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時期,歐洲人們為什麼會「談性色變」?

古凌 發佈 2024-03-29T15:11:56.239938+00:00

談到性,再談到開放,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歐美國家。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歐美人民在思想上比較開放。不過,這些國家也並不是從古至今都如此。對性的觀念,歐洲國家也同樣經歷過從開放到保守再到開放的過程,在一些特殊的時間,歐洲對性頗有些「深惡痛絕」。

談到性,再談到開放,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歐美國家。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歐美人民在思想上比較開放。

不過,這些國家也並不是從古至今都如此。對性的觀念,歐洲國家也同樣經歷過從開放到保守再到開放的過程,在一些特殊的時間,歐洲對性頗有些「深惡痛絕」。

在中世紀時期,歐洲人就對性存在這樣的負面情緒,對性的壓抑甚至一度到了脫離人性的程度。

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為什麼會「談性色變」?人們對性的壓抑又是具體怎樣的呢?

1、思想起源

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對性的要求並不嚴格。

歐洲國家林立,戰亂較多,統一的情況並不多見。

而人口是一個國家重要的資源,生育率與國家的強弱息息相關。一些國家更注重新生人口數量,而非其增加的方式。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國家的男女關係極其混亂。男女之間沒有婚姻關係或者婚姻關係極其薄弱,對於性的束縛極小。

同樣的,當時對於女性的「貞潔」或「貞操」也並沒有到後世近乎苛刻的地步。

那麼,這樣開放的歐洲是怎麼一步步轉變的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人們思想上的轉變,思想家在其中做出了一些「貢獻「。

最為人們熟識的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曾就愛情發表過自己的觀點。現在的「柏拉圖式」戀愛也是由這個觀點發散開來的。

柏拉圖推崇人的理性,認為精神的滿足要高於肉體的滿足。在其著作理想國中,他也描寫了「禁慾「相關的內容。

在柏拉圖之後,湧現了一批新柏拉圖主義者。他們進一步將靈魂與肉體的關係闡述,認為靈魂迷戀於感官世界,就會被囚禁在肉體中。肉體的感官中自然也包含了性。此時已經有了隱約的對性的不贊同。

羅馬著名學者西塞羅在總結先人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禁欲主義。他認為肉體的快樂是輕賤的,主張節制肉體的快樂,這樣才能追求美德和心靈的美。

其後的羅馬哲學斯多葛派的奠基人塞涅斯也大力宣揚禁欲主義。

在羅馬發展到了幾近衰頹的時期,羅馬的一些哲學家或思想家們,將國家衰退的一部分原因歸於窮奢極欲的生活。

禁欲主義成了他們或是挽救國家的最後稻草,或是避世的一種救贖,從而被大力宣揚。

經歷過羅馬的時期後,禁欲主義得到了思想上的較大發展,其內容的表述也更加清晰。在發展並宣傳的過程中,禁欲主義逐漸在人群中紮根。

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對此有所了解,許多人自發地在生活中實踐,其中也包括他們對性的節制。

2、基督教的發展

可以發現,光靠思想家們的個人影響力,是不足使禁欲主義為所有人所接受並強制執行的。那麼,歐洲是怎麼從禁欲主義發展到全民對性的壓抑的呢?

另一個重要的推手是宗教——基督教。

基督教發源於猶太民族。在最初的教義中,基於猶太民族自身的發展和宗教拓展的需要,它是極力推崇生育的,甚至是鼓勵縱慾來達到多生育的目的。

猶太教的經典《聖經》之中並不避諱對性、對生育的描述,甚至包含了在現在看來屬於亂倫的故事情節(在教義中有明確禁止淫亂)。

基督教在猶太教的基礎上發展,它擯棄了猶太教中一些更具民族性的內容,融合了新的內容,使自身能更具傳播性和「控制性」。

這其中就融入了上文來自古希臘和羅馬時期的哲學思想。禁欲主義完美地融入其中,成為基督教在擴大發展上的一大有力工具。

中世紀的歐洲戰亂頻發,即使是較為統一的羅馬,也處於不斷擴張和抵禦外敵、安撫內亂的過程中。

人們的生活中總是充滿了動盪。而在這樣的動盪中,確定的宗教就成了他們的共同救贖。人們把希望寄託於來生,渴望得到靈魂的救贖。

基督教正是抓住了這一個要害,打入並紮根於平民之中,從而逐漸得到上層階級的認可,並最終達成與各國王室的合作。

如何能夠平息人們對於王室和貴族階級的不滿?如何能夠進一步擴張自己?

