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黃帝部族與黃帝發祥地

伏羲文化研究 發佈 2022-10-03T03:45:49.458988+00:00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是中華民族的主體——華夏族的人文初祖,這在今天。但有一個問題讓人不得其解,就是各個地方都爭著說黃帝是自己那個地方的人氏。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是中華民族的主體——華夏族的人文初祖,這在今天。已是每一位華夏兒女的共識了。


出於對自己祖先的崇敬,也出於增強華夏民族凝聚力的考慮,現在.不少地方每年都有對於黃帝的祭奠活動,這些活動應當說是十分有意義的。但有一個問題讓人不得其解,就是各個地方都爭著說黃帝是自己那個地方的人氏。或說黃帝是在自己那兒出生的,或說黃帝是在自己那個地方故去的,或說黃帝的都邑在自己那兒,或說黃帝的足跡到過自己那個地方。


這些地方北到今燕山以北的涿鹿,東到今山東曲阜,即古代的壽丘,西到今陝北高原,南到今浙南的縉雲山區,當然更有今黃河中游的一些地方。果真黃帝都到過這許多地方嗎?黃帝到底是什麼地方的人氏?他又是怎樣成為我們民族的共同祖先的?作為歷史學者,應當對這些問題有一個科學的回答。這篇短文,即是對上述問題的一個簡單交待。



首先我們應明白的是,黃帝之作為華夏民族的祖先,只是一種文化現象,是華夏族作為一個民族所具有的共同文化在民族心理素質上的表現。它與真的歷史並不是一回事。這種現象,也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早在華夏民族形成之時就已經有了。我國華夏民族形成於戰國時期。那個時期成書的一些有關古帝王的譜系書,如《世本》和《大戴禮記》的《帝系》、《五帝德》等,便已經將黃帝和其他古帝王編在了一個共同的譜繫上,而以黃帝作為所有這些古帝王最早的祖先。其後司馬遷作《史記》,更將這個譜系收錄在他的《五帝本紀》裡。


由於《史記》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司馬遷又將黃帝列在了華夏最早的五位帝王之首(其他幾位帝王是帝顓頊、帝嚳、帝堯和帝舜),並以黃帝作為這五位帝王的直系祖先,甚至以後的夏商周秦的各位帝王,也都被說成是黃帝的後嗣裔孫,黃帝的祖先地位就這樣確立了。司馬遷在《五帝本紀》中寫道,他自己為採訪黃帝的事跡,曾「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所到之處,「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以上空桐(在今甘肅平涼市西)、涿鹿、東海、江淮四至範圍之內,正是當時的華夏共同文化圈,可見其時黃帝已被各地華夏之人奉作了自己的人文初祖。


然而,這種按「五帝」譜系排列的古史系統並非真的歷史,它並不符合古代歷史發展的實際,而只是出於戰國晚近之人的人為編排。黃帝既不可能是所有五帝三王的直系祖先.也不一定生活在其他古帝王之前。他與其他各位古帝,實際上都是我國上古各個具有不同血緣親屬關係的氏族部落的首領(祖先),他們各自生活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域,談不上有何親緣關係。其時也未有如同以後秦漢皇朝那樣的一統國家.甚至也未有夏商周那樣早期國家的出現。


