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如何劃分縣區的?從清朝的行政區劃變動,看朝代的起伏變遷

惠然觀史 發佈 2024-03-30T05:28:29.455680+00:00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帝制朝代,在行政區域的劃分和地方治理上,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清朝的前期,我國的疆域非常遼闊,如同一片海棠葉,管理如此遼闊的疆域需要有科學的行政區劃體系來維持。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帝制朝代,在行政區域的劃分和地方治理上,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清朝的前期,我國的疆域非常遼闊,如同一片海棠葉,管理如此遼闊的疆域需要有科學的行政區劃體系來維持。

因此,研究清代的行政區劃,對於我國疆域的管理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清代縣級行政區劃調整的模式

清朝的行政區劃分為省、府、直隸廳、直隸州以及縣,因為朝廷命官當中品級最低的官員就是縣令。

縣制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經過戰國的發展,秦國商鞅變法之後迅速普及,秦朝建立後,郡縣制在中國歷史上就沒有消失過。

直到現在,縣制仍然是我國最穩定的基層行政區劃和地方治理的核心單元。

從1644年滿清入關之後,建立起全國性的統治開始,到中華民國建立,清朝統治中國268年。

在入關之後的四十年間,也就是順治和康熙兩朝,清朝對全國100個縣級行政區進行了122次調整,其中大多數集中在西南地區。

隨著康熙朝收復台灣、平定三藩之後,清朝疆域才算穩定。在內地開始推行省制管轄下的府廳州縣,東北實行軍府制,西藏地區實行朝廷管轄下的政教合一體制,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

清朝時期的行政區劃隨著對疆域的擴充和穩定進行了一些調整,大體上是順治朝消滅南明之後,全國劃分為15個省,康熙朝劃分為18個省,雍正朝集中對省以下的縣進行調整,乾隆朝時期加強對新疆和西藏的管轄,領土面積達到了極盛時期。嘉慶朝時期全國的行政區劃調整基本完成。

鴉片戰爭以後,列強入侵,清朝失去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並且在光緒朝,新疆和台灣相繼建省,東北地區也分為奉天、吉林和黑龍江三省,此時,省的數量達到了23個。

除台灣省割讓日本之外,直至清朝滅亡全國行政區劃再無改變。

根據統計,清末縣的數量較清初相比,增加了229個。並且清末時期地方行政層級已經形成了省、府、縣三級。

清代的縣級行政區劃的調整,主要是總督和巡撫的提議,然後朝廷進行批准。督撫制度是清朝縣級行政區劃的保障。

一般情況下,清朝的縣級行政區劃的調整模式主要有九種,分別是析分、合併、同級變更、升級、改隸、遷治、變更名稱、新設、裁撤。

比如雍正二年,蘇州府分縣「蘇州府長洲分縣曰元和,……崑山分縣曰新陽」。

二、清代縣級行政區劃調整的時空變動

清雍正年間,完善了縣級區域的管理體系。

雍正乾隆兩朝,由於國內相對比較穩定,沒有發生比較大的戰亂,對於內地的行政區劃的變動並不明顯,有較高的穩定性。

可以看出,行政區劃的變動和社會穩定是由緊密聯繫的,兩者呈正相關的狀態。

單就縣級行政區的數量而言,根據對史料的統計和分析,清朝和明朝相比,雲貴川三省時期明朝共管轄有152個縣,而清末時期三省管轄282個縣,增加了將近一倍。

其中的原因,不僅有清朝統治的疆域比明朝要大得多的原因,還有清朝在西南地區裁撤了土司制度,建立了流官,調整了一些行政區劃,縣的數量也會因此增加。

在時空變動方面,順治康熙年間,全國的縣級行政區劃調整數量為35個,其中以裁撤和合併居多。雍正時期新設縣的數量為154個,全國縣的數量為225個。

乾隆嘉慶年間新設縣級行政區劃為83個,改隸為63個。道光至同治年間,縣級行政區劃調整比較穩定,僅有五十多次。光緒宣統年間,縣級行政區劃調整數量為206個,其中析分81個縣,新設143個縣。

整體上清朝對於縣域調整還是呈現前期晚期較多,中期較少的情況,這和當時國內的社會動盪是分不開的。

三、清代縣級行政區劃調整的影響因素

對於縣級行政區劃的調整,首先影響最大的因素就是政治安全和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統治。

對於有些戰略要地,朝廷對於該地區的建設和開發最為看重。

比如直隸朝陽縣改為朝陽府,是由於朝陽處於直隸、東北以及蒙古地區交匯的戰略要地,史料記載其「邊荒遼闊,右蔽承德,左翊錦新,控制東協,形勢最重。」

即使這裡人口稀少,並不密集,但是由於戰略位置的關係,會對行政規划進行調整。

西南地區將土司制度廢除,改為朝廷指派流官治理也是為了促進中央對這一地區的有效管轄所實行的一項措施。

清朝時期為了鼓勵官員能夠對邊疆地區和偏遠地區的治理,有意提升邊疆偏遠地區的州縣等級,這也是促進邊疆地區治安穩定的舉措。

其次對於行政區劃調整的影響因素是自然地理環境以及自然災害。

比如在清乾隆二十二年,漳河發生水患,導致直隸魏縣城牆被水衝垮,直隸總督方觀便向朝廷上奏裁撤魏縣,獲得批准後,原魏縣被劃歸大名、元城兩縣管轄。

黃河水患影響了其流域各省縣域的遷治,比如河南考城、山東齊東等地。

最後的影響因素是戰爭動亂和邊疆的外患,這一因素對於行政區劃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清朝在順治康熙年間,由於戰亂不休,四川省人口銳減,從明末500萬人口銳減至清初的50萬人口,因此清政府在四川裁撤與合併州縣不計其數。

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對中國進行了無休止的侵略,沙俄更是奪去了海參崴、外興安嶺、新疆等大片土地,使得清朝疆域進一步縮小。

光緒朝為了加強對邊疆的管控,開始對邊疆地區進行行政區劃的調整,比如將台灣府改為台灣省,東北地區劃分為三個省,並且璦琿、琿春、呼倫、黑河、隨緣、延吉等邊疆地區的縣級行政區成立,此時的行政區劃調整更多的是出於國防方面的考慮。

此外,清朝的縣級行政區劃調整也和皇帝的執政方略有很大的關係。

康熙時期開疆拓土,平三藩,收台灣,統一蒙古各部,國內基本實現了穩定發展,因此對行政區划進行了大範圍的調整。

雍正時期對南方進行改土歸流,設立直隸地區,主要是加強對地方的行政管理。乾隆時期對新疆、西藏的統治進一步加強,然後對這一地區進行行政區域的劃分,鞏固統治。

嘉慶之後,清朝開始衰落,皇帝對地方的管理也是墨守成規,沒有有效的建樹。

晚清時期對於行政區划進行調整也是面對內憂外患而做出的被動調整,但是對於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而言,收效甚微。

結語

行政區劃的調整,只能作為維護朝廷對地方實行有效統治的手段,最根本的因素還是人心,當清政府失去民心,及時再科學的行政區劃也無濟於事,辛亥革命後各省紛紛宣布自治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是從整體上看,清朝的縣級行政區劃還是比較科學合理的,層級明確,因地制宜,值得肯定。


參考文獻

《清史》

《清實錄》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百年清史研究史》

《政區改革與政府運作》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清代州縣行政研究》

《清代縣制研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