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水煮油煎」——打一東營美食

東營網 發佈 2024-01-18T18:40:53.492215+00:00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黃土高原奔流而下的黃河水中,擁有著席捲了半個中國的泥土之精華,「黃河母親」孕育出的東營美食選材廣泛,煎、炸、燉、煮等做法可千變萬化,但道道是最經典的味道,贏得了眾多食客的喜愛和熱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黃土高原奔流而下的黃河水中,擁有著席捲了半個中國的泥土之精華,「黃河母親」孕育出的東營美食選材廣泛,煎、炸、燉、煮等做法可千變萬化,但道道是最經典的味道,贏得了眾多食客的喜愛和熱捧。

  以利津水煎包為例:因製作工藝中有「水煮油煎」這一工序,加之工藝成熟於利津,故名為利津水煎包。利津縣自古以來為移民寬鄉之地。建縣於金明昌三年(1193),其前身為東津古渡,是為商旅繁華所在。約在光緒年間,煎包這一小吃傳入利津,先是利津城西南半壁店子劉姓人家所經營,後在利津較大集鎮出現。1916年,利城西街劉明遠、劉鳳崗父子的「茂盛館」開張,特聘鹽窩鎮專營煎包的尚樂安來店合作經營煎包。「茂盛館」座落於利津縣城西街庠門首路南,周圍酒肆茶館店堂林立,逢集日、廟會更是人流如潮,為以後水煎包的不斷改良以至揚名創造了條件。

  1919年劉鳳崗掌作「茂盛館」。迫於生計,聰明好學的劉鳳崗對傳統煎包工藝進行了一系列改良。先是用發酵的面做包子皮,使包子形體增大,口感鬆軟。接著他又對面的發酵技術進行了改良,由酵母發麵改為「老面」發酵法。不久他又發明了「搭面水」這一關鍵技術,「水煮油煎」名副其實。同時對包子餡的配料及製作在傳統的基礎又進行了大膽改良創新,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味。民謠「劉鳳崗,開了張,別家的包子不吃香」便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劉鳳崗經營水煎包數十年,以個大餡足味道濃郁純正而成為正宗且以口碑傳之後世,先後入利津縣誌、利津文化挖掘叢書、《西街村志》等有關典籍。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黃河口的酒店、飯館多以利津水煎包為主打麵食,而專營水煎包的飯館則無處不在,常冠以利津正宗為榮。而今的茂盛館坐落於利津縣鳳凰大道,由劉鳳崗的女兒劉秀娥經營,劉秀娥現已將水煎包製作技藝傳給兒子王強,是為第四代傳人。
  2007年8月,利津水煎包的傳統手工技藝被評為東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6年3月,被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4年11月,利津水煎包在獲得東營市十大菜點之後,又獲得山東省商務廳舉辦的「美食山東——十大特色家常菜大賽」金獎。
  田園牧歌,黃河味道。色香味俱佳,肉質鮮美,膏滿黃肥的黃河口大閘蟹;「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廣饒餚驢肉;脊背金黃,腹部銀白,鱗含脂肪,肉細嫩,味鮮香的黃河刀魚;醇香入骨,酥脆可口,味重不膩的史口燒雞;彈韌不粘、氣味甘醇清香的黃河口大米……吃一口,便解了鄉愁。

來源:東營網-東營日報

記者:王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