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幫派史之光復會:同盟會的前身 孫中山的政敵 蔣介石的試刀石

餘事 發佈 2024-03-28T15:14:06.812855+00:00

這些近代非常有名的文化先驅和革命家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加入過同一個組織。這個組織曾經是浙江人的領導者,卻因老蔣親自下場的一場暗殺而分崩離析。

魯迅、秋瑾、蔡元培、章太炎…

這些近代非常有名的文化先驅和革命家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加入過同一個組織。

這個組織曾經是同盟會的前身之一,後又因領導人與孫中山的矛盾而分裂。

這個組織曾經是浙江人的領導者,卻因老蔣親自下場的一場暗殺而分崩離析。

今天的中國幫派史,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被認作是浙江幫的革命先驅組織,光復會。

1905年,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宋教仁的「華興會」,以及我們今天的主角以蔡元培、陶成章為首的「光復會」,合併成立了「中國同盟會」。

這個同盟會後來推動和領導了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帝制時代。

但相比於孫、黃、宋的高光,原光復會成員們的存在感似乎非常的低。就算是人有名,也很難想到他們曾經加入過的組織。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同盟會成立的五年後也就是辛亥革命爆發的前一年,光復會與孫中山決裂從同盟會中分裂了出去,這也就意味著他們與後來民國的第一大黨決裂了;二是光復會的首腦人物陶成章是被後來的民國頭號人物老蔣幹掉的,光復會也因為這起刺殺案件而解體。說的直白點,在國黨執政時期的民國,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不會有人喜歡光復會的人和故事。

而他們的故事卻又不得不講。

1900年,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其中的沙俄在攻打北京的同時還在東北大肆燒殺。

這一連串變故使得大清朝廷和民間知識分子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搞教育」。只不過大家的目的並不相同。

大清為了增強國力開始在各地興辦學堂,同時推進了對外國文獻的翻譯範圍和力度。

而很多民間的知識分子也通過開設書局、報社和學堂的方式來搞文化教育,只不過他們是以教育為幌子,真實目的是幹革命。

1902年,蔡元培、章太炎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一個叫「中國教育會」的組織,正所謂:「國中志士,鑑於清廷之喪國辱師,非先從事革命不可。但清廷禁網嚴密,革命二字,士人不敢出諸口……彼等咸認惟有從教育著手,才是救國保種之根本。」——《中國教育會之回憶》 蔣維喬

中國教育會成立之後一直非常的高調,這年正好趕上時任大清駐日公使的蔡鈞拒絕保送自費留日的學生赴日學習,中國教育會就帶頭包圍了駐日使館抗議,之後又宣布赴日的學生可以以中國教育會的名義報送。所以這個組織在留日學生群體中的聲望極高。

1903年,因為沙俄拒絕履行從東北撤軍的承諾,想在事實上強占東北。而日本因為也覬覦東北,所以也在大肆鼓吹排俄言論,這讓那些在日本留學的大清留學生們義憤填膺,於是他們自發組織起了一支留日學生義勇軍,並致電時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凱,請命對俄作戰。

這就是著名的「拒俄運動」。

值得注意的是,組成學生軍後,他們除將消息致電給袁世凱外,還同時致電給了中國教育會,以及中國教育會開辦的學校愛國學社。而接到電報的中國教育會,會長蔡元培第一時間就當眾宣讀了電報內容,在場者莫不振奮,紛紛向東鞠躬以表敬意。

除了「拒俄」外,因被定義為非法而改名為「軍國民教育會」的這支學生軍也表現出了極強的「排滿」情緒。他們中的多數人後來都成了「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的骨幹。

而在整場拒俄運動中,無論是浙江省內的輿論風向,還是以蔡元培、章太炎為代表的浙江籍意見領袖的明確支持,以及像龔寶銓、葉瀾、王嘉榘、湯槱等浙江籍學生的「參軍」行為,浙江人都表現得十分積極。

