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Migrasome, the knowns and unknowns「BioArt前沿學者論壇」

2022-12-04T19:15:18.679336+00:00

俞立教授課題組往期精彩報導:1.NCB|血管新生新的調控機制:先鋒模型:俞立團隊報導單核細胞充當領路人,通過在其運行軌跡中放置遷移體引導和促進雞胚血管新生2.NCB+Dev Cell | 大傷口修復:質膜修補匠——俞立、徐素宏等報導四次跨膜蛋白Tetraspanin快速應對細胞膜損傷3.Cell亮點 | 俞立團隊發現一種全新的線粒體質量控制機制-Mitocytosis4.Cell突破|戴瓊海/俞立合作團隊以前所未有的時空解析度進行哺乳動物活體長時程觀測5.俞立詳解|細胞外有顆奇怪的「石榴」——科學家是這樣做出新發現的6.Nat Comm |王宏偉/俞立課合作報導微絲骨架調控自噬溶酶體再生的新機制7.NCB背靠背+封面 | 俞立團隊揭示遷移小體形成的分子機制及在胚胎發育中的功能。

BioArt特別報導 | 2021年度中國生命科學CNS論文全景圖

2022-01-01T00:46:34+00:00

Li Juan., Lai Shengjie., Gao F. George., Shi Weifeng.. The emergence, genomic diversity and global spread of SARS-CoV-2. Natue. 總結了新冠病毒的爆發、基因多樣性和傳播。

Cell專刊:機器學習 & 基因編輯

2020-06-14T12:19:32+00:00

在當下社會和科研中,機器學習已經多方面得到應用,例如遊戲博弈、推薦系統、自動駕駛等等。同時人們也在各個生物特徵之間建模,例如預測基因突變是如何影響基因表達、可變剪切或者是轉錄因子結合。

PNAS | 張青團隊鑑定出調控HIF2α蛋白穩定性的去泛素化酶

2020-06-14T11:21:20+00:00

西南醫學中心博士後Chengheng Liao,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合作者劉喜娟、Jeremy M. Simon,Travis S. Ptacek,Xinnan Zheng, Albert S. Baldwin等也在該研究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線粒體新型解偶聯劑幫助「燃燒你的卡路里」

2020-06-14T10:49:52+00:00

近日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理學院的化學教授Webster Santos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Mitochondrial uncoupler BAM15 reverses diet-induced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

Nat Methods | 空間轉錄組數據分析新方法 -- SPARK

2020-01-28T02:52:28+00:00

責編| 兮2020年1月27日,美國密西根大學、生物統計系周翔副教授課題組在Nature Methods雜誌上發表方法研究型長文「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patial expression patterns for spatially resolved

Nat Micro | 王雅婷博士等揭示自噬蛋白的「雙面屬性」

2020-01-26T18:27:16+00:00

2020年1月20日,美國華盛頓大學HerbertW. Virgin、Christina L. Stallings和王雅婷在Nature Microbiology雜誌上發表文章Select autophagy genes maintain quiescence of tissue

STM | 程柯團隊開發一種 "即用型"人工心臟補片

2020-04-13T03:57:48+00:00

責編| 酶美心肌梗死仍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即便目前的醫療手段可以大幅度降低其死亡率,但在其後發生的病理性心臟重構仍然會導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細胞療法是心臟再生和修復領域的一個潛在治療手段。成體幹細胞通過旁分泌的作用機制,將分泌生長因子、趨化

Cancer Cell | 黑素瘤患者PD-1單抗治療新診療策略

2020-03-17T02:46:25+00:00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0.02.006製版人:珂參考文獻1.Yegutkin, G.G. Nucleotide- and nucleoside-converting ectoenzymes: Important modul

腸道菌群失調影響男性精子發生和精子活力

2020-01-04T11:02:17+00:00

責編 | 兮不孕不育是一個全球範圍的威脅人口健康的醫學及社會問題。據研究顯示,在過去的40多年內世界範圍內男性精子數目下降超過50%【1】。2010年公布的中華醫學會泌尿學會和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的調查也顯示,我國成年男子精液生成量比100年前減少一半。

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夾層的新標誌物和治療靶點

2021-09-20T13:11:14+00:00

2021年9月18日,北京大學心血管研究所鄭樂民團隊與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汪道文團隊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在線發表了題為 Untargeted metabolomics identifies succinate as a biomarker and therapeutic target in aortic aneurysm and dissection 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琥珀酸可以作為AAD診斷的新型生物標誌物,血漿中高濃度琥珀酸加重小鼠AAD的進展,抑制巨噬細胞內琥珀酸生成通路p38α-CREB-OGDH軸,有效抑制琥珀酸積累,緩解AAD的進展,為AAD的治療提供新的靶點。

Cell | 整合素調控腫瘤負荷的機制

2020-06-14T11:22:13+00:00

近日,倫敦大學瑪麗醫學院Kairbaan M. Hodivala-Dilke教授課題組在Cell上發表文章Cancer Burden Is Controlled by Mural Cell-β3-Integrin Regulated Crosstalk with Tumor Ce

Cell | 丙酸通過改善免疫調控穩態延緩自身免疫疾病的發展

2020-03-11T12:52:54+00:00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2.035製版人:珂參考文獻1. Haghikia A, Hohlfeld R, Gold R, et al. Therapies for multiple sclerosis: translat

Cell丨繪製線粒體化學—基因功能調控圖譜

2019-12-30T05:59:11+00:00

撰文 | 咸姐責編 | 兮 哺乳動物細胞的線粒體的一個重要功能是通過氧化磷酸化為細胞提供大部分的ATP,此外,線粒體可以整合各種代謝途徑,並通過這一過程產生用以合成細胞生物質能所需的中間產物,此外,線粒體還參與維持細胞質和線粒體基質中的Ca2+穩態和調節細胞凋亡,也可以產生活性氧