基督教提出了禁慾。

一方面,基督教主張讓教眾們壓抑自己的欲望。這樣才能使人得到精神的「純潔「,有機會接近上帝,死後靈魂進入天堂。

這些需要壓制的欲望中,既包含了人們對於物質的欲望,也包含了人們在精神層面的欲望。

物質的欲望壓抑後,民眾積攢下的錢財又被教會以各種名目收歸己用。教會的財富在不斷的積累後到了一個可怕的地步。在一些國家,甚至連皇室都不如教會富有。

為了能夠保證財產的不過度分散,也為了能夠滿足禁慾民眾對神職人員的期待——人們認為神職人員比一般人更接近上帝也更「純潔「,教會在內部人員中也鼓吹禁慾。

兩相結合之下,基督教從內部的人員到信教的民眾,由內而外,從上至下,全都踐行著「禁欲主義」。

隨著基督教的不斷擴張,宗教權力不斷擴大。在部分國家,宗教通過和皇權的博弈,獲得了君主一次次妥協讓渡的權力,權勢一度壓過皇室。

在這些教權大於皇權的國家,君主的命令也許不一定能傳達到每一位臣民,但是宗教的理念是一定被人們了解接受並實行的。

宗教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國家的文化和教育,並以此為基礎,將理念不斷傳播。宗教理念就如同現代的思想教育課一般,是從小烙印在人們精神之中的。

不少人從出生起就接受著教會關於「禁慾」的教育,在之後的生活中也遵照這個規則實行。

3、教職人員和家庭中的性壓抑

禁欲主義之中包含了對性的限制。

最開始,只是對神職人員的性要求較為嚴格。隨著時間的推移,教會出於各種政治經濟目的的需要,也為了迎合民眾,對性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甚至到了與人的本性完全背道而馳的地步。

人們認為「只有那些親身經歷過最高級別的禁慾生活和潔淨生活的人們,才能夠使較重獲得救贖。」

因此,在教職人員的性方面,人們的要求也是極其嚴格。

最初,教職人員能夠締結婚姻,擁有正常的家庭。

之後,教職人員被要求即使結婚也必須過著禁慾的生活,鰥寡的人員則不能再締結婚姻關係。

最極端的時候,則要求教職人員完全沒有性關係,除了正常的教職工作之外遠離女性。一些教職人員必須宣誓與上帝結婚戴上戒指才能開展工作。

羅馬時期的教皇西利斯曾開除過已婚或有家庭的教職人員。即使教職人員的工作表現較為出色,但僅是他們有過性關係便是原罪。

一些修道士為了能夠達到禁慾的要求,不惜離開世俗,居住在遠離人群的山林之中。在這裡,他們能夠遠離女性,不給自己「犯罪」的機會。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修道士都覺得愉悅,大多數修道士都覺得這樣的生活十分艱難。一些修道士表達說修行時腦海里全是女性,甚至連做夢都是婦女與性。

再加上其他禁慾的要求,修道士們在山林中的生活幾乎是完全背離著一個人的本性,極大地摧殘著他們的身心健康。

在教眾家中,對性也很是壓抑。

已經結婚的夫婦之間被說教,除了生育孩子,發生性關係享受其中是一種罪惡。即使是合法夫妻也並不會發生過多的性關係。甚至有教士提倡,如果為了生育的目的,幾年發生一次夫妻生活即可。

宗教觀念認為婚姻是為了避免性慾的泛濫危機社會。人們締結婚姻是為了防止人們隨意發生性關係。

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這時的宗教鼓勵男女雙方展現自己符合社會期待的魅力,也並不禁止愛情。

