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一票

歷史驛站 發佈 2024-04-27T19:30:44.199643+00:00

一般情況下決議是體現多數人的意志的,而具有戲劇性的是多數人這個概念有時是通過一票的差距體現的,而這一票有時便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意義,它能對一個國家的歷史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影響。

在民主作為一種思想和制度進行普及後,投票作為貫徹民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在人類社會歷史上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決議是體現多數人的意志的,而具有戲劇性的是多數人這個概念有時是通過一票的差距體現的,而這一票有時便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意義,它能對一個國家的歷史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影響。

法國大革命中,國民議(公?)會對是否處死國王路易十六進行了激烈的討論,結果387票對334票贊成死刑,但有26票贊成票是以給予特赦為先決條件的,條件得不到滿足它們將轉為反對票。實際對比為361票對360票,如此看來,僅僅一票決定了國王路易十六的死刑。路易十六在被處死後引起了歐洲各君主國對法國革命的干涉,從而把法國革命推向了恐怖的雅各賓專政時期。在當時,若能在保留革命果實的前提下避免外國的干涉是最為理想的結局。在路易不被處死的條件下,事實上是可能實現的。

  美國的奴隸制自建立之日起就遭到熱愛自由的人民的普遍譴責,他們為廢除奴隸制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美國獨立戰爭就是一個良好的時機。傑斐遜是一個堅定的廢奴主義者,他在起草獨立宣言時,就譴責了英國可恥的奴隸貿易。但由於南方奴隸主的反對,在通過時刪掉了此段。1783年,傑斐遜當選為國會議員,提出了關於西北領土的組織法案,試圖在所有行將加入聯邦的各州一律廢除奴隸制。這個影響重大的方案因一票之差而被否決了。奴隸制在此後繼續發展,與北方的工商業資產階級終不相容,引發了美國歷史上的南北戰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傑斐遜在極其失望中寫到:「一個普通人的一張票就可以防止這種令人深惡痛絕的罪惡在新開發的國土內蔓延。我們看到,千百萬未出世的小生命的命運繫於一個人掌握的那張票上。然而在這樣一髮千鈞的時刻里,蒼天卻默默無言!我們相信蒼天是不會永遠沉默的。為維護人權而奮鬥的人們必將贏得最後的勝利。」

  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後,拿破崙三世的帝國徹底崩潰。法國成立了一個臨時政府,在新憲法產生之前治理國家。同年,法國進行了國民立憲會議的選舉。結果有約500名君主派分子和約200名共和分子當選。選舉後很快發生巴黎公社事件,使國內的保守政治情緒進一步加強。然而君主派雖然是顯而易見的勝利者,但其內部圍繞著由波旁家族還是由奧爾良家族出任國王問題意見不一。這一僵局使在1875年通過了以一票之優勢的一系列基本法律,宣布法國為共和國,是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1-1940),至今仍是法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共和國。

  1918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在脫離奧匈帝國統治後取得獨立,組成了聯邦國家。

  1992年11月25日,捷克斯洛伐克聯邦議會就國家統一問題進行表決,結果以一票之優勢通過了《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終止法》。據此,1993年1月1日,國家正式分為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當然,我們不應誇大這一票的歷史作用,畢竟有超過半數的對立面的存在,這說明那樣做也有強大的社會基礎和理由。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這也說明歷史條件尚不成熟。但這一票仍讓人感慨不己,一票的轉向本身又有多少偶然性在裡面。一票,有時真的可以改變歷史。因此當我們有投票的機會時,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手中的一票。

《雜文報》2004-9-1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