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三大戰役

古木的茶 發佈 2024-03-10T19:50:17.194023+00:00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戰爭,它以協約國的失敗而告終。戰爭期間,英、法、俄三國對德宣戰,從1914年7月25日到1918年11月11日,進行了大小戰鬥共300餘次,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三大戰役。

文|木易

編輯|古木的茶

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戰爭,它以協約國的失敗而告終。

戰爭期間,英、法、俄三國對德宣戰,從1914年7月25日到1918年11月11日,進行了大小戰鬥共300餘次,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三大戰役。

本文主要分析這三大戰役的起因、過程以及結果。文章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探討這三大戰役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希望本文對我們進一步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一定的幫助。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與歐洲的戰況

一戰的起源是歐洲列強之間爭奪勢力範圍和領土,從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年~1918年,這場戰爭經過了兩年的時間,在這期間一共有38個國家參加了戰爭。

戰爭涉及到世界上的四個大洲:歐洲、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因此又被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這場戰爭中,德國和日本作為協約國一方同英法俄等國展開了激烈的戰鬥,英法美等國則作為協約國一方同德國展開了戰鬥。

這場大戰持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犧牲之多都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戰爭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隨著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這場戰爭宣告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協約國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和領土,向德國宣戰。

但是不久之後,德國人就同美國、英國和法國結盟,開始了反協約國的戰爭。1918年11月11日,協約國一方同德國人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德國正式投降。從此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一方的勝利而告終。

1914年8月,德國為了扭轉敗局,開始了擴軍備戰的戰略。到1915年1月時,德國軍隊的人數已經達到了83萬人左右。

4月5日時,德國陸軍總參謀長毛奇決定在俄國的「北方戰線」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擴軍運動;5月21日時,毛奇又決定在英國建立一個新的海外殖民地。

二、交戰雙方的戰略企圖與戰術打法

1914年,在德國爆發了「一戰」的同時,法國也開始了它的「一戰」,由於法國當時是歐洲強國之一,所以它不可能在「一戰」中獲勝,那麼它就只能是在「一戰」中保存實力,並且逐步削弱德國的軍事實力。

而英國當時與德國處於敵對狀態,所以英國是不會參加「一戰」的。但是在1914年時,英國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也同時為了保證自己與德國作戰的需要,也決定對德國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戰爭。

然而這場戰爭與法國所面臨的情況不同,法國當時雖然實力強大,但是它也不會主動挑起戰爭,而是希望與德國進行「和平談判」。

在這場戰爭中,法國的目的是為了通過談判來爭取和平,並且在談判過程中儘可能地削弱德國的實力,使它無法與英國抗衡。而英國是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所以它不可能主動挑起戰爭。

法國的目的雖然是為了和平與德國進行談判,但是它也希望通過戰爭來削弱德國的實力,這樣可以使它在和談時處於有利地位。

但是法國卻低估了德國的軍事實力,認為德國是不可能在短期內戰敗的,所以它才會與德國進行長期的戰爭。

那麼法國又是如何應對德國的呢?法國首先在西線對德國發動了攻勢,並於1915年正式宣戰。之後法國又在東線對德國發起了進攻,即「凡爾登戰役」。在此期間,雙方進行了長達8年之久的戰爭。

三、英德間的拉鋸戰

在英法俄三國對德宣戰的同時,德國也向英國宣戰,協約國對德國人的作戰也開始了。英國軍隊在1914年8月19日占領了挪威,德軍被迫退回到北海南岸。

英法聯軍繼續在北非作戰,直到1917年11月11日。英法聯軍在北非取得重大勝利之後,便把注意力轉向了法國西北部的洛林地區。

這一地區地形崎嶇,有不少沼澤,德軍要想從這裡登陸進攻巴黎,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但德軍統帥部並不打算就此罷休,他們決心集中力量進攻法國南部的洛林地區。

10月20日,德軍統帥部發布命令,要求德國陸軍主力和海軍艦隊於1916年11月18日之前占領洛林。

這一命令的下達,使洛林地區陷入了嚴重的危機,使德軍面臨兩面作戰的危險,因此他們企圖將進攻日期推遲到1917年3月。於是,德軍於1916年11月11日發起了「洛林攻勢」

