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十六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五個國號為「涼」的割據政權?

鬼說歷史 發佈 2024-03-02T19:07:13.152973+00:00

東晉十六國有一個有意思的歷史現象:很多割據政權的國號是相同的。更奇怪的是,十六國里被使用次數最多的國號不是「燕」、「秦」、「趙」而是「涼」,共有五個(前涼,後涼,北涼,南涼,西涼),是為「五涼」。那麼東晉十六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五個國號為「涼」的割據政權呢?

東晉十六國有一個有意思的歷史現象:很多割據政權的國號是相同的。更奇怪的是,十六國里被使用次數最多的國號不是「燕」、「秦」、「趙」而是「涼」,共有五個(前涼,後涼,北涼,南涼,西涼),是為「五涼」。那麼東晉十六國時期為什麼會出現五個國號為「涼」的割據政權呢?

永寧元年(301年),張軌出任西晉涼州刺史護羌校尉。西晉大亂之後,涼州刺史張軌的地方獨立性越來越大,但張軌本人一直忠於西晉。西晉滅亡的前幾年,張軌去世,將官位傳給兒子張茂。「永嘉之亂」後,張茂一方面繼續向西晉稱臣,一面逐漸發展成為了割據政權。

西晉滅亡後,張茂之子張寔名義上向東晉稱臣,但實際上已經成為割據政權。建興六年(318年),張寔決定不使用東晉年號,後世則將張寔不用東晉年號的決定視為實際上建國的標誌。因為張寔是涼州刺史(後被劉曜封為涼王),所以張寔的割據政權被後世稱為「前涼」。

此後前涼一面與中原的前趙、後趙、前秦周旋交戰,一面向西發展,其疆域巔峰時遠達現在新疆吐魯番地區,是一個在新疆設置郡縣的政權。涼王張重華去世後,前涼陷入內鬥,國力衰退。建元十二年(376年),前涼之主張天錫向前秦天王(皇帝)苻堅投降,前涼滅亡。

前秦在「淝水之戰」崩潰後,前涼舊地也是烽煙四起,從西域凱旋的前秦大將呂光趁機占據了前涼舊地。大安元年(386年),呂光自稱大將軍、涼州牧,正式在西北割據。大安四年(389年),呂光稱三河王。龍飛元年(396年),三河王呂光稱天王,國號「涼」,史稱「後涼」。

龍飛二年(397年),後涼建康太守段業和沮渠男成、沮渠蒙遜造反。沮渠兄弟推舉段業為主,割據後涼北部。就在同一年,臣服於後涼的禿髮烏孤自稱大部督、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割據後涼南部。後世將段業的割據政權稱為「北涼」,禿髮烏孤的割據政權稱為「南涼」。

隆安二年(398年),後涼西部的地方勢力舉李暠為寧朔將軍、敦煌太守,起兵反對後涼並向段業稱臣。龍飛四年(399年),呂光去世,後涼隨即因為內亂而崩潰。咸寧二年(400年),李暠稱涼公,史稱「西涼」。神鼎元年(401年),沮渠蒙遜殺死段業,成為北涼之主。

弘始五年(403年),呂隆向後秦投降並率百官遷居後秦都城長安,後涼滅亡。嘉平七年(417年),禿髮傉檀敗給了西秦,南涼滅亡。玄始十年(421年),北涼滅亡西涼。太延五年(439年),北魏攻占北涼都城姑臧。和平元年(460年),柔然攻破高昌,北涼徹底滅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