不過真派他們上前線去打沙俄也不可能,於是他們就專注於「排滿」了。其成員後來陸續回國策劃反清活動。其中有一批人尤其熱衷於搞暗殺,自稱暗殺團,章太炎的女婿龔寶銓就是其中代表。

在這樣的背景下,1904年,以軍國民教育會暗殺團為基礎,光復會在上海正式成立。蔡元培任會長,陶成章任副會長。

「光復會」之名,出自章太炎1903年為鄒容《革命軍》一書所作的序:「同族相代,謂之革命;異族攘竊,謂之滅亡;改制同族,謂之革命;驅逐異族,謂之光復。」

這個反清的心思已經昭然若揭了。

再之後,秋瑾、魯迅等我們耳熟能詳的浙江籍名人也陸續加入到了光復會中。

多說一句,關於魯迅是不是光復會成員是有爭議的。魯迅的弟弟周作人雖然認同魯迅和陶成章是非常鐵的哥們,但卻否認魯迅加入過光復會。但魯迅的另一個密友許壽裳則認為魯迅確實是光復會成員,至於他弟弟為啥否認,許壽裳覺得可能是魯迅沒告訴過家裡人。

1905年9月,光復會骨幹徐錫麟創建了大通學堂,這是一所為光復會成員進行軍事訓練以及培養幹部的教學機構。光復會已經在做武裝起義的準備了,籌謀這一切的,正是徐錫麟。

就在1905年,光復會的組織架構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動。光復會與興中會、華興會等團體在日本東京宣布合併,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出任領袖。

合併後光復會大部分成員都加入到了同盟會中,但仍然有部分成員仍以光復會的名義行事,比如前面提到的徐錫麟。

徐錫麟,浙江紹興人,20歲時考取了秀才功名,當然這和蔡元培那種25歲中進士的學霸沒法比,也不會像蔡元培那樣有個翰林院庶吉士級別的官場起步層次。不過此時已年過三十的徐錫麟還想當官,這倒不是他官迷,他是想打入敵人內部,做個像小說《鹿鼎記》中吳六奇那樣的人物,於是他花錢捐了一個道員。本來還打算再赴日本去讀軍校,不過咱們前面說了,清廷已經不允許自費學生去了,就沒能成行。

雖然沒去成日本,但上天卻給了他一個完成夢想的好機會。當時的安徽巡撫是慶親王奕劻的女婿恩銘,他很欣賞徐錫麟,派他這麼個沒有軍旅經驗的人去負責安徽陸軍小學堂的工作。這個安徽陸軍小學堂,就是之前的安徽武備學堂,坐落於當時還是安徽省會的安慶。

1907年,徐錫麟和浙江地區光復會負責人秋瑾商定,相約於這年七月在安徽和浙江同時舉事,然後東西夾擊會師於南京城下。

7月8日,光復會起義軍趁安徽巡警學堂舉行畢業典禮的時候突然發難,本打算全殲安徽省內來觀禮的文武大員,結果只打傷了巡撫恩銘,其他官員包括恩銘都跑了。隨後徐錫麟帶人占領城內的軍械所,不過很快便被清軍包圍,戰鬥僅持續了四個小時這場起義就被撲滅。

徐錫麟被捕,盛怒之下的安徽文武官員想仿照刺馬案的張汶祥例對其凌遲,不過大清這時候已經取消凌遲了,最後改對其用刨心之刑。時年34歲。

另一邊,秋瑾因徐錫麟弟弟的出賣而暴露,但秋瑾拒絕離開紹興,發出了類似於當年譚嗣同「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那般的豪言,隨後慷慨赴死,時年32歲。

