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祭:一段被隱藏了3000年的黑暗歷史!華夏文明起源於同類相食?

腦洞烏托邦 發佈 2023-12-22T03:42:49.021435+00:00

那層層疊疊的人祭坑中累累的白骨,但對於「人祭」,我們似乎達成了一個心照不宣的共識:它只是商朝的一個黑點,雖然並不光彩,但只是偶有發生,也微不足道。

點擊此處觀看完整版視頻

1984年,在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的殷墟王陵區,

考古隊正在挖掘一座編號為M259的小型貴族墓葬。

考古人員在墓室的二層台上發現了14枚成年人的頭骨,

其中一枚盛放在一件銅甗yǎn中。

儘管甗是一種蒸食物的炊器,但當時考古人員並沒有太在意,

只覺得頭骨可能是偶然掉落進去的。

商朝的人祭行為不算是一個冷門的知識。

但不到萬不得已,人們總是不願意去承認或深究歷史深處的黑暗面,

哪怕活生生的證據就擺在眼前。

儘管每年去殷墟參觀的遊客們都曾親眼目睹過

那層層疊疊的人祭坑中累累的白骨,

但對於「人祭」,我們似乎達成了一個心照不宣的共識:

它只是商朝的一個黑點,雖然並不光彩,

但只是偶有發生,也微不足道。

然而,2022年,青年歷史學者李碩出版的《翦商》一書,

卻毫不留情的撕開了被周朝粉飾過的華夏文明最血腥的一面。

吃人、飲血、殺俘、獻祭,這些行為不僅僅是商朝王室的統治方式,

更是那個時代一種由上而下的全民實踐。

一直以來,我們都以為周朝是禮儀之邦,周武王伐紂是順應天意,

而《翦商》卻告訴我們,歷史的真相是,周人也曾助紂為虐。

都以為《周易》只是一本占卜書,

可李碩卻說《周易》裡滿是周文王寫下的暗語,

更像是一部真實記錄那一黑暗時期的史書。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商周之變」的真相,

以及為取締人祭我們究竟付出了多少。

人牲

商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二個世襲奴隸制朝代。

公元前1600年左右,夏朝末代帝王「夏桀」統治時期,

荒淫無度,殘暴異常,引起天怒人怨。

商部落首領「湯」率士兵與夏軍在鳴條展開了生死決戰,

此後夏朝滅亡,湯建立了商。

商朝共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先商、早商、和晚商。

先商指的是商湯滅夏之前的時期。

早商指的是,從「商湯滅夏」到「盤庚遷殷」之間的300年。

在此期間,商朝經歷了「九世之亂」,內憂外患,

國都頻繁變更,直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

國君盤庚定都於殷後,商朝國都才穩定下來,史稱「盤庚遷殷」。

「殷」是地名,在今天河南安陽的位置。

此後,商朝迎來了200多年的繁榮盛世。

晚商也因此被稱為殷商。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時間來到了3000年後的公元1899年。

