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在孔子看來是文化上的欣欣向榮嗎?

逆襲的諸行無常 發佈 2020-06-07T05:50:40+00:00

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大爆發、百家爭鳴,是我們現在經常會提及、讚嘆,甚至還會有點心嚮往之。但是在當時社會氛圍中的孔子可能並不是很認同這種現象,在他看來,很多人所討論的不過是「小聰明」,一定難以有所成就。

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大爆發、百家爭鳴,是我們現在經常會提及、讚嘆,甚至還會有點心嚮往之。如果將視角放寬的全世界,同時期的希臘文明、印度文明同樣出現了很多影響全世界的智者,還有將世界這段時期稱之為軸心時代的說法。但是在當時社會氛圍中的孔子可能並不是很認同這種現象,在他看來,很多人所討論的不過是「小聰明」,一定難以有所成就。孔子的這種觀點被記載於《論語.衛靈公篇》第十六章,其原文是: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不說在我們看來孔子這句話是不是正確。先解釋一孔子這句話想表達的意思,「小慧」,朱熹注釋為「小慧,私智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聰明。慧字還有一種解釋,是恩惠的惠,「好行小慧」就是好施小恩小惠,也可以解釋通。

對於「難矣哉」也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一種就是我選用的「這些人難有大成就啊!」,是孔子對這些人的一個判定;還有一種則解釋為「這些人真是難以教導啊!」是從孔子教化百姓的角度進行的解釋;還有一種解釋則認為這是孔子在感嘆世風日下,自己的推崇的仁治理念真是難以實現啊!是孔子對於仁道難行的悲嘆。

本章的譯文可以理解為,孔子說:「一群人整天聚在一起,所談言論卻不關乎道義,只是喜歡賣弄一些小聰明,這些人難有大成就啊!」

朱熹對於本章有這樣的注釋「言不及義,則放辟邪侈之心滋。好行小慧,則行險僥倖之機熟。難矣哉者,言其無以入德,而將有患害也。」在朱熹看來,孔子認為所談言論總是不涉及道義,放肆、偏僻、邪惡、奢侈之心就會滋生。喜歡耍小聰明,那麼冒險、貪圖僥倖的心態就會慢慢成熟,「難矣哉」的意思就是說,這些人的交談沒有什麼能促進德行的進步,反而會留下禍患、災害。

朱熹的這種看法在我看來有點偏頗,從現代的角度看,當時社會各種思潮的產生對文明的發展都起到了推動作用,「義」是儒家學者對於守禮外在表現的概括,教學一定要講義,以仁為理論基礎,以禮為教學內容。你可以認為你的辦學理念最先進,辦學效果最後,但是沒有必要通過貶低他人來提高自己。如果換成道家學者,連「仁」都是人們刻意有所為的結果,「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才是天道。誰對誰錯,沒有定論。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本章的內容是孔子針對當時學校的學風、校風所發的感慨。我比較認同這種看法,在先秦時期,受教育是貴族的特權,直至東周時期,禮崩樂壞。隨著生產力的提升,竹簡的運用,使知識傳播的效率得到空前的提升。受教育開始從貴族向平民發展。一些受過教育的破落貴族就開始開設私學,向廣大平民傳授知識。但是這種知識傳播沒有任何理論基礎,應該講什麼,怎麼講也沒什麼定數,在孔子看來這些私學組織就是混亂不堪,良莠不齊的,針對這種情況孔子才會說出這句話。我們只能說站在孔子角度是這樣認為的,而我們站在現代的視角看兩千餘年前的歷史判定,也許應該用更包容的態度對待它們才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