也正是因為有了光復會的這些壯舉,也才有了開頭那段電影片段中的對話。

同時,正如影片台詞中所描述的那樣,同盟會和光復會的裂痕也很快出現了。

1907年,大清朝廷希望日本能夠逮捕並引渡孫中山,但日本並不想得罪中國的革命黨勢力,所以就私下跟孫中山說可以給他一筆錢讓他離境,對大清那邊就說把他給驅逐了。

孫中山接受了這個條件,也接受了這筆錢,他很需要這筆錢回到國內謀划起義。

當時負責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是資深媒體人光復會成員章太炎,章太炎希望孫中山能把日方給的捐贈全部留下作為報紙的經費,而孫中山只願意留下一小部分,兩人因此鬧的很不愉快。隨後又有消息傳出,說孫中山和日方達成了秘密協定,這一走就不再回日本了,大家認為孫的這個行為屬於是「背叛革命」。章太炎甚至直接撕掉了掛在《民報》報社的孫中山照片,並和很多激進成員共同要求孫中山辭去同盟會的總理職務。

而孫中山回到國內領導的黃岡和七女湖起義均告失敗,這也讓他在同盟會內的威信大大降低,罷免他總理的聲音越來越大。

隨後,咱們前面說的安慶起義失敗的消息傳來,值得注意的是原光復會成員的態度。

徐錫麟在被抓後有人問他是否為孫文指使,他的回答是:「我與孫文宗旨不合,他亦不配使我行刺。」

看看看看,這是赤裸裸的瞧不上。

其實不光是同盟會對他不滿,黃興在此前因為選擇國旗事宜也與孫也起過比較大的衝突,還曾揚言要退出同盟會。宋教仁也一直覺得孫這個人行事風格過於跋扈,並在這一時期起了另立爐灶的心思,還在這年向孫中山辭去了同盟會中的職務。

所以同盟會成立之初,大家就是貌合心不合的。

1908年,雙方矛盾再次加劇。原光復會事實上的核心人物陶成章準備去南洋籌款,一是為《民報》募集資金,二是為計劃內的江、浙、皖、贛、閩等五省起義籌措軍餉。陶成章也曾像孫中山開口讓他幫忙籌款,但孫中山自一年前回國後已經陸續領導了六次失敗的起義,消耗了大筆經費,實在拿不出錢也籌不到錢了。但這在陶成章看來就是有意推諉。

就這樣,陶成章等原光復會成員開始重新以光復會的名義行事,直到1910年雙方正式決裂。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光復會成員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比如朱瑞,率部光復了杭州,還攻下了南京。李燮和,率軍馳援上海,還救了陳其美。許雪秋,在廣東舉事,攻克了潮汕。等等。

但這些軍事上的表現並未讓他們這個組織更強大,反而招來了忌諱。

1912年1月,陳其美授意老蔣,潛入醫院親手(也可能是買兇)幹掉了正在養病的陶成章。

他死的這年才34歲。

孫中山聞訊後發了通電報給陳其美,誇了一下陶成章的功績,順便督促陳其美緝拿兇手。

「陶君抱革命宗旨十餘年,奔走運動,不遺餘力,光復之際,陶君實有鉅功,猝遭慘禍,可為我民國前途痛悼,法界咫尺在滬,豈容不軌橫行,賊我良士,應由滬督嚴速究緝,務令兇徒就獲,明正其罪,以慰陶君之靈,以泄天下之憤。總統孫文。」)

但怎麼督促啊,兇手就是陳其美派的啊,而且下手的還是他未來連橋啊。

陶成章死後,光復會也失去了它的靈魂。

其成員要麼遭受排擠,要麼加入到其他陣營,甚至還會互相拆台。

比如朱瑞,先是跟了黎元洪,後又投了袁世凱,袁世凱稱帝他都支持,還被封了個一等侯。

又比如蔣尊簋,先是和章太炎、張謇等人新組了一個統一黨,後在派系爭鬥中被迫下野,而逼迫他下台的正是另一個光復會成員朱瑞。最後跟了孫中山,孫中山之後卻又反蔣。

就這樣,這個曾經璀璨但曇花一現的光復會,慢慢消失在里歷史的長河中。

但它曾經發出過的光,始終閃亮。

參考文獻:

《清末浙江學生群體與近代中國》 劉訓華

《同盟會的分裂與光復會的重建》 楊天石/王學莊

《論光復會與同盟會之爭對魯迅的影響》 王彬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