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是如何沒落的?因為一起科場舞弊案

太宗悅史 發佈 2023-12-05T07:49:50.850856+00:00

周樹人在他著作的《阿Q正傳》裡,有一段這樣的自述,在他十三歲之前,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擔憂生活。但是在他十三歲之後,家庭情況迅速惡化,就連最起碼的生活保障都沒有,以至於寄住在親戚的家裡。而寄人籬下肯定是不好受的,因此,那個時候的周樹人有的時候會被稱為「乞食者」。

周樹人在他著作的《阿Q正傳》裡,有一段這樣的自述,在他十三歲之前,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擔憂生活。

但是在他十三歲之後,家庭情況迅速惡化,就連最起碼的生活保障都沒有,以至於寄住在親戚的家裡。

而寄人籬下肯定是不好受的,因此,那個時候的周樹人有的時候會被稱為「乞食者」。

這對於周樹人而言,肯定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回憶,但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以至於周家出現如此大的變故呢?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周樹人的爺爺周福清。

光緒十九年,江浙一帶的讀書人都在討論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周福清,能夠引起這麼大的轟動,可想而知周福清犯的事肯定不小,而事實也是如此,他犯的事是科場舞弊。

要知道,科場舞弊在歷朝歷代那可都是一等一的大事,要說到最著名的人物,當屬明朝的唐伯虎。

唐伯虎明明沒有作弊,但是卻因為同伴徐經作弊,被判了一個連坐,前途盡毀。

而在清朝咸豐八年的順天府也發生了一起科場舞弊,卷進這起科場舞弊的人是主考官文淵閣大學士柏葰。柏葰最後是什麼下場呢?斬立決。

連如此人物都逃不過一死,也難怪這件事情會引起光緒的重視,特地下旨要求這件事情一定要有一個結果。

「案關科場舞弊,亟應徹底查究,丁憂內閣中書周福清,著即行革職,查拿到案,嚴行審辦。」


歷來的科場舞弊講究的都是一個嚴肅,但周福清主導的這一場科場舞弊,其實還挺搞笑。

周福清是同治十年的進士,由於位列三甲第十五名,屬於進士中的佼佼者,因此並沒有直接分配到地方擔任官員,而是留在翰林院學習。

等到三年之後再行考試,倘若成績優秀的話,就可以留在翰林院當一個編修,又或者檢討,前途可謂是不可限量。

畢竟早在明朝就有著「非翰林不入閣」的說法,在清朝這一套一樣適用,雖然清朝的內閣已經被軍機處取代,但翰林出身的官員要想在六部中的某一部當個尚書、侍郎,又或者地方上的督撫大員,難度並不算大,畢竟出身放在那裡。

但很不幸,三年之後的考試,周福清落榜,以至於只能成為一個江西金谿縣縣令。

不過,這對於周福清而言未必失落,畢竟周家能夠起家,靠的是六世祖周韞山,而周韞山僅僅只是乾隆一朝的舉人,與他相比,完全沒有任何的可比性。

畢竟雖然舉人再進一步就是進士,但有一大部分的人一輩子都踏不進這一步。

周福清這個縣令當的可謂是相當的不稱職,僅僅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引起兩江總督沈葆楨的重視。

這個重視並不是什麼好的重視,因為緊接著沈葆楨就上書彈劾他,說他就是一個空架子,有一肚子的學問,但是卻不懂得如何處理公事。

縣令被總督彈劾,豈會有生還的可能。

原本的縣令直接變成教官,這個官是越當越回去,周福清豈能忍,仗著家境殷實,利用當時的納捐制度,買了一個內閣中書的官職。

雖然這個官僅僅只是七品,但畢竟是在內閣混,而內閣身處京城,肯定勝過一個小小的教官。

但在光緒十九年,由於母親去世,周福清必須回家守孝三年,就是這一次的守孝,直接改變周福清的命運,因為科場舞弊就是發生在這一年。

在這一年,浙江舉行鄉試,而在這之前,周福清的兒子周伯宜已經考中秀才,倘若這一次再考中的話,那就是舉人。

恰好主考官就是當年周福清的同學通政使司參議殷如璋。正是有著這樣一層關係在,周福清動起了歪心思。

要知道,封建王朝的官場有兩種關係最為常見,第一種是師生關係,第二種就是同學關係,畢竟在官場裡摸爬滾打,要是沒有個人帶著,沒有個人幫著,那是很難混的起來的。

周福清提前在蘇州碼頭等待殷如璋的官船,在此之前,他已經準備好拜訪用的名帖以及一封信,這封信里有兩張紙,第一張紙是關節,所謂關節就是作弊的考生與考官約定的記號,而當時周福清的記號是「宸忠茂育」,第二張紙是酬金一萬銀圓。當然,這一萬銀圓不可能裝在信封裡面,而是事後再給。

「有浙紳周福清遣人投以一函,附洋票萬元於內,求買關節。」——《蘇州元和縣縣令李超瓊日記》

根據規定,考官前往考場的過程中,不允許接見任何與考試無關的人,對於這一規定,周福清也知道,因此,他沒有親自去見殷如璋,而是叫他的僕人陶阿順去見殷如璋,事情壞就壞在這個陶阿順的身上,也難怪當年兩江總督沈葆楨會說周福清辦事能力不行。