當時正值晚清光緒年間,一位名叫王懿榮的文官患了瘧疾,

到京城的一家藥鋪抓藥,其中一味叫「龍骨」。

所謂龍骨,聽起來高大上,其實就是有些年代的龜甲與獸骨。

一般人抓藥,肯定瞧都不多瞧一眼,回家就把藥煎了。

可王懿榮還有一個身份,就是一位小有名氣的金石學家。

他在把玩藥材中的「龍骨」時意外發現,

有些碎片上竟然刻著奇怪的符號,

王懿榮立刻意識到,這可能是一種古老文字。

就是這樣一個巧合,震驚世界的商朝甲骨文被發現了。

而此前還不知道有多少甲骨,被當成藥材吃了。

所以考古界,有一句戲談:中國商代的歷史,就在中國人的肚子裡。

1908年,學者羅振玉先生通過重重查訪,

終於確定甲骨文的出土地為河南安陽小屯村,

也就是3000年前商朝殷都的所在地。

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考古組,

對殷墟展開了第一次發掘。

近百年來,殷墟的考古發掘工作雖有中斷,但從未停止過。

殷墟,以殷都區小屯村為中心,

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約4公里,占地面積約24平方公里,

大致分為宮殿宗廟區和王陵區。

20世紀60年代,考古專家們又發現了位於殷墟保護區東北部的洹北商城遺址。

一個世紀以來,考古人員在殷墟發掘出了數量驚人的人體骨架,

一起出土的甲骨文顯示,他們死於商朝血腥的祭祀典禮。

在西北岡王陵東區,考古專家們發現了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上的商王室的祭祀場。

2000多座縱橫有序、排列規律的祭祀坑中,埋葬著大量白骨。

這些骨架多俯身向下,有的有全軀,有的身首分離。

身首分離的骨架多為男性,年齡多在15~20歲之間﹐少數在30~35歲之間。

每坑埋1~12人不等,但以8~10人為多數。

這些被當做祭品的人,還有一個學名叫「人牲」,牲畜的牲。

這個名字實在是不怎麼好聽,我們就叫他們祭品吧。

商文化所到之處,如河南偃師商城遺址、鄭州早期商代遺址,

甚至北至「石家莊藁城台西遺址」Gaǒ,

東南到江蘇銅山縣丘灣的商代晚期祭祀遺蹟,都有發現大型人祭場。

這些遺址時代早晚不同,貫穿早商到晚商。

由於多年的自然變遷和人工破壞,

整個商朝共有多少人祭坑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一點是,

人祭的做法在商朝延續了數百年,

並不是某位暴君心血來潮的產物,而是一個文明的常態。

但在被考古學家的鏟子揭露之前,

中國古史文獻中,幾乎沒有提到過商人的這種習俗。

商人十分相信鬼神,認為喜怒無常的諸神主宰著人世間。

同時,他們又極其崇拜自己的祖先。

在商人的觀念里,歷代商王死後會升到天上陪伴神,

也一直監視和保佑著自己的子孫,並對人間隨時降下福佑或者災禍,

所以商人非常注重占卜和祭祀。

無論是出征打獵,還是搬遷種植,有事沒事就得卜一卦,祭祀一下。

一年365天,幾乎無旬不祭,無事不卜,帝王如此,老百姓也一樣。

而相比牲畜、青銅器、玉石、陶器等等,

「人」才是祭祀中,最高等級的祭品。

商人認為祭品越有誠意,就越能得到天神和列祖列宗的保佑。

另一方面,滅夏初期,來自多個文化的人群融合成了新興的王朝「商族」,

統治者急需構建一種能夠維繫族群認同的宗教文化,

人祭就是構建認同的最便捷最明晰的方式。

在用人獻祭的過程中,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一次次得到了強化,

「人祭」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商朝的國家宗教形態。

自殷墟發現以來,各地先後出土了15萬片有字甲骨,

已辨識出5000多個甲骨文單字。

這些字雖然大部分都還沒有被破譯,

但從一些被破譯的字中,我們仍然可以一窺那一時代的真相。

這是甲骨文中的「伐」字,是用一把戈砍掉祭品的腦袋。

這是甲骨文中的「卯」字,意思是將祭品對半砍開、然後懸掛的祭祀方式。

這是甲骨文中的「刪」字,意思是將祭品砍成碎塊。

這是甲骨文中的「祭」字,就是一隻手拿著肉塊奉獻於祭台。

這個字念「烄」,意思是把祭品放在火上焚燒。

甲骨文中的「羌」字是頭上頂著羊角的人,

商朝時期的羌人是生活在甘青一帶的牧羊人。

這只是一個泛稱,羌人包含著無數互不統屬的鬆散部落。

商人經常對羌人發動戰爭,而羌人也是商朝祭祀中人牲的主要來源。

這是已發掘的甲骨文中非常著名的一片,

因其保存完整,字跡清晰,且信息量巨大,故而出鏡率非常高。

這片甲骨的右下角有這樣一段話:

「一月,乙卯,媚子寅入,宜羌十。」

就是說,在一月乙卯這天,一個叫媚子寅的人向商王進貢,

商王一高興,「宜」了十個羌人。

這句話的前半句很好懂,但「宜」又是個什麼意思?

