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的探詢——淮揚美食的「前世今生」

光明日報客戶端 發佈 2024-04-10T01:09:31.903230+00:00

日前,世界美食之都揚州宣布中國淮揚菜博物館建成在即,引起了不少人的興趣和關注。同為世界美食之都的淮安,也因淮揚菜而同享榮耀。淮揚菜究竟有何魅力,可以托舉兩座美食之都?《中國淮揚菜志》一書,為我們解答了這個困惑。

日前,世界美食之都揚州宣布中國淮揚菜博物館建成在即,引起了不少人的興趣和關注。同為世界美食之都的淮安,也因淮揚菜而同享榮耀。淮揚菜究竟有何魅力,可以托舉兩座美食之都?

《中國淮揚菜志》一書,為我們解答了這個困惑。本書共分《沿革》《名菜》《名點》《宴·廚·店》《拾遺》5卷,全景展現404道風味名菜、323道風味小吃、148套風味名宴、388位古今名廚、365家名企名店,客觀反映淮揚菜傳承的歷程、當下的發展、未來的願景,是一部富有江蘇特色、文化內涵、學術價值、現實意義的淮揚美食文化百科全書。

眾所周知的是,1949年的「開國第一宴」,以淮揚風味菜點為主,菜品質樸、清鮮、醇和,此後的多次國宴,都曾選用淮揚菜。不僅如此,外交部駐各國的使領館中,也一直有淮揚名廚掌勺;中外文化交流的場合里,往往都少不了淮揚菜這位舌尖上的「外交官」。

「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

春秋戰國時期的南味菜餚,奠定了淮揚菜的基礎。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北上伐齊開鑿邗溝溝通淮水,以此為標誌,運河文化開端,奠定了淮揚菜的空間格局。秦漢時期,南北交流增多,確定了江淮地區延續至今的種植結構。及至六朝,在「飯稻羹魚」的膳食結構基礎上,從北方遷來的豪門貴胄帶來的奢華之風,使得淮揚菜在崇尚清淡的基礎上更為精細,淮揚菜的食風逐漸形成。

隋唐兩宋時期,揚州縷子膾、蘇州玲瓏牡丹鮓等為淮揚菜餚贏得「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譽。

晚唐五代時期的淮揚名菜,用鯽魚肉與鯉魚子,裹上碧筍或菊苗做成。《清異錄》云:「廣陵法曹宋龜造縷子膾,其法用鯽魚肉、鯉魚子,以碧筍或菊苗為胎骨。」日本、韓國的生魚片,也常用魚子來做,其意趣與縷子膾如出一轍。

兩宋時,市民階層產生,民族融合與交流增多。此時也可被看作「顧淮揚菜的士大夫時代」,歐陽修知揚州時,首開揚州文宴先河;著名詞人秦觀鍾情淮揚美食,並與蘇軾等人多有唱和之作。

元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的繁榮、長江的發展以及東部臨海的地理交通和商業貿易等得天獨厚的條件,促進淮揚菜向四方皆宜的特色發展,並在海內外擴大影響。《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了不少今江蘇地區的風土人情和飲食風貌,甚至還記載了遊船宴。

近代以來,幫口興起,淮揚菜的淮揚、金陵、蘇錫、徐海四大風味由此形成。1987年以後,隨著國內菜系之說的流行,淮揚菜按照其自身的風味體系,被分為淮揚、金陵、蘇錫常、徐海四個地方風味。淮揚風味以揚州、淮安為中心,以大運河為主幹,南至鎮江,北至洪澤湖、淮河一帶,東含里下河及南通等沿海地區,是淮揚菜系覆蓋面積最大的地方風味。

經過漫長的醞釀與發展,淮揚菜品驚艷眾人。

「軟兜長魚透骨鮮。」淮安軟兜,又名軟兜長魚,成菜後魚肉純嫩,用筷子夾起,兩端下垂,猶如小孩胸前的兜肚帶,故名。古法汆制長魚,將活長魚用布兜扎,放入帶有蔥、姜、鹽、醋的沸水鍋內,汆至魚身捲曲,魚口張開時撈出,取其脊肉烹製。

與軟兜長魚合稱「淮炒兩峰」的是白炮蝦仁。此菜烹製關鍵在於前期加工和用火精準。主料為洪澤湖和二河的大青蝦,先將活蝦浸於蔥薑汁中令其飽飲,再擠蝦仁。經熱鍋無火(或微火)炒出,蝦仁潔白如珠,味極甘鮮,食之難忘。