Cell | 肺癌EGFR突變引起酪氨酸磷酸化信號重塑的分子機制

2019-12-31T14:44:42+00:00

比如說,在肺腺癌 中發現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的致癌突變 非常常見【2】。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9.09.008製版人:珂參考文獻1. Klaeger, S., Heinzlmeir, S., Wilhelm, M., Po

張鋒團隊再次發布SARS-CoV-2核酸更簡易檢測方法STOPCovid

2020-05-08T11:57:48+00:00

SARS-CoV-2檢測的主要手段是RT-qPCR的方法,但是該方法依賴於特定的試劑和儀器。最後,科學家們也提出,STOPCovid反應可以被包裝在一個低成本的模塊化試劑盒中,進一步簡化流程,使病毒檢測可以在不同的條件下得到應用,如醫院、測試站,辦公室和家裡。

Nature | 信息素:從尿液中找到的愛情真相

2020-03-02T16:26:45+00:00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1967-8製版人:珂參考文獻1.Andersson, M. Sexual selection: Princeton Univ Pr. .2. Wyatt, T. D. Pheromones and

Cell | 相分離驅動應激蛋白的翻譯與合成

2020-05-06T13:53:03+00:00

Dead-box家族蛋白的相分離現象是近年研究熱點之一,2020年4月30日,德國馬普所SimonAlberti教授團隊在Cell雜誌上發表文章Condensation of Ded1p Promotes a Translational Switch from Housekeep

CBE單鹼基編輯器的Cas9非依賴型DNA脫靶風險評估及優化

2020-02-11T20:59:22+00:00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0-0414-6製版人:琪醬參考文獻1.Rees, H.A. & Liu, D.R. Base editing:precision chemistry on the genome and transcri

章魚、魷魚和烏賊為什麼進行巨量的非同義RNA編輯?

2020-01-01T04:09:34+00:00

原文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12/eaaw7908.full製版人:琪醬參考文獻1.N. Liscovitch-Brauer et al., Trade-off between Transcriptome Plas

Science | 大腦中的免疫細胞竟是記憶遺忘的「主謀」

2020-02-08T21:37:47+00:00

2020年2月7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谷岩研究員課題組和王朗副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Microgliamediate forgetting via complement-dependent synaptic elimination,首次發現用於免疫的小膠質細胞通過

爭鳴!絕大多數環狀RNA產生自錯誤剪接,於生物功能無益

2021-09-19T08:35:16+00:00

撰文 | 伊凱高等真核生物中的許多蛋白質編碼基因都可以通過外顯子的反向剪接產生環狀RNA(circRNA)。circRNA的生成、結構和降解機制都不同於mRNA,因此circRNA具有獨特的細胞功能。

Nature | 控制飲食和晝夜節律協同變化的視網膜輸入環路

2020-04-23T18:41:05+00:00

2020年4月22日,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SamerHattar研究團隊在Nature雜誌上發表文章Retinal innervation tunes circuits that drive nonphotic entrainment to food,發現視網膜神經節細胞除了控

更新認識丨邵峰組報導細胞毒性淋巴細胞誘導細胞焦亡的機制

2020-04-17T10:57:30+00:00

原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4/15/science.aaz7548參考文獻1.SHI J, ZHAO Y, WANG K, et al. Cleavage of GSDMD by Inflamm

特發性肺纖維化發生髮展機制

2019-12-20T05:42:42+00:00

責編 | 兮異常的纖維化改變可發生於多個器官,比如肝臟、皮膚、肺等,這可以干擾或完全抑制基礎器官或組織的正常結構和功能。其中,特發性肺纖維化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 是最常見和普遍的肺纖維化類型。

第四次製藥業革命-Raymond Deshaies院士獨家綜述多特異性藥物

2020-04-18T11:02:38+00:00

撰文| Victoria責編 | 兮2020年4月15日,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Amgen Research高級副總裁、PROTACs技術創始人之一的Raymond J. Deshaies教授針對製藥行業當前的最熱門話題"多特異性藥物",在Nature雜誌上發

專家點評Sci Adv | 王強組揭示胚胎背腹軸發育穩定性的奧秘

2019-12-19T15:01:51+00:00

點評 | 徐鵬飛(浙江大學醫學院)責編 | 兮動物胚胎如何由一個均一的卵裂球發育為具有頭尾、背腹和左右等不對稱特徵的胚胎,即胚胎前後、背腹和左右體軸的建立,是發育生物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為紀念創刊125周年,Science 雜誌於2005年7月提出了125個重要的科學問題。

Nat Methods | 當CRISPR邂逅Microraft Arrays ​

2020-05-13T11:38:33+00:00

2020年5月11日,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華裔學者Gene W Yeo及其同事在Nature methods雜誌上發表題為Pooled CRISPR screens with imaging on microraft arrays reveals stress granule-

科學家利用肺泡灌洗液單細胞測序研究揭示COVID-19重症化發病機制

2020-05-13T10:51:58+00:00

2020年5月12日,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張政課題組聯合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生中心章樹業團隊、以色列魏茲曼研究所Ido Amit團隊以及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劉磊教授合作在Nature Medicin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landscape of b

DNA作為大容量存儲介質的一天可能即將來臨

2019-12-22T22:03:02+00:00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587-019-0356-z 製版人:小嫻子參考文獻1. Church, G.M., Gao, Y. & Kosuri, S. Next-generation digital information sto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