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晚年坦言:殺楊宇霆之前我從不迷信,殺他後我不得不信

百態人間錄 發佈 2024-04-27T07:20:23.219448+00:00

這枚銀元可不普通,在它身上關係著一個人的命運。楊宇霆在張作霖死後權力嚴重威脅到了少帥張學良。張學良足足拋了六次,結果是一樣的:除之。

晚年的時候張學良坐在椅子上手裡拿著一枚銀元仔細打量。

這枚銀元可不普通,在它身上關係著一個人的命運。那就是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生前的得力助手楊宇霆。

楊宇霆在張作霖死後權力嚴重威脅到了少帥張學良。張學良經過深思熟慮決定用銀元定他的生死。

張學良足足拋了六次,結果是一樣的:除之。

楊宇霆到底做了什麼讓張學良痛下殺手?這背後的真相又是什麼呢?

奉系政權的明爭暗鬥

隨著1928年皇姑屯車站附近三洞橋的一聲巨響,奉系大軍閥張作霖所乘的回瀋陽的專列被日本特高科派出的特務所炸。奉系軍閥的首領張作霖在這裡「魂歸西天。」

張作霖死後,軍閥內部就像炸開了鍋一樣。由於張作霖死前也沒有說過自己的繼任者是誰。這就導致奉系內部出現了暗流涌動的狀態。

當時在奉系有三人資質比較高,分別是張作相、楊宇霆、張學良。

張作相和張作霖是一起經歷過生死的人。在三人之中也是最有威望的。

楊宇霆曾在日本留過學,在軍事上不少為張作霖出謀劃策。張作霖對他讚不絕口。

最後的張學良是張作霖的長子,身份上面最名正言順。

那麼到底誰作為奉系的首領最為合適呢?

首先張作霖是被日本人炸死的,張學良對於日本人是非常痛恨的。所以他首先反對親日派的楊宇霆。

張作相在張作霖死後在軍政方面主動退出,他主要是協助張學良署理東北的軍政事務。

張學良和楊宇霆在政治方面許多想法都不同。張學良認為自己父親的死完全是因為和日本人糾纏的太深,不如他們的意便隨意謀殺。他認為現在到了為自己和自己的東北找到一棵大樹。他把目光看向了蔣介石。

而楊宇霆主張倒蔣,這就讓兩人站在了對立面。

兩人沒少針鋒相對。當張學良不顧日本人反對,堅決「東北易幟」時,楊宇霆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楊宇霆大叫道:「你這是做什麼,你這是要把你父親用生命換來的江山拱手讓人啊?」

楊宇霆不等張學良反駁,就氣沖沖地向張學良發出呵斥。

張學良據理力爭道:「我之所以做出讓東北歸順於南京政府的考慮,並不是出於我的私心,而是為了祖國的統一大業。」

「總之,只要我還活著,我是不同意的。」楊宇霆說完也不顧張學良難看的臉色就直接拂袖而去。

楊宇霆的咄咄逼人,不止一次,楊宇霆讓張學良下不來台。

1928年12月,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布願意遵守三民主義,並且表示東北從此聽從蔣介石指揮。張學良在東北升起了青天白日旗。

張學良這種先斬後奏的做法無疑觸怒了楊宇霆。楊宇霆為了故意使張學良難堪。他東北易幟典禮舉行時故意不來,讓大家看張學良的笑話。

楊宇霆這種無禮的行為無疑再次惹惱了張學良,懷恨在心的張學良對他更是忌憚。

盲目自大,矛盾積深

楊宇霆是當時難得的先進知識分子。他16歲時便考中了秀才。又曾到日本留學,學識非常淵博。

楊宇霆從日本學成歸來後,有過在軍隊和軍械廠任職的經歷,經驗比較豐富,熟知國內政治運作。

這讓張作霖在工作方面減輕了不少負擔。

楊宇霆出色的軍事能力得到了張作霖的賞識。這也為他後來的驕縱引來的殺身之禍埋下了伏筆。

楊宇霆在張作霖死後,仗著之前張作霖的賞識,再加上按照年齡張學良也得喊自己一聲叔叔。於是他總是端著架子批評張學良。

有一天楊宇霆去找張學良商量事情,當時張學良還沒起床。

楊宇霆根本不管張學良的感受,直接闖入張學良的房間將他一頓訓斥說:「現在太陽都升起了,你怎麼還不起床,你這樣懶惰難成大事。」

張學良睡覺被吵醒本來就一肚子火,他也不是善茬大聲吼道:「我成不了大事,那你來。」

在楊宇霆眼中張學良就是一個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實在讓他看的扎眼。鬧這一出,他更覺得張學良無可救藥了。

在他看來,張學良只喜歡花天酒地,無所事事。自己很是看不上他。

在張作霖沒有去世的時候,兩人就有矛盾,互相看不順眼。但是他們之間也只能算得上私事,不是什麼大事。

但當張作霖去世後,他們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

而且張學良的老師郭松齡死於楊宇霆手中。

當郭松齡叛亂被捕,楊宇霆一點也不考慮張學良和郭松齡的師生之情,反而未上報就私自決定將其處死。而此時的張學良也在心中給他狠狠記了一筆。

除了兩人之間的矛盾,還有楊宇霆的心腹大將常蔭槐常常讓張學良頭痛不已。

常蔭槐,他和楊宇霆在奉直戰爭中結識。由於楊宇霆對他辦事能力很欣賞,於是常常把他帶在身邊。

作為楊宇霆的親信,他常常肆意妄為,以權謀私。

在張學良和楊宇霆日漸積深的矛盾中,常蔭槐可沒少煽風點火。

有一次楊宇霆父親生日,楊宇霆為此舉辦了壽辰大禮。他邀請了很多人卻唯獨沒有邀請張學良和于鳳至。

還是于鳳至從別的軍官太太口中得知。

於是他們夫婦兩個趕到楊公館祝壽,接待他們的是常蔭槐。常蔭槐故意對他們不搭不理,把他們冷落在一邊。

當時,連于鳳至都非常不滿,還對張學良說:"你哪裡像東北的主人,隨隨便便一個人都能這樣對你甩臉子。」

楊宇霆和張學良的矛盾除了有常蔭槐添油加醋的功勞,蔣介石在中間也使用了很多計謀,離間他們兩個。

這些都不足以讓張學良對楊宇霆趕盡殺絕,其實讓張學良最終起殺心的是因為一件事情。

1929年1月10日,楊宇霆找到張學良,想要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但是在這之前他沒有詢問張學良的意見,就這樣自己決定了。

