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後期,為何會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

縱橫五千年 發佈 2020-03-14T11:29:58+00:00

看過《三國演義》的應該都了解,劉備在創業階段,先鋒都是趙雲這樣的猛將,可是到了蜀漢後期,姜維北伐時,能力不強的廖化居然成為先鋒。

看過《三國演義》的應該都了解,劉備在創業階段,先鋒都是趙雲這樣的猛將,可是到了蜀漢後期,姜維北伐時,能力不強的廖化居然成為先鋒。所以人們常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其實,這句話反映了歷史上蜀漢後期的一個嚴重的問題,這就是人才凋敝,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局面呢?

人才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所以自古以來,統治者都注意延攬人才。三國時期,曹操提出「唯才是舉」的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從而削平北方群雄,開創了曹魏的江山。孫氏兄弟占據江東,靠的也是吸收各方人才。至於兵微將寡的劉備,那更是靠著招賢納士,占據益州地區的。

劉備對待人才的態度,遠遠超過曹操、孫權,「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劉備還禮賢下士,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終成帝業。不過到了蜀漢後期,人才凋敝,擔任軍政要職的,居然還是蔣琬、費禕、廖化、張翼這些人,而魏國人才濟濟,鍾會、鄧艾、杜預已經擔任要職。

人才凋敝是蜀漢政權衰亡的一個重要原因,那麼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才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種尷尬局面的?首先,存在著一個客觀原因,蜀漢政權國狹人少。蜀漢的控制區域主要是四川、貴州、雲南大部,以及陝西、甘肅南部地區,這裡人口並不多,到蜀漢滅亡時,還不到百萬之眾。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主觀原因,那就是蜀漢的人才政策存在問題。粗略劃分的話,蜀漢政權由兩類人士構成,其一是外來的,其二是益州本地的;如果細分的話,可以分為三類:其一、劉備帶領的荊襄人士,赤壁之戰後,「荊楚群士,從之如雲」;其二、跟隨劉焉父子入川的東州人士;其三,益州的本土豪族。

在這三類人士中,劉備的嫡系,或者說蜀漢政權的最高層是荊襄人士以及部分東州人士。在蜀漢四相中,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都屬於荊襄人士。《三國志·蜀書》中所立傳者有五十九人,其中荊州人士有二十七人之多。而益州當地的土著則一直受到壓制。

蜀漢時期,沒有一個益州人士擔任過丞相、大將軍、錄尚書事的職務。蜀漢的五十九位人物中,只有十九人為益州本土人士,他們擔任的職務通常是郡守、將軍、諫議大夫,沒有一個人進入過蜀漢的最高決策層。這反映了蜀漢的用人政策是重要荊襄、東州人士,打壓益州土著。

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連年不斷的戰爭,昔日的荊襄人士不斷死亡,又沒有新人接替,加上他們不肯提拔、使用益州本土人士,所以才會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情況。當鄧艾大軍兵臨成都時,朝中的益州人士紛紛站了出來,極力主張投降,劉禪無可奈何,只得投降。

參考資料:1.《三國志》;2.《資治通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