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悟太極拳松沉落到腳底的感覺

武術人 發佈 2020-01-14T18:21:57+00:00

對這種感覺,各人的文字表述、語言表達不一樣,講法也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人,練拳的階段層次不同,講法亦不盡相同。

初學太極拳者,以沉到腳底為一個重要目標。我的網絡學生由於得不到言傳身教而提問:「如何體悟松沉落到腳底?」「松沉落到腳底的感覺是怎麼樣的啊?」松沉落到腳底就是練對了太極拳功夫的方向,其實這也是一種感覺。對這種感覺,各人的文字表述、語言表達不一樣,講法也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人,練拳的階段層次不同,講法亦不盡相同。只要明白「松沉」的拳理就行了,何謂「松沉」啊?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按太極明師馬國興先生所寫的《論雙重》一文所說:在玻璃魚缸中做個實驗,將小粒石子輕輕放入水中,石子慢慢的落到水中,這個過程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沉」;石子落到魚缸底部則不動,這個現象是「重」。這個實例告訴我們:「沉」是不停運動的勢態,乃從地沉實的法則;「重」靜止呆滯的現象,在太極拳屬於失根之象,故不取為法。明拳理再加上曉拳法,就不難體悟到「松沉落到腳底」的實在了。

平時,由於人的肢體各部分都是相互連接在一起的,所以,各自的重量都被分散了,就感覺不到有多大的重量,但是隨著人體各個部分的放鬆和放鬆程度不同,人體的自身力量和各個部位承受的壓力也就發生了改變。舉個例子,如果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都放鬆了,那麼,牽引這三個部分的力量,因為由緊變松而暫時減弱了支撐和牽引的力量,這三個部分自身的重量,全部壓到了肩膀上,此時,整個胳膊變得相當的沉重,這個時候整個胳膊的重量就是胳膊自身重量加上地球引力之和,這不是胳膊產生的力,而是,由於這三個部分放鬆後產生的松沉勁,其實就是這三個部分自身的重量。同樣道理,肩胛背腰的一一放鬆,就把肩胛背腰的緊密連接程度鬆弛了,彼此間的牽引力也就暫時減弱了,這三個部分自身的重量也就完全落到了臀部和雙腿上,感到特別地沉重。此時,進一步塌胯垂臀,落胯下沉,放鬆膝部,放鬆髁部、腳部。這樣,就把整個人體的自身重量放到了腳底地下。此時此刻,僅僅是由於人體的四肢,軀幹接連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接一個的節節放鬆,由於每一個關節和部位都進行了由緊到松的拉伸,舒展的運作,鬆弛了這些部位的連接和牽引力,結果把這些部位的全部重量一一傳送到腳地下。此時此刻,既沒有人體任何的運動,也沒有產生任何的力,完全是因為一個接一個的由緊到松的不間斷的反反覆復的轉換才引發的人體自身重量的下沉。所以講整個過程中根本就不存在任何肢體骨骼的單一運動,也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拙力的產生。這就是從頭到腳節節貫穿的一一放鬆的全過程,真正做到把內氣完全沉到了腳底下,也就是通常講的腳底生根了。當然,習拳多年有成的練者都知道,太極拳的「松」是一種「看著有摸著無,摸著有動著無」的技藝。前輩說:「練時有根,用時無根。」一層功夫一層理,一層功夫一層技,先練「落地生根」,後練「去除己根」,從「有根勝無根」到「無根勝有根」是不同階段層次的體悟。

我師爺李雅軒對松沉落到腳底的感覺說:「感覺踝骨以上,毫無力感。」他以練架子的松沉又說:「在練架子時,身勢應如載重之船行於江河之中,是又有動盪之形勢;又是非常的沉穩。起,不離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觸到河底,船身始終是由水的浮力托著的,亦就是說人練拳的身體,是在腳腿上之彈動力托著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說如輕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錯解,將身體氣勢練浮起來,胯以下應以氣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項、頂部分應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於腳底,與地面過電打通。如這樣子一沉一拔,將胯以上拉成一個整體,再與腳腿通,然後以神領動,並且以氣鼓盪著、來使身體作拳勢的一些動作,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

太極名家鄭曼青說:「周身輕靈,其根在腳。」他談起松沉落到腳底的要領時說:「松沉為連貫性動作,松得幾分,沉亦得幾分,松沉絕非柔弱,而內含有彈性之勁。竊以為上身不松求改之在腰胯,大腿不松求改之在膝,小腿不松求改之在腳踝。腳跗松透則外形上浸浸入道矣。」 修煉中松沉感覺過胯以後,腿部松透又是一大難關,尤其是踝部,全身重量都加在這個細小肉少的部位,踝部容易緊,不容易松,如果腳趾抓地更會使踝部緊上加緊,必然影響松沉勁的下沉。所以腳趾不僅不能抓地,而是要舒展放長的平鋪在地面上,與大地吻合一體,這樣才能自然地沉到腳下。

