可能是東亞地區消化系統腫瘤的獨特患病風險。

參考文獻

Huang J, Lucero-Prisno III D E, Zhang L, et al. Updated epidemiology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in East Asia[J].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23: 1-17.

撰寫:Babel

審校:Faline

排版:Babel

執行:Yuna

本平台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信息。本平台發布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信息被用於了解醫學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台對發布的內容,並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儘快處理。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