在甲骨文中,「宜」字是這麼寫的:

中間兩個形似「月」字的部分是肉的意思,

所以「宜」字看起來就像是把肉掛起來的樣子,意為祭祖殺牲,平分肉食。

商王用羌人進行人祭的行為並不奇怪,可幹什麼把祭品掛起來呢?

直到我看到了這樣一幅「西漢畫像磚」,才想到了另外一種可能性。

畫像磚描繪了一場大型宴會,場面非常生動:

庖廚們各司其職,有的燒火,有的劈柴,

有的殺豬,有的切菜,還有的在烤串。

畫面最上方是處理好的雞鴨魚肉,被掛在了房樑上。

會不會商王為慶祝媚子寅入貢,也舉辦了一場大型宴會,

但吃食卻不是雞鴨魚肉呢?

除此之外,《史記》和《竹書紀年》等史書都有記載,

商朝末代君主商紂王熱衷營建王宮苑囿yòu,

北到今河北邢台市的巨鹿沙丘宮(殷都東北150公里),

南到今河南鶴壁市的朝歌(殷都南50公里),

而且以酒為池,懸肉為林,夜夜笙歌。

然而,《翦商》一書的作者李碩認為,

酒池肉林中的肉,並非牲畜的肉,而是別的東西。

《左傳》中有句話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這話雖然是形容春秋時期的歷史的,

但史書上記載的商王朝的生活,

也是圍繞「戰爭」和「祭祀」這兩件最重要的事展開的。

祭祀的目的是保佑打勝仗,打仗的目的除了擴張疆域,

還有就是抓俘虜獻祭諸神和祖先。

除了自己抓俘虜,商朝還會要求臣屬國定期納貢,

貢品里就包含祭祀用的人牲。

而晚商時期,納貢最積極的部族就是周人,

沒錯,就是後來伐紂滅商建立周朝的周人。

助紂為虐

周族是姬姓部族,發祥於關隴地區,

也就是今天的關中、甘肅、寧夏一帶。

《史記. 周本紀》中關於周人起源的記載頗有神話色彩:

傳說周族的始祖是一位叫「姜嫄」的女子,

她在荒野里踩到了巨人的足跡,

懷孕生子后稷 jì,繁衍出了周人氏族。

在商周語言中,「姜」就是「羌」,

所以周人其實也屬於廣義的羌人。

部族崛起後,他們才給自己冠以「姬」姓,

而把周圍其他西部部落統稱為「姜」姓。

這標誌著他們與其他西部部落之間的血緣關係已經疏遠,可以相互通婚。

到了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dǎn父這一代,

周人投靠了強大的東方商王朝,遷移到周原,造田營舍,建邑築城,

同時成了商朝在西方的血腥代理人。

亶父帶領周族投靠商人之後,

其最主要職責就是為商朝提供羌族人牲。

甲骨文中「周」字的寫法是在「用」字的小方格里點滿點。

這種點在甲骨文中代表鮮血,它來自被殺的祭品,是神明最新鮮的飲食。

而「用」這個字是商人對以人獻祭這種行為的專稱,

所以甲骨卜辭中也常常出現「用羌」這個詞。

從血緣關係講,古公亶父和周人的這種行為,

是對古老族人的無恥背叛,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助紂為虐。

從亶父,到亶父的兒子季歷,

再到季歷的兒子、我們所熟知的周文王姬昌,

近百年時間裡,周人都在努力趨附商朝。

靠著捕獵羌人,周族也得到了相應的報酬。

鋒利的銅兵器可以幫助他們捕獲獵物;