張學良聽完臉色很難看,對楊宇霆的先斬後奏很是生氣。

張學良不願意簽,並委婉地拒絕了:「現在咱們才剛剛實現易幟,這種跟外交有關係的事情,我們沒有權力自己決定。我覺得還是應該先上報南京商議之後再做決定。」

換做其他人看到張學良有些生氣便會識趣地離開。

可沒想到,楊宇霆卻大聲回道:「你別在這兒說那些沒用的廢話,趕緊簽字要緊。」常蔭槐也吼道:「少扯那麼多沒用的。」

張學良對於他目中無人的態度很是生氣,同時他更加堅定了現在不除掉楊宇霆,日後死的就是自己的想法。

「鴻門宴」請殺楊宇霆

對於楊宇霆的目中無人,張學良忍了很久。最終他決定以銀元定楊宇霆的生死。銀元的正反面就代表著楊宇霆的生死門,正面死反面生。

當銀元落下的過程中,張學良與于鳳至屏住了呼吸,直盯著在地上轉了數圈的銀元。

擲了三次都是正面,張學良還是想給他一條生路的。於是又說正面生反面死。結果本來不迷信的張學良也開始懷疑了,因為這三次都是反面。

張學良糾結了很久,他考慮到楊宇霆曾經協助父親做了那麼多時,好歹也是立下許多功勞。

本來他也不想把事情做的這麼絕,但是楊宇霆現在三番五次的挑釁自己,而且不斷拉攏軍隊士兵,這已經到了撬動張學良根基的地步。

為了儘快的在東北軍中樹立威信以此讓軍中的反對分子安分守己,張學良決定按照銀元的正反拿楊宇霆開刀,對其他人也是一種告誡。

因此張學良決定邀請楊宇霆來做客,計劃在他放鬆警惕的時候將他一舉拿下,然後就地解決。

而在楊宇霆那邊還在得意洋洋,說道:「這小子,不還是的向我服軟。

楊宇霆的心腹常蔭槐附和道:「當然了,那張學良在您面前也得喊您一句老大。」

他們殊不知這場宴請根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張學良事先和自己的心腹約定好,以鼓掌為行動暗號。

於是在楊宇霆喝酒喝的正開心的時候,給他講了一個笑話。一般人可能覺得就是單純逗樂子。殊不知,張學良趁機鼓掌,暗示可以行動了。

衛兵們衝進來將里里外外圍的是一泄不通。

「你們瘋了嗎?知道我是誰嗎?反了天嗎?」楊宇霆怒聲呵斥著將他和常蔭槐控制住的衛兵。

「楊宇霆、常蔭槐多次忤逆長官,拒不配合工作事宜,按照長官的命令執行槍斃。」其中一個衛兵說道。

楊宇霆聽後破口大罵道:「張學良,我是你的長輩,是你父親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你竟敢這樣對我。」

張學良聽後不緊不慢的說道:「我對你已經是仁至義盡了,如果我繼續對你退讓,那麼早晚有一天你會更加囂張。」

張學良說完就直接拔出準備好的槍對著楊宇霆的腦袋,沒有絲毫猶豫,按下了扳機。下一秒楊宇霆和常蔭槐兩個人便倒在了血泊之中,停止了呼吸。

對於楊宇霆的死,有一部分東北軍將領感到心寒。想到對此對張作霖忠心耿耿的人的結局竟然換來的是死路一條,那麼少帥以後下手的人又會是誰呢?

現在想想,如果楊宇霆沒有死的話,即使日軍入侵東北的結果難以避免,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他也會給張學良出主意,不會讓他那麼孤立無助。但是世界上沒有後悔藥。

擲銀元的結果無一例外都指向楊宇霆該死。因此,這便堅定了張學良殺掉楊宇霆的想法。

在這之後,張學良擲銀元成了一個習慣。

張學良在發動西安事變之前,他也拿不定到底要不要行動。於是再次選擇拋銀元,正面朝上就抓蔣,反面朝上就當無事發生,結果又是三次正面朝上,因此他才選擇動手。

但是在楊宇霆死後,局勢變得對長張學良很是不利。張學良年紀還很小,在軍中也不怎麼有威信。唯一有的就是他那少帥的身份。

楊宇霆被槍斃,對張學良來說是一個大損失,憑藉他自己的力量很難去與敵人抗衡。而之後的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最終被蔣介石囚禁。

晚年時的張學良在面對急著採訪曾經說過:「之前我是不迷信的,但是在槍斃楊宇霆之後我開始相信了。」

這時的張學良,每當想起當年錯殺楊宇霆就覺得很後悔。他曾在回憶錄中反思了楊宇霆的死。他承認在這一方面他確實應該學習自己的父親,應該選擇比較委婉的方式去處理這件事。

如果張學良換了一種方式,後面發生事情或許會發生轉變。總而言之,張學良通過擲銀元來決定楊宇霆的生死實在是太草率了。

所以對於從政者而言,做事情要從大局出發,要學會權衡利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