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文化|河南同盟會「四友」後裔百年後首次聚會

汴梁城下 發佈 2024-04-27T03:26:09.668752+00:00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創立同盟會,時任開封中州公學學監的暴質夫與張宗周便率先加入,和他們同時加入同盟會的還有郭仲隗,韓經亞等,當時人稱「四友」,是河南同盟會的最早成員和中堅力量。

3月3日,河南同盟會「四友」後裔聚會,此時距「四友」中的兩位犧牲已經整100周年。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創立同盟會,時任開封中州公學學監的暴質夫與張宗周便率先加入,和他們同時加入同盟會的還有郭仲隗(又名燕生,新鄉縣人),韓經亞(又名立綸,博愛縣人)等,當時人稱「四友」,是河南同盟會的最早成員和中堅力量。

2023年3月3日,郭仲隗後裔郭力、韓經亞後裔韓磊、暴質夫後裔暴永成、張宗周后裔張川相聚在滑縣暴家祠堂。中原地方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梁濤全程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暴質夫後人暴永成介紹:暴質夫(1883—1923),名式彬,字質夫,性格剛毅,作風穩健,才學兼優;河南省滑縣南暴村人。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暴質夫、張宗周與韓經亞共同響應,和沁陽反清武裝多次襲擊清軍。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暴質夫和張宗周都當選為河南省議會議長,二人在議會中大力宣傳三民主義,研討革新政治。暴質夫在孟縣和陝西渭南縣任職期間,為官清廉,政績卓著,孟縣人稱其為「暴青天」。張宗周也當選為國民黨河南支部評議長。

1914年,袁世凱強迫國會選自己為大總統,並解散了國會,並於次年復辟帝制。暴質夫、張宗周又積極參加「中華革命軍豫陝聯軍」,在河南南部一帶開展武裝反袁護國鬥爭。袁世凱死後,1917年,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國會。他二人又在孫中山的直接指示下參加護法鬥爭,計劃在南陽起義。張宗周被南陽鎮守使誘殺,年僅32歲。

1920年孫中山在廣州重組軍政府後,暴質夫曾先後任馮玉祥的河南省善後總局局長,張鳳台的省長會署秘書長。1923年,暴質夫被委任為兩湖宣撫使,準備北伐時,忽然病倒,後死於上海寶豐醫院。孫中山專門派人將其靈柩護送回原籍滑縣安葬。

為了紀念暴、張二人的革命業績,1924年,於右仁、胡景翼、張鍅、楊虎城、鄧寶珊、王制文等15人倡議為他二人修建陵園。由豫北同鄉好友郭仲隗、韓經亞募捐集資在新鄉衛河之濱耕地30畝興建了暴張公園,公園主要建築紀念堂內有暴、張二人遺像及遺物展覽,紀念堂後建衣冠冢、碑亭及紀念碑,現僅存暴張紀念堂。

張宗周后人張川介紹:張宗周(1885~1917年),名希聖,字宗周。濬縣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考取庠生,後肄業於濬縣英文學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到開封,先後執教於河朔中學、河南省立優級師範。他與私立中州公學學監韓經亞、教習暴式彬是密友,常為內憂外患,-無日而憂心。其時,同盟會影響日益擴大,留日豫籍學生創辦的《河南》、《豫報》等革命刊物在河南很有影響。

1913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公然撕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解散議會,消滅異黨。河南省議會及參、眾兩院國民黨籍議員除自首變節者外,無一不受到通緝。張宗周與暴式彬、韓立倫避於博愛縣西王封韓家,繼續從事反袁活動。他們在豫晉交界處葫蘆寺挖掘了窯洞,隱蔽年余。後籌措到一批武器,準備發動起義。當武器運至博愛縣清華鎮西關時,消息泄露,當地駐軍出動一營兵力盤查。張宗周隨即轉移武器,疏散人員。敵一無所獲,便將韓家洗劫一空。

1917年7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樹起 旗幟,張宗周赴廣州參加 運動。因廣州新軍閥從中破壞,運動很快失敗,張隨孫中山到達上海。不久,奉命回豫,謀劃南陽起義,並至南陽鎮守使吳慶彤部,策動該部反正,事泄,以「亂黨」罪被捕殺,年僅32歲。

為紀念張宗周,1932年濬縣人民在城內小姑山為他建立了紀念祠。

郭仲隗後人郭力介紹了郭仲隗紀念館的建設情況,並接受了暴家贈送的孫中山題寫的「又弱一個」碑文拓片,表示要把這幅珍貴的拓片放到郭仲隗紀念館裡邊,見證同盟「四友」的友誼。

供稿:郭力先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