商人馬拉戰車的軍事技術,可能也在這個時候輸入了周族。

神秘先進的東方占卜文化自然也影響了周人。

周文王姬昌就非常痴迷於占卜,相傳《周易》就是由他所作。

商與周的這段關係雖然持續了三代人,

但後來西周建立以後,周人卻刻意隱瞞了這段黑歷史。

不過,依然有蛛絲馬跡保留在了甲骨文以及《周易》中。

1976年,考古人員在陝西省岐Qí山縣鳳雛村北側

發掘出了周文王姬昌在周原的宅院。

整個院落坐北朝南,東西寬32.5米,南北長 45米,

總面積1469平方米,相當於三個並列的標準籃球場。

院內西廂房的位置挖出了兩座地窖,

地窖里藏有大量甲骨,甲骨上的卜辭大有玄機。

比如其中一條卜辭的意思是,「八月辛卯日占卜,

做夢得到啟示,往西方沒有災禍,能捕獲五十個人嗎?」

當時姬昌需要完成向商朝繳納人牲的工作,

所以他很關心能否捕獵到足夠的俘虜。

還有一些甲骨卜辭的內容很是奇怪,

竟是姬昌祭祀商朝先王的,特別是對最晚近的文丁和帝乙的祭祀。

文丁是商紂王的祖父,帝乙是商紂王的父親。

古人祭祀向來講究「神不歆Xīn非類,民不祀非族」,

意思是列祖列宗的靈魂不會隨便享受非族人供奉的祭品,

百姓也不會祭祀非本宗族的祖先。

那麼作為周人的姬昌,為什麼要祭祀商王呢?

有一種猜測是,姬昌在與商人打交道的同時,

偷偷觀察和學習了商人的祭祀占卜之術,

回到周原後,在模仿商王占卜的過程,並刻寫了卜辭,

試圖習得與神溝通的本領。

除此之外,姬昌所作的《周易》中大量出現了「孚」這個字。

它的含義頗為詭異,殷墟中的累累白骨被發掘出來之前,

大部分易學家都把這個字解釋為「誠信」的意思,

但這種解釋造成了周易中的大量卦辭、爻辭根本讀不通。

後來,古文字學家高亨Hēng先生提出一種觀點,

周易中的這個「孚」字應該是俘虜的「俘」之本字。

甲骨文的「孚」字是這樣寫的,像是一隻手抓住了一個小兒,

有俘獲之意,而且特指俘獲獻祭用的人牲。

有一條殷墟甲骨占卜辭是這麼說的「貞:我用罔孚?」

意思就是占卜一下,我要不要用獵網捕獲俘虜?

按照這種思路,周易中的大壯卦、解卦、損卦、

益卦、井卦、未濟卦等卦的爻辭中,都有「有孚」這個詞,

這應該是姬昌在占卜預測捕獲人牲的結果。

而需卦的卦辭和爻辭,整個就是在傳授獵殺俘虜的經驗。

卦辭「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的意思是

「會有所俘獲, 很榮耀,占卜後,算得的結果是吉利;有利於渡過大河。」

前三條爻辭中的『需於郊』,『需於沙』和『需於泥』,

分別是講在郊野、沙地和泥濘中設伏,設伏後要耐心等待。

六四爻的『需於血,出自穴。』則意為,

地上還有俘虜的血,但不用急於撤走,

可再次設伏,等待藏匿者出來。

九五爻的『需於酒食』,是指可以意舉行宴會招待並誘俘對方。

可以說這一卦就是自亶父以來周人積累的捕俘經驗。

根據史料記載,周文王姬昌非常長壽,活到了97歲。

他生命的前七八十年的日子都過得平淡正常,

閒來無事就練習一下占卜技術。

直到有一天,商紂王聽信讒言,懷疑姬昌有不臣之心,

派人把他抓到了殷都,關在了商朝的國家監獄,羑里。

當時的商紂王絕對不會想到,姬昌的「羑里之囚」竟敲響了商朝的喪鐘。

羑里之囚

姬昌被商紂王抓走後,他的兒子們急壞了。

按照商人觀念,異族的酋長是最高級的人牲,

再多的普通人牲也抵不上一位異族酋長,

所以此時等待姬昌的命運很有可能是成為一名高級人牲。

姬昌的夫人大姒sì為他生了好多兒子,

當時長子伯邑考,次子姬發、姬叔旦都已經成年。

他們帶上重金厚禮,趕到殷都,

四處托關係向商紂王求情,祈求他能網開一面。

而在羑里監獄的姬昌也沒閒著。

相傳他就是在這段時間推演出《周易》的,

所以司馬遷才會在《史記》中說「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易共有64卦,每一卦的基本單位是爻,一卦6爻,

