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發展,「人民」一詞,會不會被「普通人」取代?

歷史中的科學原理 發佈 2024-04-27T12:23:15.454832+00:00

特別申明:本人行文中提及的中華文明,特指中華古代文明,即從黃帝開始的上古時期,至封建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宣統帝下詔退位的這段時間,時間跨度幾千年。

特別申明:本人行文中提及的中華文明,特指中華古代文明,即從黃帝開始的上古時期,至封建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宣統帝下詔退位的這段時間,時間跨度幾千年(之前查閱有6000多年,後來再次查閱估計4600年。因上古時期記載不詳,這裡姑且認為有5000~6000年)。

之前看過一個說法,我覺得很有道理,摘抄下來與大家共享。

這種說法認為:當一個國家很民主,那麼這個國家就似高鐵在運行,每一個零件都是機器設定、自動運行,人的作用就很小,對國家的干預自然也小了;反之,當一個國家很專制時,這個國家就似一輛馬車在崎嶇的山路上奔跑。由於設備落後、科技含量低,人的作用就非常大,人對國家的干預就特別大。

想想我們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何嘗不是這個說法中描述的那架馬車呢?發展了幾千年,科學技術、各項工程都毫無建樹,唯獨君主專制越來越強,到了封建王朝最後一抹餘暉——清朝時,更是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頂峰,「奴才」成為了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待遇。

反過來再看,也正是因為封建君主專制越來越強,老百姓的創造力、主動性被全方位扼殺,一切都需要揣摩聖意,一切都需要看領導眼色行事,發端於春秋時期的科學萌芽——墨家的《墨經》就這樣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中,再無出頭之日。

從中也可以窺探出一個道理:只有當國家的運轉擺脫人為因素的依賴,國家才會如高鐵般快速發展;反之,國家的運轉時時刻刻離不開人,國家只能如馬車般顛簸、寸步前行。

果不其然,中華民族的封建王朝就是寸步難行,當國外成立了可口可樂公司、通用電氣公司時,我們還在沉浸在八抬大轎的威嚴之中;當福特汽車開始生產且投入市場時,我們還在沉浸在道德文章編織的文明之夢中……

所以說,沒有科技力量的加入,沒有腳踏實地、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國家會是非常落後的,隨著人為因素的不斷擴大,各種標榜為道德的謊言也就滿天飛,比如說封建王朝統治者經常提及的一個詞:人民。

眾所周知:自春秋戰國開始,「人民」一詞就進入了統治者和封建士大夫的視野,成為了他們開口說、閉口談的經典語錄,如果不明事理,還真以為他們德行昭昭、愛民如子呢。

比如孔子倡導「民貴君輕」,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齒有格」,反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孟老夫子則繼續將「民本位」思想發揚光大,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念。乍一聽,封建王朝就是人民的天堂。

實際上我們知道,封建社會最苦的就是老百姓,杜甫的「三吏三別」,我們見證了「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的現場;「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讓我們明白:老百姓啥時候有過好日子?

既然如此,為何封建王朝還一口一個「人民」呢?這麼逼迫老百姓讓他們生不如死,不得不讓我們懷疑他們口中「人民」的真正含義。

果不其然,正如我前述文章的解讀,封建王朝的「人民」還真不是老百姓,而是不用納稅、擁有田產、吃著皇糧的士紳,他們位列四民之首,是統治階級的民間代言人。

統治者之所以對他們這麼好,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是統治者一手培養起來的,懂得「人治」的重要性,明白誰才是他們的衣食父母,誰是他們的主子,他們應該跟定誰?

由此可見,封建王朝的「人民」實際上是一種政治色彩極為強烈的群體,根本不可能覆蓋普通老百姓。

那如何才能讓「人民」真正覆蓋普通老百姓、普通人的廣大群體呢?很顯然,解決辦法只有一個:發展科技。只有科技不斷發展了,各行各業都蓬勃發展了起來,國家的運轉受人的依賴少了,國家才能高速發展起來,國家發展的紅利也才能為廣大普通人所享受,而不再是少部分依賴統治階級的士紳所把控,到那時,「人民」一詞應該會被「普通人」所取代。

綜上,隨著科技的發展,「人民」一詞,終究會被「普通人」取代,理由是科技發展能減少人的因素的干預,國家也將如高鐵般快速發展,享受到國家發展紅利的不再是那些懂得點頭哈腰的士紳,而是廣大普通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