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隆堯出土碑刻這樣記載清代蝗災慘狀:「流離載道,室家嗷嗷」

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 發佈 2024-03-05T12:38:04.445762+00:00

縱覽客戶端訊(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記者 張會武 通訊員 潘志方)近日,記者從邢台隆堯縣委宣傳部獲悉,該縣隆堯鎮西甫村一村民在翻修房屋挖地基時出土一通石碑,該碑文字殘缺較多,但主要內容並未缺失,經仔細辨認,發現詳細記載了清代的滅蝗事件。

縱覽客戶端訊(燕趙都市報縱覽新聞記者 張會武 通訊員 潘志方)近日,記者從邢台隆堯縣委宣傳部獲悉,該縣隆堯鎮西甫村一村民在翻修房屋挖地基時出土一通石碑,該碑文字殘缺較多,但主要內容並未缺失,經仔細辨認,發現詳細記載了清代的滅蝗事件。

這塊石碑為青石質,高155厘米,寬58厘米,厚22厘米。碑額題為「義泉濟眾」,碑文在談到一方古井荒廢多年遲遲未能修復的原因時,著重記述了凶荒年份的影響,尤其是嚴重蝗災的侵害和苛政的雙重衝擊為百姓帶來巨大災難。碑文中提到「井堙以來凶荒至,斗米五百,流離載道,室家嗷嗷,朝不保夕」「大旱之後,繼以大蝗」大人小孩全家出動滅蝗,官府對未參加者給予嚴酷刑罰「嚴拿鎖項,如同重罪,叩頭流血,認罰始釋」。在滅蝗過程中官府輪流巡察,嚴加管理「死罵笞楚,殘酷備至。立斃杖下者有之,暍死者有之,歸而死於途、死於室者有之」,記載頗為詳實。

隆堯縣文史學者郭英傑指出,這塊石碑落款時間為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又有「同治庚午(公元1870年)邑庠生公士玉重鈔」字樣,說明這是同治九年對康熙四十九年石碑的重刻。該碑為研究清代災荒提供了罕見的實物史料,具有重要的補史價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