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體西用」的由來和演化 | 社會科學報

2024-05-02T20:51:02.808434+00:00

原文 :《「中體西用」的由來和演化》作為一個命題,「中體西用」出現於19世紀末期,但作一種旨義,則中體西用的為實際過程在19世紀60年代就已開始。

當代中國道德建設:觀念和實踐的雙重變奏 | 社會科學報

2024-04-10T05:47:45.010000+00:00

滬上學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精神生活、道德文明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其進行系統的總結、審視和展望,不僅是歷史與當代實踐的需要,而且是推動倫理學學術進步的需要。道德觀念史與道德實踐史是當代道德哲學和倫理學研究道德事實時必須重視的致思範式。

人工智慧之「智」正在使人變成冗餘 | 社會科學報

2024-01-22T21:27:37.067212+00:00

▋人與機·生成篇在GPT-4問世三天後,OpenAI與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者在合作的論文中提出,由於大語言模型,尤其是GPT的引入,約80%的美國勞動力將會受到影響。人工智慧的突破性革命,給人類造成了被僭越、被替代、被否定、被遺棄的感受。

數字包容:創新和技術推動性別平等 | 社會科學報

2024-01-22T20:42:09.789351+00:00

▋治國理政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國際婦女節,聯合國婦女署將今年的主題定為「數字包容:創新和技術推動性別平等」(DigitALL: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for gender equality),聚焦縮小技術創新等領域的性別差距。

出「史」入「論」:陽明學詮釋研究的形上走向 | 社會科學報

2024-01-22T20:33:39.913624+00:00

伴隨著王陽明於貴州龍場的悟道、證道、傳道和踐道,陽明心學便作為思想形態、學術形態、意識形態和文化形態存在著。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4-01-08T06:32:41.381258+00:00

本文刊載於2023年4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報》第A07版「科學與人文」生成式人工智慧可以通過算法對資料庫進行學習,生成全新的內容(如文字、圖片、視頻等)。

馬克思「不平衡關係」理論的文化哲學意義 | 社會科學報

2023-12-22T12:02:27.239812+00:00

按照「不平衡關係」的理論,特定時期的文化並不一定與特定時期的經濟生活、物質生產關係完全相適應,也並非只於特定時期有價值,古希臘文化就是這樣。

梁啓超誕辰150周年:民主為本,史學為用 | 社會科學報

2023-10-27T16:45:26.760522+00:00

梁啓超誕辰150周年梁啓超在學術經世的過程中才逐步開闢出「新史學」的道路,同時也為民主思想的傳播找到一件強有力的史學外衣。

《中國社會科學報》獨家訪談-王方晨- 詩意刻畫當代農民的精神世界

2022-12-25T03:53:23.058912+00:00

《中國社會科學報》獨家訪談 | 王方晨: 詩意刻畫當代農民的精神世界2022年12月09日 09:55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年12月9日第2548期作者:本報記者 張杰 張清俐王方晨《大地之上》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山東文藝出版社聯合出版長篇小說《大地之上》是山東省作協

探索大數據相關關係的因果模型 | 社會科學報

2022-12-20T06:02:44.033733+00:00

國家社科基金優秀項目大數據浪潮的沖刷將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問題全面展開,對傳統因果觀構成了巨大衝擊,為因果模型的升級提供了歷史性條件。

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先驗的人本主義思辨,還是哲學革命的發動? | 社會科學報

2022-12-13T11:59:33.173782+00:00

現代貧困既不是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政治等級壓迫的產物,也不是勞動者的懶惰的結果,而是從勞動者的勞動本身中產生出來的,這個悖論本身提示了現代理性形上學的破產。

算法的客觀性預設與運作策略之蔽 | 社會科學報

2022-11-18T11:52:46.429947+00:00

隨著大數據殺熟和算法歧視等現象受到關注與熱議,算法透明與公正問題成為法律和倫理治理的焦點。

「中國社會科學報」構建中國建築文化學術體系

2022-09-27T13:24:26.236601+00:00

建築承載著時代文化內涵,見證著歷史進程。中國建築文化源遠流長,但其學術體系建構始於百年前,且長期受西方學術體系影響,構建中國建築文化學術體系已成為時代所需。

蕭紅:在路上 | 社會科學報

2022-09-26T15:01:20.609496+00:00

逃離荒涼的故鄉、冷漠的家和痛苦的感情生活,逃離種種不甘心與不情願,追求屬於自己的精神空間和寫作自由。原文 :《蕭紅:在路上》文人 | 從此,她成了作家杜拉斯。

回憶兩位先生:洪謙與鄭昕 | 社會科學報

2022-09-18T00:43:51.675416+00:00

回顧這段往事,不禁令人想到,如何在不同的政治氛圍下,儘可能找到有限的空間,為學術的發展做好基礎性工作,這是洪先生的政治智慧。

元宇宙發展,為經濟學理論創新帶來契機 | 社會科學報

2022-08-15T01:54:45.237158+00:00

元宇宙作為眾多技術集成的網際網路發展新形態,其本質是一系列連續的數位化空間的聚合體。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元宇宙被注入了豐富的經濟內涵。在一個以虛擬空間為載體的環境中,元宇宙的經濟運行必然與以往在物質世界中的經濟運行有所不同,這就給經濟學理論的創新發展帶來新契機。