長橫線代表陽爻,2條短橫線代表陰爻。

每一卦都有一條簡短的解說詞,被稱為「卦辭」,

相對的,每一爻也有一條爻辭。

關於易經,我們之前做過好幾期視頻講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看。

周易中的「困卦」描述的就是姬昌在羑里監牢的生活。

第一條爻辭說:「臀困於株木,入於幽谷,三歲不覿dí。」

株木可能是指用來打人的木棍。

意思是臀部被打得很慘,人被關在地牢中三年,見不到想見的人。

再結合坎卦的最後一條爻辭「三歲不得」,

說明姬昌可能被關押了三年之久。

有人可能會說了,不對啊,《左傳》中說「紂囚文王七年」,姬昌應該被關了7年呀。

對此,《翦商》的作者李碩認為,《左傳》成書於戰國中期,

距離商周時期已非常遙遠,所以《左傳》中的說法不一定準確。

他更傾向於相信姬昌是在殷都待了七年,其中三年是牢獄時光。

在殷都期間,姬昌也親眼目睹了商人的殺俘獻祭的儀式,

很多恐怖經歷都被他隱晦地寫入了《周易》之中。

比如周易的剝bāo卦,卦辭是「不利有攸往」,也就是此行不吉利。

甲骨文中的「剝」,就像是一隻獸被懸掛起來,獸的傍邊是一把刀。

周易64卦與甲骨占卜大有不同,

甲骨占卜往往只會針對某一具體事件,

而周易64卦推演的卻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一切事物都是無常和可變的,六爻的不同組合對應著不同的卦象,