陶阿順到官船的時候,殷如璋正在和副主考周錫恩聊天,而他呢?不知輕重,像這種事情竟然為圖省事,將名貼與信一同送了進去。

雖然殷如璋不知道其中的內容是什麼,但也能大概猜到應當是科場舞弊。

畢竟科場舞弊的處罰雖然重,但由於利潤太過於可觀,根本抵擋不住人們的前仆後繼,活下來的漏網之魚可謂是數不勝數。

萬曆一朝就曾出現一個叫作沈同和的考生,明明連「四書五經」都背不出,但是卻能夠考中會試的第一名會元,倘若不是考生遊街示威,恐怕真的會被他糊弄過去,他這一路上的考試明顯就是作弊過來的。

原本在這種時候有人強行送信,將名貼與信一起送上來,殷如璋就已經膽戰心驚,畢竟周錫恩就在現場,信雖然已經送上來,但肯定是不能打開的,因此他將信放在旁邊。

而在外等待的陶阿順見遲遲沒有消息,竟然大聲吆喝,說事關金錢,怎麼能夠沒有個回信呢?

這一吆喝,直接就將殷如璋推到了絕路里,他倘若不將信打開的話,周錫恩一旦舉報,他將難逃一死,因此他不得不將信打開。

而隨著信打開,陶阿順當即就被別人控制。

「那時,恰巧副主考正在主考船上聊天,主考知趣,得信不立即拆看,那跟班乃是鄉下人,等得急了,便在外邊叫喊,說,銀信為什麼不給回條。這事情便戳穿了。」——《知堂回想錄》


先是送信,又是吆喝,可想而知陶阿順一定是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的人,事實也是如此,還沒有經過嚴刑拷打,他就將事情一五一十都說了出來。

而作為主犯的周福清這個時候在幹嘛呢?他見陶阿順遲遲沒有回來,意識到大事不好,連忙跑到上海躲避。

為什麼跑到上海呢?因為當時的上海已經不是清朝的勢力範圍,是租界。

由於事發突然,他根本來不及帶他的兒子一起跑,以至於原本準備考試的周伯宜被逮捕,連同秀才功名一同被革去。

周福清知道,倘若自己不回去的話,這個兒子很有可能就得命喪黃泉,況且但凡是個人都不想過上逃亡生活,因此周福清選擇投案自首。


由於科場舞弊向來都是大事,更何況周家沒有一個人是朝廷的大臣,又或者是退休的大臣,這件事一經公開就由浙江巡撫嵩駿上報給光緒,沒有了任何挽回的餘地。

周福清原本以為自己必死無疑,但卻因為這四點,刑部並不打算要他的命,只給他判了一個流放。

第一點是自首。

第二點是雖有作弊的心思,但是卻沒有將弊做成。

第三點是一萬銀圓明顯有問題。要知道,當時單單雇一個考手代替自己考試,就得需要六千銀圓,他這一萬銀圓能買一個舉人?其實這一萬銀圓僅是敲門磚,卻被誤認成是全額。

第四點是他雖然說要給一萬銀圓,但是這一萬銀圓僅僅只是寫在紙上而已,並不是用來兌換的支票。

一般情況,刑部議罪都是往重了議,再上交皇帝減輕,這樣一來,就能夠顯示出皇恩浩蕩,但是這一次非但沒有減輕,反而還加重,原本的流放,經光緒的手直接變成死刑。

不過這也符合光緒的作風,畢竟光緒可是力圖中興的皇帝,要不然也不會出現「戊戌變法」。

既然皇帝都說了是死刑,那誰還敢說不。但幸運的是,不是立斬,而是斬監候。

到了第二年,準備執行死刑的時候,恰好碰上慈禧太后的萬壽慶典,晚一年再執行。

而這一晚直接就將死刑廢除,因為經過秋審,朝廷一致決定周福清罪不至死改為囚禁,能夠出現這種情況有一定的可能是周家在打通關節。

而光緒日理萬機,哪裡會特意記得一個叫作周福清的死刑犯?

在這期間,周福清的監獄生活過得並不乏味,可以看書,可以寫字,還可以看報,有的時候甚至還有家人到監獄中陪伴他。

監獄生活僅僅只持續了八年,因為在光緒二十八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在這期間,不少監獄的犯人趁亂跑了出去,其中就包括周福清。

事後,杭州府發布命令,但凡是回來的罪犯,可以免輕處罰,其中也有周福清。而這一免輕處罰,就直接將周福清放回了家。

周福清雖然回了家,但是周家已經沒落。

要知道,他僅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周伯宜,另一個是周伯升,而周伯宜由於前途盡毀,受不了打擊,僅僅三年的時間就去世。

周伯升的年紀比周樹人還要小,想靠他支撐起周家的家業,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更何況,在他服刑期間還得需要各種各樣的打點,而負責打點的,要麼是他的妻妾,要麼是周伯宜的妻子,哪裡還有時間處理其他的事情?

出獄的他僅僅只過三年就去世,將無盡的苦難留給了子孫。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苦難對於周樹人並非是一件壞事,倘若不是苦難的話,將來的他未必會那麼堅強,那麼的有激情,他能夠成為一代文豪,與苦難肯定也有一定的關係,與《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曹雪芹倘若不是因為家被抄,也未必寫得出《紅樓夢》這樣的作品,畢竟歷史沒有如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