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如何得罪了漢武帝,導致自己慘遭宮刑?

小兜兜世界 發佈 2023-06-07T16:57:26.618587+00:00

眾所周知,司馬遷是在身受宮刑的悲慘境遇之下,以堅韌的意志和信念完成了《史記》這部巨著。那麼,司馬遷為什麼會被漢武帝施以宮刑呢,這與李廣的後代李陵有關。李廣有三個兒子,分別是李當戶、李椒和李敢,長子李當戶去世得早,留下了一個遺腹子就是李陵。

眾所周知,司馬遷是在身受宮刑的悲慘境遇之下,以堅韌的意志和信念完成了《史記》這部巨著。那麼,司馬遷為什麼會被漢武帝施以宮刑呢,這與李廣的後代李陵有關。


李廣有三個兒子,分別是李當戶、李椒和李敢,長子李當戶去世得早,留下了一個遺腹子就是李陵。


李陵少年時就在建章宮中擔任侍衛,他繼承了祖父李廣的優秀品質,擅長騎射、作戰勇敢、愛護部屬,漢武帝也很欣賞他。


後來,李陵升任騎都尉,率領五千步兵精銳,駐紮在酒泉、,一邊進行軍事訓練,一邊防備匈奴進犯。



公元前99年,為漢武帝成功獲取汗血寶馬的貳師將軍李廣利,又率三萬騎兵出酒泉,攻擊匈奴右賢王所部。


漢武帝對這次行動十分重視,特意把李陵召來,想讓他擔任李廣利的後勤部長,負責押運輜重給養。


年輕氣盛的李陵卻不甘心當配角,向漢武帝主動請纓:「臣所率領的那些戍邊軍士,都是我從荊楚之地挑選的勇士和劍客,請允許我單獨帶領一隊人馬,到蘭干山南面去吸引一部分敵人,可以減輕貳師將軍的壓力」。


彼時經過連年征戰,漢朝軍隊的戰鬥力已經比衛青、霍去病時期有了相當程度的倒退,特別是經過遠征大宛後,戰馬數量大幅度下降,這直接導致騎兵部隊不足。


因此,漢武帝無奈地對李陵說:「我手裡哪還有人馬,已經沒有騎兵派給你了。」李陵卻信心滿滿地回答說:「無須陛下派騎兵給我,臣願以少擊眾,率步兵五千人就可以殺進單于王庭。」


漢武帝看李陵這麼胸有成竹,就答應了他的請求,還命強弩都尉路博德在途中接應李陵。


路博德是曾經跟隨衛青、霍去病徵戰的老將了,讓他給李陵打下手,心裡自然不服氣。為了推掉這個差事,路博德單獨上書漢武帝,認為當時正值秋天,是匈奴戰馬肥壯之際,不可與之交戰,建議來年春天再出兵。


沒想到的是,漢武帝看了路博德的奏章後,大發雷霆,懷疑是李陵後悔又不想出戰了,並且指使路博德上書。這樣,路博德打的小算盤直接讓李陵躺槍,為李陵日後的悲劇拉開了序幕。


漢武帝怒氣沖沖地對李陵和路博德下詔,措辭十分嚴厲,命他們按照計劃出兵。


於是,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一直向北行進了三十天,來到了浚稽山下,正好與匈奴且鞮侯單于率領的三萬騎兵遭遇。


匈奴單于見李陵只有五千人,又都是步兵,便將李陵軍圍在兩山之間。李陵命令士兵以大車為營,前排士兵執戟擁盾,後排士兵手持弓弩,嚴陣以待。



匈奴見漢軍人少,徑直衝到陣前,李陵一聲令下,漢軍千弩齊發,箭矢在空中穿梭的聲音此起彼伏,沖在前面的敵軍應弦而倒。匈奴後隊大驚,急忙向山上撤退,漢軍乘勢殺出,斬首數千敵軍,而後趁機向南轉移。


且鞮侯單于不肯善罷甘休,誓要吃掉這股漢軍,便召集左右賢王,又調來八萬騎兵追擊李陵。李陵率部且戰且走,匈奴在後面緊追不放,經過數日戰鬥,又殺傷數千敵軍。


單于見久久不能取勝,親自趕來,在山上立馬督戰,派自己的兒子前去攻打李陵。李陵率領部屬拼死戰鬥,他自己用連發弓弩向單于射擊,嚇得單于後退躲避,對左右部下說:


「這一定是漢朝的精銳部隊,連續戰鬥不知疲倦,他們引誘我們南下,莫非有埋伏不成?」


單于左右部屬都建議說,我們以數萬騎兵追擊漢軍數千步兵,如果不能全殲,必然令漢人恥笑,往前再走四五十里就有平原,可以發揮騎兵優勢,如果到時還不能取勝,再收兵不遲。


單于聽了部屬的建議,決定再做一次努力,李陵軍的形勢更加危急了,但仍然頑強抵抗著匈奴騎兵一波又一波的衝擊,又殲滅敵軍兩千多人。


此時,單于的信心已經喪失殆盡,正準備收兵返回,正在這時,李陵軍中一名叫做管敢的校尉投降到匈奴這邊,泄露了漢軍的情況。


管敢對匈奴人說:「李陵並沒有後援,前面也沒有埋伏,而且軍中的箭也已經快用完了,你們再堅持一下就能取勝。」


李陵本來就要脫離險境了,就是因為這個漢奸管敢,單于又發動了新一輪更加猛烈的攻勢。



當時,李陵軍正在山谷內,匈奴騎兵遍布在山上,一時箭如雨下。李陵率領部隊向山谷出口方向急速行進,同時後面還有匈奴騎兵追趕,只好轉身邊回射邊前進。


不多時,剩餘的五十萬支箭就用完了,敵軍卻絲毫不見後退跡象。李陵檢點士兵,還剩三千餘人,但有弓無箭,如何能抵擋住敵軍進攻?