哪怕只變換一個爻,也會變成另一種卦象。

六十四卦皆有卦名,而且是成對組合的,

比如「乾卦」和「坤卦」,「泰卦」和「否卦」,

「同 人卦」和「大有卦」等等。

就拿「泰卦」和「否卦」來說,泰卦反過來就是否卦,

否卦反過來就是泰卦,代表世間事物往往都有另一種相反的存在形式,

一切也都可以顛倒重來一遍。

商族曾經很弱小,但他們後來卻建立了強大的商朝。

這個過程同樣是可逆的,目前強大的商朝也可能滅亡。

這種思維方式可謂石破天驚。

當時的人還沒有走出神權時代,普遍認為世間一切都被鬼神主宰。

商王家族世代向諸神獻祭,從而得到神的福佑。

和商朝作對,就意味著違反諸神的意志,不可能成功。

但按照姬昌的推演,諸神的心意也是可能改變的,

周族也可以獲得神的垂青。

可以說在羑里地牢裡,姬昌無意間打開了一扇

通往新世界的大門:那就是翦商是有可能的。

「翦商」一詞其實出自《詩經.魯頌》,

意思很明顯,剪斷商紂的羽翼,借指剿滅無道,建立王業。

剛才我們說64卦中,任何一爻的變動都會導致不同的局面,

而對商人和周人來說,這一爻就是伯邑考之死。

伯邑考之死

眾所周知,後來姬昌從羑里之囚中成功脫險,

還被商紂王封了「西伯」的爵位。

《史記》中記載的故事是,姬昌向紂王割讓了「洛西之地」,

紂王才一高興赦免了姬昌,還賜予了姬昌弓箭、斧鉞,

以及「西伯」的頭銜,象徵著西土征伐之權。

可這種賜爵位、賞兵器的做法從未出現在已破譯的商朝甲骨文中,

更像是西周之後的分封制度。

再加上,「洛西之地」位於渭河北支流洛河的西側,

與周人的大本營周原,相距甚遠,

周人當時不可能已經擴張到了「洛西之地」。

所以割讓「洛西之地」的說法,大概率只是後人的想像。

相比《史記》,《帝王世紀》和《六韜》中的記載,似乎更貼近史實。

《帝王世紀》中說,姬昌被囚羑里期間,

長子伯邑考在商朝做質子,為紂王趕馬車。

當時有很多人都說姬昌是西土聖人,紂王不悅,就想考驗一下姬昌,

心想,如果姬昌真是聖人,肯定不會吃兒子的肉吧。

於是紂王命人把伯邑考做成了肉羹,並賜給姬昌吃。

結果,姬昌吃了。

紂王得意地說「看吧,誰說姬昌是聖人,吃了自己兒子都不知道。」

《六韜》中的記載更加露骨,說紂王根本沒有隱瞞姬昌,

姬昌是在知情的情況下,食子肉,飲子血的。

由於《帝王世紀》和《六韜》的記載太過於顛覆三觀,自古以來似乎只能流於野史。

直到殷墟中的森森白骨被發掘,我們才知道,

這種行為對於商人來說,再正常不過。

人祭活動後吃掉祭品是商朝傳統的結盟儀式,

姬昌選擇參與這種儀式是為了向紂王表忠心,

甚至可以說這就是冊封姬昌為「西伯」的典禮程序。

在殷都的7年,姬昌徹底看清了商王朝血腥黑暗的真面目,

這有多少個兒子都不夠商王嚯嚯的呀。

如果說是羑里之囚讓姬昌論證了翦商的可行性的話,

那麼伯邑考之死就讓姬昌起了翦商之心。

回到周原後不久,姬昌便宣布「受命」,

即接受了神的命令, 要他成為人間的王者。

翦商大業正式開啟,也是從這時起,

姬昌成了人們習慣稱呼的「周文王」。

可商朝乃東方泱泱大國,想要翦商,僅憑周族一族勢力顯然是不夠的。

於是,周文王想到了拉攏長期被商朝當做祭品的其他西部羌人。

但問題是,過去百年裡,

周人充當的都是商王朝獵殺羌人的爪牙,

羌人怎麼可能跟周人合作呢?

此時,一位關鍵人物拿著魚竿登場了,他便是我們熟知的姜子牙。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他與周文王相識的過程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姜子牙, 姜姓,呂氏,字子牙。

前面我們說了,商周時期,姜同羌,

所以從族姓可以看出,姜子牙也是一名羌人。

在他的遊說之下,周族重新建立了和西土羌人的盟友關係。

此後十年間,周文王伐犬戎,攻密須國,滅黎國,打邛qióng國,

還收拾了紂王的重要羽翼崇侯虎,拿下了崇侯虎的崇國,

一手締造了天下三分有其二的局面。

只可惜眼看霸業將成之時,文王去世。

此後,翦商的大業落到了文王次子姬發身上。

姬發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周武王。

文王留給兒子的是一個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周邦。

它已經占領整個關中,可能還有晉南和河南地區的一部分,

此外還有若干個方國盟友以及隱藏在殷都朝廷里的紂王反對派。

但即使是這樣,武王對於翦商事業還是精神高度緊繃。

也許是長兄伯邑考的慘死給他造成了無法癒合的精神創傷,

也許是他始終不具備父親文王那種受命於天的信念,

總之周武王的後半生都無法擺脫失眠和噩夢的困擾。

《逸周書》中以多個以「寤」Wù為題的篇章,

都記載了武王的惡夢之痛。

每每從夢魘中醒來,武王都要派人去請弟弟姬叔旦,

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周公旦。

向周公旦講述夢裡的慘狀,然後問他,

我們真的能得到神的保佑嗎?翦商是否是逆天悖倫之舉?