松要到腳下,真的能松下來,身體的重量一定會傳到腳下去的,此時的松必然帶來沉。腿部會承受很大的身體重量,腿的承重感受程度實際上就是松的程度。在練拳的初級階段,真的松下來的時候,大腿會有酸脹或火燒一般的感覺,附在骨骼上的筋會被明顯的抻拉,有一種難以承受的感覺。這種感覺會隨著松的程度逐步變化,大腿-—膝蓋-—小腿-—腳下依次深入。

太極拳明師張志明在《腰腿間偏沉借地力引動拳勢》中說:「肢體放鬆.既可順著地心引力向下松,也可順著地面反作用力向上松,還能在這上下兩力的綜合作用下向周圍各個方向松。在所有方向的放鬆之中,向下松是最基本的,第一重要的,是產生向其它方向松的母松。向下放鬆貴在一個『放』字.像把肩上、背上、手上、腰胯上的重物放到地下.是因減弱向上的支撐力,憑著自身重量.順著地心引力向下放.把骨架放順,讓皮肉像晾在衣架上的濕衣服似的掛在骨架上自然垂墜。真正放鬆到腳下了.放下的部位就有沉甸甸的感覺,就能感受到自身的重量。向下放鬆,體內意氣就像水中泥沙向下沉.因此也叫松沉,或簡稱『沉』。」 身體愈多部位放鬆,放到地面的身體重量就愈多,氣也愈下沉於腳底。氣愈沉腳底則重心也隨之到腳底,反彈力亦隨之增加,與地心吸引力更為相合。

松腰松胯則氣自合沉,能使兩足有力,下盤穩固。比如弓步要有沉勢就得松腰下墜、氣沉丹田、前實腿落胯、後虛腿塌胯垂臀。真的松沉到腳底貼地,會覺得有一種東西從腳底向上升騰起來,漸漸充盈全身,將人向上頂起,這是地面反座彈力作用的緣故。在初得內氣後,除了手上的感覺,接下來就是感覺到小腿發沉,再然後是脊椎骨發重,自己覺得走路旁若兩人,感覺身體飽滿。這也松沉落到腳底的感覺。

如在練拳架或練推手時覺得膝蓋過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膝。不要把膝關節承載過多的身勢重量,而是靠松腰松胯把身勢重量下沉至腳底。如能松腰松胯,則膝蓋鬆開自然受力。練者要做好松腰塌胯,首先要放鬆腰部和臀部的肌肉,大腿和小腿陰面的肌肉的肌肉,肌肉鬆不了,又如何能松腰腿的筋骨?又如何能松沉入地呢?

有人用彎曲膝關節來降低下盤重心和身體高度的練法,一不是松沉,而是硬意坐低;二是膝關節僵緊,不利於虛實變化,又容易損傷膝關節。只有松腰、松胯、松尾閭的身勢下沉,腳底受力(不是僵滯長時間的受力,而是地面反座力前短時間的受力),膝蓋不受力,才是太極拳的松沉。如果拳勢下盤松沉得太低,就會由沉勢變成僵緊之重勢,膝蓋很受力,因此撐起較困難;只有沉到腳底能與地面相吸、順著反座彈力撐起能與地面相斥才是松沉得恰到好處。

跟松沉有關的是人的重心,練拳者的重心大約有四種。第一是實際重心,也就是人體的真實重心。第二是意念重心。比如師爺李雅軒說打拳時要用腰脊帶動,也說過用丹田帶動全身打拳,這腰脊、丹田就是意念重心,意念重心是可變的。第三是感覺重心,打拳時你自己感覺到的你的重心在那裡,如果你沉到腳底了,會感覺出來。快速松沉到腳底的一個重要關鍵就是前實腿咬胯和後實腿收尾閭。咬胯能使胯根內收的同時氣沉丹田。收尾閭能夠致使丹田向前向上凸起吊襠,內氣自然而然沉於下丹田,內傳的松腰沉提功法和根勁樁功就有收尾閭的技術要求。第四是功夫重心,功夫重心是前三種重心的結合。真正技擊時,內家拳是以功夫重心取人。功夫重心在對比自己弱的對手時比較好感覺。有了從腰胯有向下松沉的感覺之後,逐漸感覺來勁在膝、小腿肚、腳踝之上,不久可以感到沉到腳底了。

太極推手中的發勁和化勁,其節節貫串的放鬆與松沉到腳底是相輔相成的,節節貫串的放鬆練得越到位,松沉到腳底的功效就越好。沒有松沉到腳底的節節貫串放鬆,那是假松;沒有節節貫串放鬆的松沉到腳底,則是假沉。比如化勁要把對方之勁力通過松沉卸到腳底地面,這樣才能化之乾淨。松沉到腳底和松沉到地面是兩種層次不同的功夫,松沉到腳底的練法還沒完全到位,要松沉到腳底與地面緊固的粘在一起了,這樣就是松沉到地面的練法,從上往下的松沉到位了。(文:陳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