宗教在將男女的欲望充分挑起之後再進行極端的壓抑,比直接的壓抑來得更加殘忍。無論男女在精神層面上都是保守折磨。

4、對女性的性壓抑與迫害

另外,宗教對性的壓抑,再結合了當時對女性的不平等看待,對於女性的迫害更加強烈。

首先是在宗教內部。他們認為女性與性是關聯在一起的,女性是引誘人犯罪的「原罪」。至於女性的靈魂救贖,並不作為宗教需要著重考慮的內容。

神職人員以身作則,倡導女性奉行獨身主義。著名的教士傑爾森就鼓勵自己的姊妹風行獨身主義。

不僅如此,宗教還修建了許多的女修道院,將大量的適齡婦女送入其中集中起來。這些修道院與世隔絕,數量眾多。

鼎盛時期,女修道院中的適齡女性數量占據了城市整體適齡女性數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在家庭生活中,為了能夠保證婦女的貞潔,不讓她有機會去「犯罪」,人們發明了一些方式來確定她的「絕對純潔」。

比如匪夷所思的認定新婦貞潔的方式:測量新婚前後頸圍大小、安全地踏木製小圓板。

這些物品就包括後世大名鼎鼎的貞操帶。

在這樣極端的壓抑下,不少女性無法宣洩欲望,選擇了以自殘的方式轉移痛苦。例如聖女克里斯汀為了能夠壓制自己的欲望,曾讓人將自己半埋進墳墓之中、吊在十字架上等。

為了能夠轉移在性上的注意力,人們舉行盛大的遊行,用皮鞭抽打自己直到血肉模糊,直到腦海中不再出現任何與性有關的內容。

然而僅是將婦女隔開,或是保證婦女的貞潔,仍然無法阻擋男性對「性」的欲望。

當時的社會普遍認為,女性是「性」的原罪。如果一個女性激起了她人的欲望,那麼她一定是帶著「罪惡」的。

這些帶著「罪惡」的女性被歸類為「女巫」。

女巫的的判定並沒有標準,唯一的解釋權在教會。教會判斷女巫的標準千奇百怪,其中一項就是使人產生被教會死死壓制的「性」的欲望。

什麼程度才算是使人產生欲望?教會對性的壓抑發展到極端時,認為只要人的腦海中產生了關於性的想法,就是在「犯罪」。

在這項標準下,任何女性都有可能因被教會判定或因被人舉報而成為一名女巫。她所犯的錯不再自身,而在於無法捉摸的男性的想像中。

對於這些被懷疑的女性,甚至並不需要太過有說服力的證據,僅需一個輕薄的懷疑,或者是一個說服力並不強的證據。甚至,只要她的行為區別於一般的女性,她就有可能遭到被稱為「女巫」的污衊。

而這些被認為是女巫的女性無論她是否承認都會遭遇教會的嚴酷懲罰。

教會對著些被指控的女性先是施以酷刑。女性如果拒不承認,就會被判定為是異教徒,等待她的是牢牢捆綁的十字架和熊熊燃燒的烈火,或者是類似「鐵處女」一般的凌遲之刑。

女性如果經受不住酷刑招認了,那也並不會減輕對她的懲罰,等待她的是絞刑或斬首。

發展到後來,女性只要被指控為女巫就必死無疑。

教職人員有自己的一套邏輯:如果私生活混亂即於魔鬼有來往,否則便是在偽裝;如果受到審訊時害怕就是心虛,鎮靜則是撒謊成性。

如果為自己辯白就是狡辯,沉默則是默認……即使是眼珠的一個轉動,呼吸偶爾的加快,都是她的罪證。

在對性的極端壓抑下,幾乎所有人的心理都存在問題,整個社會也不時出現一些變態的行為來轉移對性的注意力。

這段時期,對性的壓抑有多嚴苛,之後的反彈就有多劇烈。

文藝復興毫不避諱對性的描寫,在文學、繪畫、音樂中張揚地展示著對女性的熱愛,對人性的推崇。例如文藝復興時期流傳下的許多名畫,對於女性的身體描繪得十分優美。

參考資料:

[1].《西方文化的傳統與演進》

[2].《基督教文化與西方文學傳統》

[3].《新編劍橋中世紀史》

[4].《學史之道》

[5].《世界文明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