「三禽一簋世無雙,鶩套家鴨鴿內藏;層出不窮嘗異味,樓頭放鶴忘回鄉。」淮揚三套鴨的美味,傳奇至今。這道菜是淮揚廚師創作靈感與高超技藝的完美契合。這是一道冬令時菜,將家鴨、野鴨、菜鴿分別整料出骨,層層相套製成。清代的美食著作《調鼎集》中介紹:「肥家鴨去骨,板鴨亦去骨,填入家鴨肚內,蒸極爛,整供。」後改兩套為三套,增加野味,蒸改燉燜,風味更勝一籌。製作時先將菜鴿焯水,之後頭朝外套入野鴨腹中,在鴿鴨之間填火腿片和筍片,再入沸水焯,焯水後,同樣頭朝外填入家鴨腹中,兩鴨之間再填火腿片與筍片,以大砂鍋盛裝燉燜。成品肉質酥爛,形態完整,家鴨肥嫩,野鴨鮮香,菜鴿鮮嫩。

淮揚菜用料考究,製作精細,清鮮而不寡淡,細品餘味悠長,溫和之中不乏新意,由此才成為「天下之至美」。

淮揚地方風味以外,金陵風味、蘇錫常風味、徐海風味各具特色,《中國淮揚菜志》的《名菜》《名點》兩卷,對淮揚菜的不同風味進行了細緻區分和講述;饕餮食客們不僅獲得一份「江蘇最全淮揚菜點食單」,更可從中意會菜餚名點背後的典故傳說、美食佳話。

淮揚美食的文化密碼

「春有刀鱭,夏有鮰鰣,秋有蟹鴨,冬有野蔬」,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提供了豐饒的物產。尤其是湖鮮河鮮,四時節令,各有特色。蘇州人口頭常說「不食不時」,應季蔬食便是這潤澤魚米之鄉最豐厚的饋贈。前面介紹到的白炮蝦仁,正是因為原料運到北京後,青蝦不夠鮮活,從而錯過了「開國第一宴」的亮相。

鰣魚為長江特產,其味鮮美肥腴,其肉細嫩。清代的兩淮鹽政阿克當阿,在每年四月長江鰣魚上市時,會派人乘幾條小船,張網於焦山急流之中,在船上置辦柴草鍋釜,捕得魚後,立即加工烹煮,待到小船回到揚州,恰好魚熟味香。這第一口鮮,哪怕皇帝也未必品嘗得到。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細的刀工和高湯工夫為食客們提供了極致的體驗。

松鼠鱖魚和文思豆腐,是淮揚菜刀工精湛的典型代表菜品。文思豆腐製作講究,製作時,要先將豆腐表面的老皮削去,再一刀刀地豎著切片,順勢用刀一抹,呈階梯狀,再將豆腐切成細絲,放入水中。成菜軟嫩清醇、湯鮮味美、入口即化。看過《舌尖上的中國》的朋友們,一定對淮揚廚師的刀工讚不絕口。將柔軟的豆腐切成髮絲樣的細絲,考驗的不僅是手上工夫,而是心手合一的配合。普通人想要完整地將柔軟脆弱的內酯豆腐從盒中取出,恐怕都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情。《中國淮揚菜志》一書介紹了這道菜的起源,根據李斗的《揚州畫舫錄》和《調鼎集》的介紹,文思豆腐是清代乾隆年間一位名叫文思的僧人創製的,這「以藝體道」的精神追求,讓人不禁對淮揚名廚心生讚嘆。

清湯火方是淮揚菜吊湯工夫代表。清代朱彝尊的《食憲鴻秘》載有煮火腿,先蒸後燒而成,以湯汁清醇、火腿酥香著稱。製作時用老母雞加火腿腳爪煨燉成老雞湯,經骨料、紅料、白料三次吊制。火方選用金華火腿或如皋火腿的上腰峰部分,雞清湯以火腿、雞為主料烹製。將火方放入砂鍋,竹箅墊底,加調料和清水,中火燒沸後小火燜至七成熟。晾涼後在肉麵、肉皮剞方格,放入湯盤,加滿清水,加紹酒,上籠蒸。換清水復蒸,潷水後換雞清湯,重複兩次,蒸至酥爛。取出火方蒸碗,潷去湯汁,放上冬菇片、冬筍片,舀入燒熱的雞清湯。

最能體現淮揚菜文化博大精深的是淮揚宴席,它成宴早、底蘊深、規格高、種類多,尤以主題鮮明、禮儀規範、饌列珍饈、風味獨特著稱於世,在中國宴席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唐代揚州在杏花時節舉辦過「爭春宴」,歐陽修在揚州為官時,有「荷花宴」。明清時期,太湖、瘦西湖、秦淮河等地盛行船宴。清代出現了滿漢全席。民國時期,南京成為中國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淮揚風味頗為流行。此外,西遊記素齋宴、紅樓宴等,則是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復原、創新而成。

作為公認的極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化元素之一,淮揚菜成為向世界傳播美食文化的典範。《中國淮揚菜志》一書的編寫,深入挖掘淮揚菜的歷史文化因素,為進一步傳承與發揚其中的人文價值積累了寶貴而豐富的資料。(作者系鳳凰出版社編輯)

《中國淮揚菜志》(一函五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