他們把戰車的車軸和車輪輻條拆下當作武器,繼續向峽谷出口突圍,匈奴把峽谷出口用亂石封堵,又在山上向下滾石,漢軍傷亡慘重。


天色已晚,漢軍前無出路、後有追兵,只能在山谷中過夜,還要防範敵人偷襲。此時,軍中有人勸李陵投降,還例舉了趙破奴兵敗投降後逃回,仍被寬大處理的事情。


李陵否決了這個提議,正色道:「吾不死,非壯士也!」經過一番討論,最後決定分散突圍,能回去的向天子報告情況。於是,李陵給每個士兵分了兩升干米、一塊冰,約定半夜時擊鼓開始突圍。


然而,到了突圍時間,戰鼓卻敲不響,這在軍中象徵著凶兆。李陵長嘆一聲道:「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


言罷,李陵上馬當先,校尉韓延年緊隨其後,數十名軍士隨行。匈奴見李陵軍動向,又派數千騎兵追趕上來,血戰之中,韓延年戰死。這韓延年是在征討南越時戰死的安成侯韓千秋之子(具體詳見:南越往事(下)),後來繼承了父親的爵位。


李陵見韓延年戰死,說了一句:「無面目報陛下!」 然後竟然下馬向匈奴投降了。最後,突圍成功返回邊塞的僅四百餘人。


這裡面有兩個令人十分費解的細節:


第一,韓延年戰死,李陵感到自己沒臉活著回去見天子,這可以理解,但以此為理由投降,邏輯上似乎說不過去。


第二,前一天夜裡部下曾經向李陵建議投降,再伺機逃走返回,遭到了李陵的斷然拒絕,並且信誓旦旦要以死報國,為何最終又投降?


我想,促使李陵投降的直接原因仍然是求生欲望,這與他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並不矛盾,他是在拼到最後一刻、身處絕境之中作出的這個選擇,也許只是因為「好死不如賴活著」。


而此次軍事行動的主力,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的三萬騎兵部隊,也陷入了匈奴的包圍,雖然斬殺敵人萬餘人,但自身也損失過半,後來無功而返。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傳回長安,漢武帝勃然大怒,李陵的母親、妻子都因此被捕入獄。


當時,朝堂之上的輿論形成了一邊倒的傾向,滿朝文武都在嚴厲譴責李陵的行為,這也在情理之中,畢竟變節投敵不是什麼光彩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唯有司馬遷站了出來,為李陵說了幾句辯解的話。司馬遷認為: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


況且他只率領五千人的步兵,長驅直入到達匈奴腹地,面對數萬敵軍,轉戰千里,與敵人拼到了最後,雖然被俘,但其戰績也足以光耀天下。而且他暫時委曲求全,或許是想在適當時機再立功贖罪。


司馬遷與李陵並沒有什麼深厚的交情,甚至都沒有交集,他站出來替李陵說話,完全是出於一個史官的正義感和職業操守。


但是司馬遷忽略了另一個人——李廣利。如果褒揚了李陵帶領五千步兵與匈奴血戰到底的壯舉,那麼,李廣利折損一多半人馬、灰溜溜地無功而返該怎麼評價?


這顯然是漢武帝不願意面對的,別忘了,李廣利是漢武帝已故寵妃李夫人的哥哥(具體詳見:漢武帝是怎麼寵女人的),漢武帝的初衷是讓李廣利贏得軍功。


果然,司馬遷說了這一番話後,漢武帝把對李陵的憤怒一股腦傾瀉在他身上,以誣衊、詆毀的罪名,對他處以宮刑。



宮刑,不但剝奪了司馬遷作為男人的身份,而且也是對他人格上的極大羞辱和精神上的巨大折磨。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自述:「行莫丑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最下腐刑極矣!」


這都說明了宮刑甚至可以理解為甚於死刑的、最嚴酷的刑罰,然而司馬遷卻沒有選擇慷慨赴死,是因為他必須要完成《史記》,這種強烈的責任感提醒著他不能一死了之。


所以,他才留下了我們熟知的那幾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關於李陵的結局,也令人唏噓不已。


在漢武帝剛得知李陵投降的時候,也抱有他戴罪立功的假設,因而只是把他的家人投入監獄,此舉也有威脅李陵的意圖。


一年多以後,漢武帝派公孫敖出擊匈奴,準備接應李陵從匈奴逃出。但公孫敖出師不利,回來後怕漢武帝治罪,就編了一套謊話,說是從匈奴俘虜口中得知,李陵在匈奴幫助訓練軍隊、傳授漢軍的戰法,因此不能取勝。



結果公孫敖的無恥直接導致李陵家族成員被全部誅殺,也使李陵徹底斷了回歸故土的念頭。多年以後,漢朝使者出使匈奴時見到李陵,請他歸漢,李陵斷然拒絕:「丈夫不能再辱。」


李陵在匈奴二十餘年,於公元前74年病逝。


(來源:大龐讀史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