「城設」:讓城市成為會呼吸的有機體 | 社會科學報

2022-08-15T01:35:36.526590+00:00

從當代中國與世界具有廣泛吸引力與好評度的城市來看,它們都是有青春度與生活氣的,前者體現了城市的活力,後者體現了城市的舒適。在這些城市裡,街道是可以用腳步丈量的,空間是可以被自由使用的,其味道是可以被長久記憶的。

將個體置身於歷史進程中 | 社會科學報

2022-08-15T01:12:38.926429+00:00

如何將個體生命史放置於宏觀的社會變遷中觀察,如何把群體行為用社會理論去解釋,如何將一個個看似無關的例子用社會學特有的思維方式串聯起來分析,就這些來看,米爾斯的觀點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知識翻譯論:揭示翻譯的知識價值 | 社會科學報

2022-07-27T00:40:16.061892+00:00

作為新生的譯學理論,知識翻譯學所發揮的作用並不僅僅囿於翻譯研究,它對於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皆有適切的現實關照和獨特的理論價值,試圖揭示翻譯在人類知識生成中所起的作用。這一願景與當下知識生產與創新的焦慮、知識轉化與遷移的需求和學科知識歷史的梳理不謀而合。

公有領域:可以燃燒的內容「石油」| 社會科學報

2022-07-26T22:39:04.621877+00:00

隨著我國文化產業改革的深入開展,中西、古今的文化對話會持續推進,因此,對古今中外公有領域材料的利用問題也會日益凸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全球性的公有領域材料為己所用,洋為中用,古為今用。

全球能源系統,如何有效轉型?| 社會科學報

2022-07-25T12:13:03.665776+00:00

近期,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2022年度全球能源轉型指數報告《推動能源系統有效轉型(2022)》(Fostering Effective Energy Transition 2022 Edition)。

科幻想像,助推空間觀念變革 | 社會科學報

2022-07-20T22:16:55.189159+00:00

文明在不斷地建立規則和秩序,引領著大多數人前進。原文 :《科幻想像助推空間觀念變革》爭鳴 | 科幻文學:在邊緣中保持自由創造力。

城市更新,不能脫離文化肌理 | 社會科學報

2022-07-10T20:12:05.470052+00:00

「城設」是很好的理念,它引起我的共鳴,是因為「城設」離不開城市的個性,離不開城市獨有的歷史積澱和文化特色,也就是文化肌理。在城市越來越趨同化的形勢下,維護好城市的個性非常重要。一個城市的「城設」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肌理和精神長相。

遠程醫療時代,正在到來 | 社會科學報

2022-07-04T01:48:25.883066+00:00

遠程醫療可以跨越地理限制、降低醫療成本,促進就醫公平,從而改善患者健康。近年來,遠程醫療獲得了巨大進步,但其醫療系統的建立還需要在付費模式和績效評估等方面進行變革。

應對糧食危機,呼喚全球共同行動 | 社會科學報

2022-06-25T23:23:41.491939+00:00

5月21日,《經濟學家》刊發《即將到來的糧食災難》和《糧食危機將使人類面臨饑荒》兩篇文章,集中討論了當前糧食危機發生的原因、帶來的影響及應對措施。原文 :《應對糧食危機呼喚全球共同行動》

我們應與世界相互聆聽和回應 | 社會科學報

2022-06-25T23:17:40.372521+00:00

近日,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邀請羅薩與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作彧、哲學系教授藍江就此展開深入探討。原文 :《我們應與世界相互聆聽和回應》

布羅代爾:俄國的「馬克思主義國別化」問題 | 社會科學報

2022-06-20T12:15:19.170604+00:00

「一種思想只有在實際生活中,在實踐中具體化,才有價值……馬克思主義是彼此有力聯結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只有投入千百萬人的實際經驗才有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報》:李衍柱——在時代大潮中追蹤文藝學研究前沿

2022-06-10T19:34:15.752485+00:00

李衍柱,青島嶗山人,1952年青島師範學校畢業,1956—1960年山東師範大學語言文學系學習,畢業留校,任文藝理論教研室助教。

故宮再發現 | 社會科學報

2022-05-26T11:39:57.536623+00:00

世界讀書日,著名出版人、原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王亞民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文化遺產學系主任張劍葳做客由抖音聯合世紀文景出版社發起的「閱讀現場 美好發生」系列直播活動,進行了一場主題為「石頭、泥土、樹木、人——故宮再發現」的對談,在解讀故宮草木磚瓦、人物風流的同時,也帶領觀眾體悟中國傳統的人文內涵。

形象建構依賴話語方式 | 社會科學報

2022-05-19T08:11:26.905192+00:00

形象關涉修養、聲譽、利益、影響力及競爭力,它可以反映一個人或機構的綜合素質,反映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因此,形象的建構備受關注。