早在上世紀40年代.我國著名的古史專家徐旭生先生就曾指出:「我國近二十餘年史學界所公信的一點觀念:我國有記錄歷史開始的時候.也同其他民族的歷史相類。這就是說,它是複雜的,合成的,非單一的」;「我國歷史開始的時候,種族是複雜的,非單純的」(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文物出版社,1985,2、28頁)。在他之前,著名的「古史辨」派大家顧頡剛先生.亦曾表達過我國春秋以前各古老部族非出於一元的觀點,他說:「我們一談古書,商出於玄鳥,周出於姜嫄,任、宿、須句出於太昊,陳出於顓頊,六、蓼出於皋陶,楚、夔出於祝融、鬻熊,他們原是各有各的始祖,何嘗要求統一。」(顧頡剛《答劉胡兩先生書》,《古史辨》第一冊,99頁)他由此推論說,只是到春秋以後,大國攻滅小國,疆界日益擴大,民族日益合併,種族觀念漸淡而一統觀念漸強,於是許多民族始祖的傳說亦漸歸到一條線上.才有了將這些民族始祖統一編排進一個譜系,或編排成君臣上下關係等等說法(同上)。
專家們的這些論斷都是正確的。實際上,考古材料也可以證明我國古代民族非出於一元的論斷。從各地發掘的眾多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看,與傳說中黃帝那個時代相當,我國黃淮江漢廣大地區分布著的,確實不只是一種單純的考古文化,即使在中原地區,其內部各個區系的文化也是自成系列的。有學者用「滿天星斗」這個詞彙來形容我國文明起源的多元性質,應當說是符合實際的。

儘管我們現在還不能完全解說清楚某某考古文化,即是傳說中某某部落集團的物質文化,但由此判斷我國傳說時代各古老部族非出於一元,應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總之,無論從哪個角度講,我國文明初期各氏族部落及其首領,都不可能出自某位共同的祖先,所謂以黃帝為首的「五帝」系統.以及以黃帝作為五帝三王共同祖先的安排,都只能出自後世人們的主觀意識,是居住在黃淮江漢範圍內各古老部族通過長期交融,最終形成為一個統一的華夏民族以後,為了構建自己新的共同歷史的產物。當然,這部新的共同歷史,必然是由各古老部族的歷史雜糅而成的。它必然也包含著各部落自己祖先的傳說。只是人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這些傳說重新進行了編排,並賦予這些傳說以新的歷史意蘊,賦予各位祖先以新的角色安排,如此而已。