可見商人的那套鬼神祭祀信仰,其實早已在武王心中紮根。

周公旦只能用解夢的方式嘗試寬慰和開導兄長,這才是周公解夢的真正由來。

終於,在經歷了無數個不眠之夜後,公元前1046年,

武王在牧野發動了伐紂的決勝戰。

牧野之戰

公元前1046年2月1日凌晨,

周武王姬發開始在商別都朝歌郊外的牧野集結兵力。

《史記》記載,周人和他們的同盟軍,共4萬5千人。

而商紂王集結的軍隊,則像叢林中的樹一樣多到無法計算,保守估計至少70萬。

4萬5000人如何抵擋70萬大軍呢?

要知道,龐大集團的崩潰一般都是從內部腐爛開始的。

商軍的這70萬人,有不少都是俘虜和奴隸。

他們被商紂王臨時拉到了戰場上湊數。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在兩軍即將交鋒之際,

商軍內部突然發生了軍隊譁變,

大量士兵臨陣倒戈,調轉兵器,開始攻打商人。

周武王率領的4萬5000人大軍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大獲全勝。

此時,自知大勢已去的商紂王,登上鹿台,赴火而死。

就這樣,二月甲子日的清晨,商朝大軍覆滅;入夜,商王殞命。

一天之內,中土世界天翻地覆。

對於紂王的焚身而死,後世大都將其理解為一種走投無路的自絕。

其實,按照商人的宗教理念,這是一場最高級的獻祭:

