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何謂「大儒」?

中華神祕文化 發佈 2021-09-19T02:59:15+00:00

荀子,是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

荀子,是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

在《荀子》一書中,荀子對儒家內部進行了不同層次的劃分,分為「大儒」、「雅儒」、「俗儒」,還提出了「賤儒」、「陋儒」、「瞀儒」、「腐儒」等名目

荀子說:「故人主用俗人,則萬乘之國亡;用俗儒,則萬乘之國存;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而後三年,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用萬乘之國則舉錯而定,一朝而伯。」

也就是說,如果君主任用俗人治理國家,那麼即使是萬乘之國(即超級大國,一般指周朝)也會滅亡。

荀子所謂「俗人」,指的是不學無術,沒有正義感,把財富和利益作為一生追求的人;

如果任用俗儒,那麼萬乘之國便能勉強存活。

所謂「俗儒」,是指在外在儀表和行為上不能體現儒者認同和原則,學說荒謬、行為雜亂,不知遵循禮義,欺惑愚眾以求衣食,胸無大志的儒者;

如果任用雅儒,那麼千乘之國(一般指諸侯國)就會平安。

所謂「雅儒」,是指能與時俱進,內外如一,尊崇禮義,不懈怠、驕傲,言行均合乎法度的儒者。但他們缺乏以一知萬、觸類旁通、治理天下的本領;

如果任用大儒,那麼即使是百里見方的小國,最多不過三年,也能統一天下,令諸侯臣服。

而如果由大儒來治理萬乘之國,那麼一出手天下就會平定,一朝之間就會聲名顯赫。

可見荀子對「大儒」的推崇!

那麼,何謂「大儒」呢?

荀子認為,大儒具有「天子、三公」的素質。

他們效法先王,總括禮義,統一制度,能從淺顯把握廣博,從古把握今,從一把握萬,他們的一切行為都合乎禮義,遇到任何事情都能應之以道,衡之以法,處理得恰到好處。

總之,「大儒」既是品行高尚的道德家,更是大智大勇、博古通今、知一能萬、善於治國的政治家,是荀子理想中的「聖人」。

什麼樣的人稱得上「大儒」呢?

荀子認為,周武王駕崩後,周成王尚幼,周公為了國家前途而攝政,毅然誅滅叛臣管叔,追討商紂餘孽,不論親疏,唯才是舉,分封諸侯,鞏固政權,並教導成王深明大義,樹立大志,繼承文武遺業,實現治國安邦的宏願。待成王成年後,周公不貪戀天子權位,返政於成王。

周公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其所作所為起到的功效,被荀子稱為「大儒之效」,「非聖人莫之能為」。

當然,並非要成就像周公那麼大的事功才能稱「大儒」。

所謂「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荀子認為,孔子和子弓雖不得勢,但他們德行高潔,才智開通,明於治道,同樣稱得上「大儒」。

總而言之,周公可謂得勢的「大儒」,孔子則為不得勢的「大儒」。

至於子弓,他在《荀子》中四次出現,但事跡不詳,具體是誰目前尚存爭議。

-完-

【如果你覺得不錯,歡迎點讚和關注我們,碼字不易,謝謝支持!】

相關閱讀:

道家為什麼反對儒家的「仁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