洛林是法國的重要城市,是一個有眾多河流環繞的港灣城市,其中有一條河流貫穿了整個城市。而德軍的攻擊地點就選在這條河流上。

這條河流叫塞納河,它發源於阿爾卑斯山,在塞納河三角洲匯入諾曼第水道,然後再匯入大海。

1916年11月11日清晨4時左右,德軍第一軍與英軍第四軍在塞納河左岸會師,由於英國第4集團軍已被調往北方戰場,所以沒有參加「洛林攻勢」。

四、比利時戰役與比利時對英德戰爭

比利時地處歐洲南部,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內陸國家。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比利時受到了德國和法國的威脅。

戰爭爆發後,法國和德國都希望比利時能成為其前進基地,但在比利時境內卻有英、法、俄等國軍隊。1914年10月底,德軍進攻比利時。

比利時軍隊頑強抵抗,使德軍無法前進一步。1915年1月6日,德國軍隊占領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1916年1月,德軍為了擴大戰果,開始進攻巴黎。在此期間,英、法兩國組成了法國、英國、法國三國聯軍,對德軍發起反擊。

1916年11月1日,德軍開始進攻比利時,並於12月2日占領了布魯塞爾。至此,比利時完全淪為了德國的殖民地。

在比利時的這次戰役中,英國和法國投入了大量的兵力,特別是法國。根據當時的情況,為了儘快結束戰爭,他們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德軍。

在這次戰役中,英國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一方面是英國積極進行動員工作,另一方面是英國通過海上封鎖阻止了德國對比利時的增援。

1917年10月25日,德國軍隊占領了巴黎。英、法兩國為了避免英、法聯軍向東轉移,在法國南部的加萊地區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會戰。這就是著名的加萊戰役。加萊戰役以德軍獲勝而告終,雙方損失都很嚴重。

雖然加萊戰役以德軍勝利而告終,但是德軍並沒有停止其侵略的步伐,不久便攻入了比利時北部地區。

五、俄奧戰爭

奧匈帝國是歐洲的一個大國,也是當時的資本主義強國。俄國革命後,奧俄兩國的矛盾越來越深,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兩國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奧匈帝國與協約國對德奧宣戰,奧匈帝國首先向德國宣戰,接著英國、法國、義大利也紛紛對德奧宣戰。

在這種情況下,奧匈帝國與俄國的矛盾越來越深。1917年1月2日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俄國發生了「二月革命」,1917年6月30日成立了臨時政府。臨時政府要求與奧匈帝國斷交,並宣布退出協約國一方。

在奧匈帝國退出一戰以後,俄國人對奧地利人採取了報復行動,將俄國境內的奧地利人驅逐出了波蘭。結果奧匈帝國在國內和國際上遭到了雙重的孤立。

六、義大利的獨裁統治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義大利宣布與協約國同盟國無條件投降,退出戰爭。義大利的獨裁統治結束。

在戰爭中,義大利的「三巨頭」的矛盾也逐漸顯現出來,他們是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二世——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亞公主。

1917年10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遇刺身亡。這兩位君主為了維護義大利國內穩定和防止法西斯主義再次崛起,決定對同盟國實行報復行動。

他們向同盟國宣戰,並迅速建立了意屬北非與法屬西非的「地中海聯盟」。不久之後,義大利也宣布退出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七、作者觀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就是這三場戰役,而這三場戰役中又以日俄戰爭和西線戰役為最重要。

日俄戰爭是日本、沙皇俄國兩個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俄國把全部力量投入其中,它對日本實行了「先占領滿蒙」的政策,並在1905—1907年先後對中國東北和朝鮮發動了侵略。

而在西線戰爭中,法國在一戰中投入了大量兵力,卻未能取得勝利,最後不得不以割地賠款作收場。

而一戰的歷史也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只有這樣才能以較小的代價換取較大的利益。

參考文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