王把自己奉獻給了諸神和先祖,

然後升往天界,來到了諸神的身邊,

接下來,他自然要給叛逆的周人降下滅頂之災。

為了打破這個魔咒,占領殷都後,周武王在殷都周廟舉行盛大的燎祭。

祭品自然是商王朝的人,執行方式是「廢」,

場面過於殘忍,實在無法描述,也建議大家不要輕易搜索。

總之,祭祀現場充斥著祭品的哀嚎和慘叫聲。

周武王就是要讓這些叫聲上達天聽,

這樣諸神才能看到他祭祀的誠意,才會選擇站在周人這邊。

周武王的這次人祭究竟是一次復仇的特例,

還是常態化地接受了 商朝的人祭宗教,我們不得而知。

但毫無疑問的一點是,在翦商的過程中,武王自己也完成了商化。

而真正帶領華夏走出人祭陰霾的人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華夏新生

滅商兩三年後,周武王姬發在失眠和惡夢的困擾中,憂鬱而亡。

繼位的周成王姬誦sòng尚且年幼,

所以西周初期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攝政的。

根據《荀子.儒效》篇的記載,周公旦不僅擁有王的全部權力,

使用王的全套禮儀,甚至臣僚們也都直接稱他為王。

周公旦攝政期間,實行了一系列重要的舉措來穩固周王朝的根基,

比如平定叛亂、拆解商人社會,分封周人諸侯等等。

還有一項非常重要,但完全已經被後世遺忘的舉措,

那就是徹底廢止了商朝的人祭文化。

人祭是一種漫長而頑固的信仰,

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算起,已經延續兩三千年,

商朝更是將其吸收到了王朝制度之中。

想要根除上千年的積習,並不容易。

為此,周公旦所作的第一步就是將殷都徹底抹去。

殷都不僅有眾多商王陵,還有無數的人祭坑,

血腥的人祭文化和殷都聯繫太多。

周公旦將殷都的商人族群拆分,使他們散居到各地,斷絕他們與故土的聯繫。

顯赫的商人貴族則被遷到了關中。

西周初期的都城就在關中的鎬Gǎo,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西安。

把商朝的遺留貴族放在西周統治者的眼皮子地下,量他們也不敢造次。

還一部分頑固的商人不願意離開殷都。

為說服他們搬走,周公旦在河南平原上一個小山環抱、三水匯流的盆地里,

營建了新城,取名「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陽。

殷頑民們被強制遷往了洛邑。

隨後,周人系統而全面地毀滅了殷都。

大火之後, 富麗堂皇的商王宮殿變成了土堆,商王陵墓也被盜掘一空。

這是殷墟M1001墓穴上面的大面積破壞坑的平面圖,

幾乎殷墟王陵區所有的大墓都遭到了這種毀滅性的破壞。

這種程度的破壞只能是官方行為。

接下來,第二步,周公旦要儘可能銷毀一切與人祭相關的文獻記錄,

包括周人曾為商朝四處征伐獵捕人牲的恥辱歷史。

周公旦要做的是徹底抹殺關於人祭的記憶,防止它死灰復燃,

因為忘卻是比禁止更根本的解決方式。

但周公旦不敢燒毀父親周文王留下的《周易》,

不過好在周易內容隱晦,可以將其中記錄的血腥過往強行解釋成庸常的內容。

接著,周公旦開始重新編撰歷史。

在此後的史料中,商人和其他民族沒有任何區別,

歷代商王和宰輔們都仁慈智慧、兢兢業業。

只是末世的紂王喪心病狂,才導致了商王朝的終結。

商人幾百年的血腥暴行都歸於紂王一人,

他負荷著千百萬人的罪孽,被塗抹成了完全喪失理性的瘋子的樣子,

以至孔子的學生子貢都懷疑,關於紂王暴虐的說法是不是後人虛構的。

周公旦還構建出了一套以「天命觀」為核心的世俗道德體系,

指出王朝想要獲得上天的保佑,要做的是行德政,勤政愛民,

而不是為祭祀神明,不斷殺戮。

最後一步,周公旦開始頒布新政令。

禁止人祭當然是新政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宰殺牲畜也不能超過十二頭。

周公旦開始營建洛邑新城時,奠基祭禮只用了兩頭牛。

次日,祭拜土地神,也之用了牛、羊、豬各一頭。

可以說周公旦的新政都是圍繞著「道德」二字展開的。

他制定了種種禮節,希望讓人們學會控制欲望,

把社會規訓的和善、節制、長幼有序。

這些說教和規範形成了種種儒家經書,後來被統稱為「周禮」。

周公旦還以身作則,每次面見年少的侄子周成王時,他都戰戰兢兢如對嚴父。

每向成王表達完自己的意見,或者聽成王說出每句話,

周公都要以頭觸地、長跪稽qǐ首許久。

以至於逐漸長大的成王,和所有青年們一樣,開始萌生叛逆心理,

對這些繁縟禮節和道德說教漸漸不滿。

但周公旦委實無法向侄子解釋,

自己這種對道德近乎病態的依賴是源自年輕時,在殷都的痛苦血腥經歷。

這是他和父親、兄長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痛,已無從向年輕一代談起,

就像兄長伯邑考的真正死因不能再被觸及一樣。

成王20歲時,周公旦退位,成王親政,

此後不久西周將都城遷往了洛陽,

至此,華夏文明終於脫胎換骨,重獲新生。

尾聲

正如視頻開頭提到的那樣,

本期視頻的主要內容以及中心思想都來自於《翦商》一書。

這本書出版於2022年10月,

作者李碩老師本科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博士就讀於清華大學歷史系。

畢業後,李碩老師做過新聞記者,當過編輯,還出版了多部著作。

這本《翦商》絕對是一本你一拿起來就放不下的書,

雖然也有人認為書中的部分論證並不嚴謹,有些主觀,

但這並不妨礙這本書依然可以被視為一部言之成理、邏輯自洽的優秀著作。

最重要的是,《翦商》打破了固有歷史框架,

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審視「商周之變」的全新視角。

今年4月22日,第十一屆春風悅讀榜在杭州揭曉,

白銀圖書獎(非虛構類獎)頒給了《翦商》這本書。

但令人感到心痛和惋惜的是,

3月15日,李碩老師在朋友圈發布消息稱,

自己已罹患重病,即將告別這個世界。

「大塊勞生,息我以死」是李碩老師面對死亡的坦然達觀,

他說,我活著也很少能享受生活,

總忙忙亂亂操心下面寫個什麼,現在總算能休息了。

不知道這期視頻發布的時候,李碩老師是否已經離世,

如果還在和病魔鬥爭,真心希望奇蹟能夠出現,化險為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