如果承認五帝的譜系出自華夏民族形成以後的人為安排,那麼,為何這個譜系要把黃帝奉作所有五帝之首?何以我們的華夏先民不是選擇其他部落集團的首領,偏偏要選擇黃帝作為自己民族的人文初祖呢?這仍然要從黃帝本來的身份談起。
前言黃帝與傳說中其他幾位古帝的身份一樣,原本只是上古各氏族部落的首領,或是他們各自奉祀的祖先。那麼,黃帝是古代哪一支氏族部落的首領或祖先呢?在這方面,我國較早成書的《國語》提供了一些信息:
昔少典娶於有嬌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國語·晉語四》)
這裡提到黃、炎二帝都是少典氏族的後代,黃帝出生後,在姬水邊長大,炎帝則在姜水邊長大,因而黃帝姓姬,炎帝姓姜。所謂少典氏和有嬌氏.到底居住在何處和屬於哪個部落集團無從知曉,我們且不去管它,但其所稱黃帝姓姬的說法,卻是古今沒有任何異議的。我們追尋以後文獻所提到的古代所有著名的氏族部落的姓氏,只有周族這一支屬於姬姓,因而我們可以大膽地斷定,黃帝是以後建立周朝的周族的直系祖先。《說文》雲「黃帝居姬水,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即此之謂。
這則故事還提到黃帝居住在姬水邊,姬水不知在何處,有人說它在姜水旁,而姜水為今渭水的支流,正在周人居住的岐山之下,是黃帝族生長繁育的地方,正與日後周人相一致。不過,文獻記載周人來到岐山之下,只是周朝建立前不久的事,他們與作為炎帝後裔的姜姓族人發生關係,也只是周文王祖父古公宣父時期的事情,《國語》乃是以後例前,說周人祖先黃帝也生活在以後周人崛起的地方。實際上,周人與其祖先黃帝生活的地方,當更在此以北。這個問題,我們下面還將予以辨析。不管怎樣,周人與黃帝的關係是無可否認的。
《國語·晉語四》又繼續說到,黃帝之後一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十四人得到了「姓」,卻只有青陽氏與夷鼓氏同於黃帝自己的姓,即姬姓。據《史記·五帝本紀》,周人就是南青陽氏直系繁衍而來的。至於《晉語》提到的黃帝之後的十二個族姓,除姬姓外,還有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姑、儇、依等。學者認為,它們皆是黃帝與其他氏族通婚致其後嗣改從其他族姓的結果。稍加考察即可發現,這些族姓的後嗣也多居住在今陝西、山西和河南西部一帶。他們與《國語》、《左傳》諸書提到的居住在東方古河、濟之間的顓頊氏及其後裔——所謂「祝融八姓」、夏王朝的建立者夏后氏、商王朝的建立者子姓商人,以及帝堯和帝舜所在的有虞氏的族姓,是不同根系的。這也進一步證明,黃帝是西方氏族部落的首領。
還有必要指出,《國語·周語下》提到東周朝廷有一位懂得天文律令的大臣伶州鳩,他曾在周景王面前稱:「我姬氏出自天黿。」郭沫若先生據此考證,天黿,就是黃帝的「號」軒轅(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獻侯鼎》),是亦表明姬周族出自黃帝。
如果要探究「黃帝」這個名號的意義,那麼我們也可以指出,所謂「黃帝」,即是指居住在黃土高原上的部民們的「帝」。古代「帝」是生民對於死去祖先的敬重稱呼(如商人對逝去的某些直系先王的稱呼)。古代的黃土地,起初也僅僅指的是黃土高原,《尚書·禹貢》稱雍州「厥土惟黃壤」可證。或以黃帝號稱土德而將其歸為所謂「中央之帝」,並從而將黃帝的發祥地挪到中原某個地方,那實在是根據了五德終始說興起以後的說法,是不足為憑的。
接下來的問題是.歷史怎麼又讓黃帝從一個姬周族的始祖變成整個華夏民族的始祖了呢?原來,這是因為周族人後來統治了天下,並以周人為主導,將其他部族融合進來,發展成為一個包括有黃淮江漢廣大地域的新的共同體——華夏民族的緣故。
從中國最早的文獻彙編《尚書》裡,可以了解到周族還在滅商前,就以「夏」來稱呼以自己為首的反商部落聯盟(見《尚書》中《康誥》、《君爽》、《立政》等篇)。商朝滅亡後,西周王朝大肆分封子弟、親戚到各地去做諸侯,那些由周王室分封出去的諸侯亦皆以「諸夏」自稱(或稱「諸華」,華、夏二字音義相同)。由於諸夏分布在十分廣闊的地域,且又處於政治、軍事上的主導地位,日後進行的民族融合,便分別以他們為中心而展開。整個西周、春秋時期,伴隨著「諸夏」與諸夏商舊族暨「蠻」、「夷」、「戎」、「狄」的鬥爭與交往,這種融合不斷地擴大範圍,最後,到春秋戰國之際,原來的諸夏及散布在中原各地的舊氏族部落,終於融鑄成了一個整體。他們彼此之間不再有血緣的隔閡,在語言、文化、禮俗、生活方式等方面也不再顯示出差別。這個新形成的共同體,很自然地沿用過去「華夏」的稱呼,那些原來各氏族部落獨自崇拜的祖先,則成了華夏族共同崇拜的祖先。其中具有最高地位的祖先,當然也就非原來周人的祖先莫屬。就像後世編撰所謂氏族譜或「百家姓」,那處在首位的自然是當朝皇族的姓氏。這樣,黃帝就成了全體華夏族居民的人文初祖了。

最後一個問題,是黃帝部族的發祥地。
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除我們上文提到的陝西周原的岐山說外,尚有中原新鄭說(謂黃帝出生在河南中部的新鄭)、古壽丘(今山東曲阜)說和古涿鹿(今河北涿鹿縣境)說等幾種。第一種說法,我們已經分析了它的不可信,指出這種說法是後人誤將周人較晚時期的居住地當作了其祖先的發祥地。據《詩經·大雅·綿》諸篇的記載,周人遷居至岐山周原.只是文王祖父古公直父時期的事情,作為周人祖先的黃帝,應在其北面更遠的地方。中原新鄭說與壽丘說,比第一種說。

國慶節祝:

偉大祖國 繁榮昌盛

各位讀者 幸福快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