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孔子告訴你,就仁德而言,君子與小人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逆襲的諸行無常 發佈 2020-04-14T09:57:51+00:00

看到這個問題,可能會有人認為這簡單啊,君子有仁德,小人沒有仁德唄。小人本就不志於仁,重私利,雖然同樣目標明確,也有志向堅定的,要錢不要命的都有,但是目標不同,行仁德之事本性使然,巧合為之而已。

看到這個問題,可能會有人認為這簡單啊,君子有仁德,小人沒有仁德唄。真的是這樣嗎?現實社會並不是非黑即白,即使是小說中的人物,不論是「四大惡人」,還是「十大惡人」,真正剖析一下,卻常常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能發現對親人的孝悌,對朋友的忠義。不管怎麼說,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些人肯定不是君子。孔子曾經就此問題說過一句話,被記載於《論語.憲問篇》第六章,其原文是: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有很多版本將孔子的這句話解釋為,君子偶爾也會出現不仁的時候,但小人決不會做符合仁的標準的事。這種解釋肯定是不準確,否則,小人萬一做點好事怎麼辦,這不是打孔夫子的臉嗎?而且這種情況很可會成為常態。

對於第一句話「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引用了謝良佐的注釋:「君子志於仁矣,然毫忽之間,心不在焉,則未免為不仁也」,君子雖然立志於仁,但是一時疏忽,心不在焉,就有可以出現不符合仁道標準的行為。君子還達不到聖人的高度,故難免會有疏忽的時候,老虎還有打盹的時候呢,這種情況得體諒,要有容錯機制嘛,否則出點問題就一棒子打死,何來進步可言呢?只有能不改初心,就還是好同志,還是可以稱之為君子的。

對於「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這句話,有學者將「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解釋為小人不可能行仁事,這太絕對了,即使小人行事,有時所作所為也會符合仁道的標準,但其人的內在即沒有此志向,也缺乏克已的意志,故不能稱之為有仁德的人,最終也不可能成為一名仁者。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注釋道:「小人惟利是喻,惟私是圖,故終不能為仁」,小人首先不會立志於仁,所追求的更多的利益和私慾,故最終是不可能成為仁者的。

所以孔子這句話更準確的譯文應該是,孔子說:「君子也有不符合仁者標準的時候,而小人則不可能成為仁者。」

從孔子的這句話可以看出,就仁德而言,君子與小人最本質的區別在於出心不同。君子志於仁,而小人則唯利是圖。君子目標明確,志向堅定,即使會有疏忽,但是初心不改,行仁德之事是相由心生的自然表露。小人本就不志於仁,重私利,雖然同樣目標明確,也有志向堅定的,要錢不要命的都有,但是目標不同,行仁德之事本性使然,巧合為之而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